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íng ]
讀音:yíng
拼音:ying
簡繁:營
五筆:APKK
五行:木
部外:暫無
五筆:APKK
筆畫:11畫
吉兇:吉
倉頡:TBRR
結構:上下
鄭碼:EWJJ
四角:44606
區(qū)位:5110
統(tǒng)一碼:8425
異體字:營,営,?
英漢互譯:encampment,barracks,manage
筆順:橫、豎、豎、點、橫撇/橫鉤、豎、橫折、橫、豎、橫折、橫
筆順演示王由三橫一豎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tǒng)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于“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914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內(nèi)容來源于:www.tangqie.com
武王死時,周成王年幼,就由周公旦攝理政事(按:查范文瀾著《中國通史》1949年9月第一版1978年6月印刷本第72頁為:“子成王誦繼位,武王同母弟周公旦攝王位,代行國政。”),安定大局。成王親政后,繼續(xù)大封諸侯,加強宗法統(tǒng)治權力。他還委任周公制禮作樂,規(guī)劃各項典章制度,為西周王朝初步奠定了基礎。周成王有個卿士叫營伯(按:周制分“公、侯、伯、子、男等五等爵位”,出處同上)。營伯的后代子孫便以“營”作為自己的姓氏。 2.在江蘇省的連云港市灌南縣李集鄉(xiāng)萬圩村,還生活著姓(營)的人們,據(jù)說是秦始皇的后人,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逃難到此地的,目前人數(shù)在數(shù)百人以外,他們也許就是秦始皇嬴政的傳人。至于為什么姓營,聽當?shù)乩先苏f是怕秦朝滅亡后六國遺民仇家報復,只好出此下策,改同音字(嬴)為(營)。少部分人家里還有族譜,希望看到此條的營姓后人保存族譜,供以后建立祠堂以敬先人。3.以地為姓,周代齊國有營丘,地在今山東省昌樂縣東南。居住地以營為姓。
今營姓分布很廣,陜西,河南,山東,安徽,河北均有此姓。
一、營(營)yíng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縣及圍場、山東之平度、山西之太原及長治、陜西之韓城、廣東之澄海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鄭通志》、《續(xù)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引《風俗通》云:“周成王卿士營伯之后也。”以邑為氏。
2、《姓氏考略》注云:“當以營丘為氏。”營丘,周代齊地在今山東昌樂縣東南,此以地名為氏。望出咸陽。漢代有營終,隱士;東漢有營鄰,京兆尹;宋代有營道;明代有營世寶,知真州。
二、營(營)
營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shù)不多。
營姓起源:
1、周成王卿士營伯之后,見《風俗通》。一說,齊大夫食采于營丘。因以為氏。營為周時齊地,周武王封太公望于營丘,故城在今山東昌樂東南。
2、朝鮮族姓。
營姓名人:
營郃,周時京兆尹。
郡望:城陽,成陽。
一、營(營)yíng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縣及圍場、山東之平度、山西之太原及長治、陜西之韓城、廣東之澄海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鄭通志》、《續(xù)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引《風俗通》云:“周成王卿士營伯之后也。”以邑為氏。
2、《姓氏考略》注云:“當以營丘為氏。”營丘,周代齊地在今山東昌樂縣東南,此以地名為氏。望出咸陽。漢代有營終,隱士;東漢有營鄰,京兆尹;宋代有營道;明代有營世寶,知真州。
二、營(營)
營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shù)不多。
營姓起源:
1、周成王卿士營伯之后,見《風俗通》。一說,齊大夫食采于營丘。因以為氏。營為周時齊地,周武王封太公望于營丘,故城在今山東昌樂東南。
2、朝鮮族姓。
營姓名人:
營郃,周時京兆尹。
郡望:城陽,成陽。
其他姓氏
[ 營 ]字的同音字 - [ ying ]
[ 營 ]的同部首字 - [ 艸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