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òng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722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內容來源于:www.tangqie.com
1、《路史》(卷十九后記十,南宋作者羅泌南宋,公元1170年) :平之子三,長曰精,封縱,為縱氏、精縱氏;次曰唐,封梁山,為梁伯;少曰秀,封汝川,為之周,十九世,并於秦,為周氏。
2、《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南宋作者鄭樵)記載以名氏為氏國邑鄉附 :士丐、士季、士吉、士蒍、士貞、士思、伍參、胡非、鬬耆、伯宗、祁夜、鬬班、鬬彊、魏彊、巫咸、匠麗、祝圉、臧?、韓嬰、韓言、韓厥、韓籍、韓褐、孟獲、史葉、封具、精縱、屠住、邵皓、干已、先縠、彭祖、熊率、熊相。
3、《中華古今姓氏大辭典》(作者竇學田,1997年11月出版):縱(縱)[zòng]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南之義馬、山西之太遠及運城、湖北之武昌等地有分布。《續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姓氏考略》據《姓氏英賢傳》注:“(周)平王之子三,長曰精,封於縱,后為縱氏。”此已封邑為氏,系出姬姓。明代有縱文,正統中任日照縣訓導。
4、《中國姓氏大辭典》(作者袁義達/邱家儒,2010年5月出版,縱氏在第1664頁):縱【縱】[zòng]【源出】周平王之子精,封于縱,后因以為氏,見《姓氏考略》(60,63)。【演化】亦作從氏。【分布】甘肅蘭州,北京(3),陜西(92),山西太原、永濟、絳縣(568),山東沂水(332),河南洛寧(294)、靈寶(738)、義馬、周口,湖北武昌(561),湖南益陽、湘潭(373),臺灣嘉義(64)、高雄、臺北、臺中(68,262),安徽淮南(362),江蘇泗洪、無錫,浙江長興,福建羅源,重慶綦江,陜西西安、耀州,吉林扶余等地均有此姓。
綜上所述,縱姓起源于東周周平王長子姬精分封縱地,其后人以地為姓。另有考證周平王之子名精封於縱(在今河南省,今無縱地之名)、因地為姓、是為縱氏受姓之始、至漢有縱公、官至將軍、乃遷東莞(在今山東省,今無東莞之名),至宋有縱康義、著周義會通三十三卷、舉博學鴻詞、官於蕭因家焉(見姓氏通志),明朝有縱文,正統中任日照訓導。
宗周堂(取其與周同宗之義),東莞堂(取其由東莞遷蕭之義),堂號起先是“東莞堂”(此東莞為山東地名),前幾年修訂家譜更為“宗周堂”。歷史名人宋代研究易經的名家縱歷(繁體)。
一、縱(縱)zòng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南之義馬、山西之太原及運城、湖北之武昌等地有分布。《續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姓氏考略》據《姓氏英賢傳》注云:“(周)平王之子三,長曰精,封於縱,后為縱氏。”此以封邑為氏,系出姬姓。明代有縱文,正統中任日照縣訓導。
二、縱(縱)
縱姓分布:安徽淮南、河南洛寧、山東沂水、湖南湘潭、臺灣嘉義、高雄、臺北、臺中、陜西、甘肅蘭州、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縱姓起源:周平王之子精,封于縱,后因以為氏。
縱姓名人:
縱文,明時蕭縣人,正統中貢士,任日照縣訓導。
變化:亦作從。
一、縱(縱)zòng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南之義馬、山西之太原及運城、湖北之武昌等地有分布。《續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姓氏考略》據《姓氏英賢傳》注云:“(周)平王之子三,長曰精,封於縱,后為縱氏。”此以封邑為氏,系出姬姓。明代有縱文,正統中任日照縣訓導。
二、縱(縱)
縱姓分布:安徽淮南、河南洛寧、山東沂水、湖南湘潭、臺灣嘉義、高雄、臺北、臺中、陜西、甘肅蘭州、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縱姓起源:周平王之子精,封于縱,后因以為氏。
縱姓名人:
縱文,明時蕭縣人,正統中貢士,任日照縣訓導。
變化:亦作從。
其他姓氏
[ 縱 ]字的同音字 - [ zong ]
[ 縱 ]的同部首字 - [ 纟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