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詞
(1) (形聲。從水,此聲。本義:清澈的樣子)
(2) 同本義 。
泚,清也。——《說文》
(3) 又如:清泚(清澈)
(4) 通“玼”。鮮明的樣子
新臺有泚,河水彌彌。——《詩·邶風·新臺》
術假金洞光,景逾瑤臺泚。——宋· 趙汝談《翠蛟亭和鞏栗齋韻》
動詞
(1) 冒汗
其顙有顙。——《孟子》
(2) 又如:泚泚(汗出貌);泚頰(汗流臉頰);泚顏(猶汗顏)
(3) 用筆蘸墨 。如:泚筆(以筆沾墨)
泚【巳集上】【水部】 康熙筆畫:9畫,部外筆畫:5畫
《唐韻》千禮切《集韻》《韻會》《正韻》此禮切,音玼。水淸也。
又鮮明貌。《詩·邶風》新臺有泚。
又汗出貌。《孟子》其顙有泚。
又《廣韻》《正韻》雌氏切《集韻》《韻會》淺氏切,音此。義同。
又《集韻》蔣氏切,音紫。水名。《山海經》長沙之山,泚水出焉。《水經》泚水,出泚陽東北大胡山。
又《山海經》石者之山,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東始之山,泚水出焉,東北注于海。○按水出泚陽大胡山者,《後漢書·光武紀》作沘水,沘陽。而水經作泚水,泚陽。互見四畫沘字註。
泚【卷十一】【水部】
清也。從水此聲。千禮切
(泚)淸也。此本義也。今詩新臺有泚。毛曰。泚、鮮明貌。此假泚爲玼也。從水。此聲。千禮切。十五部。
◎ 粵語:ci2
◎ 客家話:[客英字典] cih3 [臺灣四縣腔] cih3 [梅縣腔] ze3 [海陸豐腔] cih3
◎ 潮州話:徐余2(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