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涂抹或粘合使封閉起來:糊了一層泥。
hú1. 粘合,涂附:裱糊。糊墻。糊窗戶。
2. 粥類:糊口。
3. 〔糊涂〕a.不明事理;認識模糊混亂,如“他太糊糊了”;b.內容混亂的,如“糊糊賬”。
4. 同“煳”。
hù1. 像粥一樣的食物:面糊。辣椒糊。
2. 欺騙,蒙混,敷衍:糊弄。
動詞
(1) 涂抹 。如:糊墻縫;糊窟窿;糊上一層泥
(2) 泛指遮掩 。如:糊弄(胡扯瞎弄,草草了事)
詞綴
(3) ∶疊用在形容詞后加重程度。如:黑糊糊,粘糊糊
(4) 另見
hú名詞
(形聲。從米,胡聲。本義:同“餬”。稠粥) 同本義
日用面一斗為糊,以供緘封。——唐· 馮贄《云仙雜記》引《宣武盛事》
動詞
(1) 用漿糊或用別的粘劑粘合 。如:糊刷(裱糊上所用的鬃質扁形刷子);糊紙(用紙沾貼上去);糊裱(用紙等糊窗戶、墻壁、頂棚等)
(2) 用粥填塞。比喻勉強維持生活
今既糊口無以至來秋,來秋或復不熟,將如之何?——《魏書》
形容詞
(1) 同“煳”。食品、衣物等經火變得黃黑發焦 。如:糊飯;饅頭烤糊了
(2) 不清楚,不明事理 。如:糊突(指人頭腦不清楚或不明事理);糊突突(一塌糊涂);糊涂桶(糊突蟲。罵人話)
(3) 另見
hù名詞
像稠粥一樣的食物 。如:辣椒糊;面糊;糨糊。口語中多念輕聲
動詞
(1) 敷衍。彌縫缺失 。如:糊弄(將就)
(2) 蒙混 。如:糊弄(欺騙;蒙混);你別糊人
(3) 另見
糊【未集上】【米部】 康熙筆畫:15畫,部外筆畫:9畫
《廣韻》戸吳切《集韻》《韻會》《正韻》洪孤切,音胡。《說文》黏也。
又《篇海》煑米及麫爲粥。《宋正考父鼎銘》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
又模糊,漫貌。《杜甫詩》駞背錦模糊。
又《字彙補》許骨切,音忽。《金壷字考》糊塗,音忽突。《說文》本作。或作?。《集韻》或作
。亦作
、
。
又作?、。
◎ 粵語:wu4
◎ 客家話:[沙頭角腔] fu2 [客英字典] fu2 [臺灣四縣腔] fu2 [寶安腔] fu2 [海陸豐腔] fu2 [陸豐腔] fu3 [梅縣腔] fu2 [客語拼音字匯] f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