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風色報褰帷,道入平原雨雪遲。天欲并傳梁苑賦,君今試和郢中詞。
憑陵尺素光猶動,縹緲扁舟興可知。況值如澠春酒熟,好來投轄未須疑。
和子與過訪平原道中值雪二首時按察楚中 其一。明代。李攀龍。 九河風色報褰帷,道入平原雨雪遲。天欲并傳梁苑賦,君今試和郢中詞。憑陵尺素光猶動,縹緲扁舟興可知。況值如澠春酒熟,好來投轄未須疑。
李攀龍(1514—1570)字于鱗,號滄溟,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明代著名文學家。繼“前七子”之后,與謝榛、王世貞等倡導文學復古運動,為“后七子”的領袖人物,被尊為“宗工巨匠”。主盟文壇20余年,其影響及于清初。 ...
李攀龍。 李攀龍(1514—1570)字于鱗,號滄溟,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明代著名文學家。繼“前七子”之后,與謝榛、王世貞等倡導文學復古運動,為“后七子”的領袖人物,被尊為“宗工巨匠”。主盟文壇20余年,其影響及于清初。
吟詩樓。清代。李希鄴。 錦江柳色碧依依,一片鄉愁黯夕暉。燕去樓空花亂發,鶯啼草長客思歸。石頭戎馬窺江急,峽口風濤挾夢飛。不見龍驤東渡日,登臨贏得一沾衣。
靈巖十二景 其四 朗公山。宋代。釋仁欽。 萬象森羅古此峰,傳來幾世朗公容。知音會遇無先后,今日依前舊日蹤。
持二十五輪頂彌陀蹈蓮葉贊。宋代。釋慧開。 機輪才轉,作者猶迷。頂
甲子請告絕句十二首中多綴以旨意亦葵藿之思 其一。明代。林熙春。 為賦初衣愧不才,寧云幾動見幾回。起家忠諫勞天語,一字千金換不來。
同孔加淳父諸君集時濟山齋分賦得主人林館秋。明代。王懋明。 寂寂揚雄宅,清涼幾席虛。萸香饋來酒,螢死讀殘書。霜砌花仍發,風林葉向疏。客懷同宋玉,搖落竟何如。
忍草庵度夏寄貽京王二。清代。侯文熺。 分將禪舍作書巢,補葺何妨自剪茅。客病最宜親梵夾,家貧只合薦山肴。恰逢花盡荷擎蕊,正苦林疏筍放梢。長吏任教征稅遍,傳呼應不到荒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