秋風遠塞皂雕旗,明月高臺金鳳杯。紅妝肯為蒼生計,女妖嬈能有幾?兩蛾眉千古光輝:漢和番昭君去,越吞吳西子歸。戰馬空肥。
水仙子·懷古。元代。張可久。 秋風遠塞皂雕旗,明月高臺金鳳杯。紅妝肯為蒼生計,女妖嬈能有幾?兩蛾眉千古光輝:漢和番昭君去,越吞吳西子歸。戰馬空肥。
在蕭瑟秋風中王昭君跟著打皂雕旗的人到塞外去;明月高照時西施常常在姑蘇臺上端起金鳳杯侍候吳王。一個女子能為人民的利益著想,這樣的美女古往今來能有幾人?兩個美女的事跡千百年來都閃耀著光輝:漢元帝與匈奴和親時昭君出塞,越國攻滅吳國以后西施才回越國來。養肥了的戰馬也就無用了。
注釋:該散曲的曲牌名為水仙子,宮調為雙調,亦入中呂、南呂。
皂雕旗:繪有黑色大雕的旗,這是古代匈奴人用的一種旗幟。秋風遠塞皂雕旗:這句指昭君出塞和親。
高臺:這里指姑蘇臺,在今江蘇吳縣西南姑蘇山上。金鳳杯:雕刻有鳳凰的金酒杯。明月高臺金鳳杯:該句指夫差很寵愛西施,時常和她在姑蘇臺上喝酒。
紅妝:婦女的盛妝,借指美女。下面的“女妖嬈”、“蛾眉”也指美女。蒼生:百姓。
番:舊時對西北各族的稱呼,這里指匈奴。和番:與匈奴人和親。
越吞吳西子歸: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獻美女西施求和,后來吳終于被越所滅,西施也回到吳國。這句指此事。
空:白白地。戰馬空肥:是說統治者依靠美色而衛國,戰馬得以閑置而肥。
參考資料:
1、馮樹純.元明清詞曲百首[M].新蕾出版社,1986年07月,第99-101頁
2、王季思 洪柏昭等.中國古典文學普及讀物 元散曲選注[M].北京出版社,1981年06月,第226頁
南宋朝廷在大片國土被金國侵占后,不僅不奮發抗戰,收復失地,反而偏安一隅;作者一生沉抑下僚,以山水之樂聲色之娛排遣困頓憤慨之心情,他以懷古的方式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借這首小令中對昭君、西施兩位美人的懷念,譴責南宋王朝的偏安亡國。
參考資料:
1、傅德岷主編.中國華詩詞鑒賞辭典[M].湖北辭書出版社,2005年01月,第179-180頁
2、劉維俊著.唐詩宋詞元曲名篇賞析[M].凌天出版社,2005.10,第173-174頁
3、錢仲聯主編.愛情詞與散曲鑒賞辭典[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09,第1326頁
4、耿兆林等編著.元散曲淺析[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第224-226頁
該首懷古曲高度贊美王昭君和西施。雖然她們都是被統治階級所利用的人物,但在客觀上卻對民族的和好和祖國的安全作出了極大的貢獻?!翱蠟樯n生計”、“千古光輝”,是極有見地的評價。結尾說“戰馬空肥”又深刻諷刺了封建統治者的昏庸無能。
小令開首兩句,以十分簡潔、形象的語言點出了環境和事件。寫塞外旅騎,壯豪中頗多凄涼意味;寫靈巖歌舞,清冷間不乏嫵媚之處。細細品味,使人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讀者的視聽感官似乎全被調動起來,深深為句中的意象所感動。第二層中間五句,前兩句問肯為蒼生著想,以救天下為己任的“紅妝”、“妖嬈”能有幾人,后三句答引出昭君和番、西施入吳的故事。昭君和西施的事跡婦孺皆知,將兩人事跡同時容納在舞獅子的短短作品中,可見詩人構思文氣之奇兀了。作者先用“紅妝”言裝束之盛,繼用“妖嬈”描體態之媚,再用“蛾眉”贊容貌之麗,最后才點出昭君和西子的名字和她們的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壯舉,并冠以“千古光輝”二字,至此,昭君和西子,既是絕世佳人,又是巾幗英雄的形象才完美地突現在讀者面前。有奪目之艷麗,有凜然之浩氣,形象之完美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第三層,最后一句“戰馬空肥”,是整首小令的點睛之筆,是對怯懦無能的封建統治者的猛烈抨擊,是對飽食終日,只會“山呼萬歲,舞蹈揚塵,道那聲誠惶誠恐”,而一旦國難當頭卻夭夭逃之的文臣武將們的尖刻嘲諷?!皯瘃R空肥”,封建帝王和那文臣武將,國禍臨門,都是不僅不思報國,反而“央及煞娘娘”,求助于裙釵,實在是昏庸已極,無能已極?!皯瘃R空肥”,一字千鈞,揭開了封建社會癰疽之所在,表現了作者無比的憤慨。
五十字的小令,有摯著的贊美,有無情的鞭笞,傾注了詩人全部的愛和憎。雖曰懷古,焉能無有諷譏現實之意。
張可久(約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說名伯遠,字可久,號小山)(《堯山堂外紀》);一說名張可久肖像(林晉生作)可久,字伯遠,號小山(《詞綜》);又一說字仲遠,號小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縣)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劇作家,與喬吉并稱“雙壁”,與張養浩合為“二張”。 ...
張可久。 張可久(約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說名伯遠,字可久,號小山)(《堯山堂外紀》);一說名張可久肖像(林晉生作)可久,字伯遠,號小山(《詞綜》);又一說字仲遠,號小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縣)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劇作家,與喬吉并稱“雙壁”,與張養浩合為“二張”。
次建康留守趙龍圖雷音堂韻。。釋師范。 晴空霹靂絕追尋,聽者須教辨者音。坐斷封疆行正令,迥然超越去來今。
燕堂詩。宋代。蔡茲。 世情日澆道情深,悔不林泉早脫簪。一世簡編胎后葉,百年香火奉先心。詩緣好句須親錄,酒到濃時輒倩斟。於此更無關意事,時攜諸幼步花陰。
留云安驛詩。。郭印。 孤館幽幽一境清,晝長無事亦無營。睡頻推枕仍重起,坐久拋書卻再行。靜看檐頭蛛結網,細聽屋角鳥翻聲。閒邊日月元如此,須信人間有赤城。
端午次韻和徐改之。。于石。 榴花灼爍露初乾,乍試香羅怯曉寒。自古獨醒多見忌,與君一醉笑相看。無邪安用艾懸戶,徇俗聊將黍饤盤。千載沉湘呼不起,至今遺恨楚江干。濤頭灑淚眼難乾,魚腹沉冤骨未寒。楚些一章招莫返,曹碑八字好難看。水流不盡湘江恨,俗奠空陳蘋藻盤。我亦逢時增感慨,凜然忠孝孰能干。
和陶詩二首 其一。明代。桂彥良。 蛟龍作云雨,蜉蝣出以陰。小大各有適,胡然愁予襟。架插千卷書,壁掛無弦琴。希賢復希圣,視古猶視今。所貴生世間,動止為人欽。有琴莫厭彈,有酒莫厭斟。窮居見高節,寡和乃希音。誰能言囁嚅,強顏隨冠簪。子云媚新室,立言徒艱深。
哭華姜一百首 其三十六。清代。屈大均。 懷中保子二齡馀,弄爾西窗舊讀書。我指卿卿新畫像,可憐未解淚沾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