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場賀老今何在,幾度新聲改。怨聲坐使舊聲闌,俗耳只知繁手,不須彈。
斷弦試問誰能曉,七歲文姬小。試教彈作輥雷聲,應有開元遺老,淚縱橫。
虞美人·琵琶。宋代。蘇軾。 定場賀老今何在,幾度新聲改。怨聲坐使舊聲闌,俗耳只知繁手,不須彈。斷弦試問誰能曉,七歲文姬小。試教彈作輥雷聲,應有開元遺老,淚縱橫。
唐天寶時的樂師賀老演奏雄風現(xiàn)在還在嗎?當今的現(xiàn)實是一次又一次地把新聲改了又改。令人發(fā)怨的新聲自然迫使傳統(tǒng)的樂曲衰落了,凡俗的聽眾們只認識手亂胡撥,不值得什么彈奏。
斷了弦,聲音變了哪個懂得?只有七歲的蔡文姬知道斷了哪根弦。假使有人彈出高級的輥雷的聲調,當會激起開元遺老這輩音樂高師們的熱淚縱橫。
虞美人: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定場:指賀老琴藝出眾,鎮(zhèn)得住場子。賀老:賀懷智,唐開元時期著名樂工,擅彈琵琶。
新聲改:改了的新聲成為“俗耳”者樂聲,較為低級。
怨聲:令人煩怨的新聲。坐:自然,無故,漸漸。舊聲:傳統(tǒng)而高雅的樂調。闌:殘,消失,衰落。
俗耳:聽慣塵世之聲的耳朵,這里代指凡俗聽眾。
繁手:手指繁捻而累舉如梳齒也,極言彈奏手很雜亂。
文姬:即蔡文姬,名琰(yǎn),陳留(令河南杞縣)人,蔡邕之女,漢末女詩人。博學多才,通曉音律。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名傳后世。
試教:假使人。
輥(gǔn)雷聲:如炸雷般的聲調。
應有:應當會激起。開元:唐玄宗的年號(公元713 -741年)。遺老:經歷過舊時而留戀舊時的人。
參考資料:
1、(宋)蘇軾著;唐玲玲注釋.增訂注釋蘇軾詞.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1月:139
2、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617-619
蘇軾家中藏有唐開元時雷琴一類的珍貴樂器。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六月,陳季常從岐亭來訪蘇軾,蘇軾拿出珍貴樂器讓會客中善琴者彈之,引起蘇軾的舊思后作該詞。
參考資料:
1、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617-619
上片,懷古傷今,嘲諷“俗耳”者們對傳統(tǒng)樂曲的低級欣賞水平。“定場賀老今何在。”以發(fā)問的句式,感嘆為群眾喜聞樂聽的圈場樂聲到哪里去了?高級的琵琶演奏師賀老而今安在哉?“幾度新聲改,怨聲坐使舊聲闌”,進一步寫傳統(tǒng)的高雅“舊聲”被改得面目全非了。這些所謂的“新聲”而今成為“怨聲”了。“今何在”寫今非昔比,“幾度”寫改“新聲”沒有限度,“舊聲闌”寫傳統(tǒng)樂曲衰落的命運。“俗耳只知繁手,不須彈”,“俗耳”者們占領了當時的樂壇,“繁手”亂撥,談不上用什么演奏場了。“只知”、“不須”,無情地嘲笑了傳統(tǒng)樂風日下,到了“無知”和“低微”的程度。
下片,棄怨轉贊,以古論今,優(yōu)秀傳統(tǒng)的樂曲是會永存的。“斷弦試問誰能曉,七歲文姬小”,從辨聲者的角度說,真正知音者幼如文姬。“試教彈作輥雷聲,應有開元遺老,淚縱橫”,進深一層,從欣賞者的角度說,真正知音者還有老如開元遺老。“試問”,實是不須問,知音者們誰都能曉,“試教”,實是不須教,高手一彈必然發(fā)出“輥雷”之聲。“開元遺老”是傳統(tǒng)樂曲的繼承者和傳授者,是民族極為寶貴的社會財富。“舊聲”竟能使他們感動得“熱淚縱橫”,會為民族的傳世經典樂曲而自豪。
全詞,名寫琵琶,實有寓意。批判了“俗耳”、“繁手”的“新聲”,肯定了“賀老”、“文姬”、“開元遺老”的“舊聲”,是借以對變法重新作出自己的評判。“幾度”“繁手”的新法改革,導致一些合理的政治策略和治國方略也一并“闌”敗衰落,“賀老”、“文姬”、“開元遺老”式的蘇軾們“怨聲”載道?如若有此寓意,對弘揚傳統(tǒng)治國之策不無借鑒意義,但一味反對變法則是不可取的,這也反映了蘇軾思想的局限性。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xiàn)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xiàn)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四時田家樂。明代。陳秉祥。 黏禾收早糯收遲,賽社歸來日暮時。草具杯盆延父老,瓜分梨棗到童兒。墻頭綠掛絲瓜子,屋角紅裝錦菊枝。不怕新霜迎葛屨,禦寒先制木棉衣。
夜來風雨,信天涯、一樣清明寒食。冶翠嬌紅渾見慣,夢里鄉(xiāng)愁如織。
冢臥狐貍,灰飛蝴蝶,到處殘鵑泣。空城潮打,東邊淮月無色。
念奴嬌?巴山坐雨,久不得舍弟書。近現(xiàn)代。陳匪石。 夜來風雨,信天涯、一樣清明寒食。冶翠嬌紅渾見慣,夢里鄉(xiāng)愁如織。冢臥狐貍,灰飛蝴蝶,到處殘鵑泣。空城潮打,東邊淮月無色。籬落一樹荊花,移栽何地,荏苒春消息。萬里麻鞋三尺劍,吟望低垂頭白。峽束灘危,城欹樓迥,霧滿江南北。哀猿斷續(xù),為余啼破空寂。
贈王尊師。唐代。姚合。 先生自說瀛洲路,多在青松白石間。海岸夜中常見日,仙宮深處卻無山。犬隨鶴去游諸洞,龍作人來問大還。今日偶聞塵外事,朝簪未擲復何顏。
東侍御園亭(二首)。明代。康海。 燕家小妓石榴裙,笑酌雚把似君。玉面未從花里出,瑤箏先向月中聞。
秋懷二首。宋代。王炎。 鏡中忽忽老侵尋,政坐文窮自陸沉。獨對西風搔短發(fā),欲謀小隱背初心。江湖鴻雁天將冷,籬落黃花秋又深。拄笏看山聊爾耳,懶彈綠綺索知音。
滿江紅 其一 慶云劉氏婦回生紀事,代星謀。清代。吳重憙。 誰釀跳梁,使弱息、都罹浩劫。早已分、死人香里,長埋枯骨。白刃截開兒女淚,紅閨濺盡英雄血。痛女貞、一木本難支,甘摧折。云屯馬,奔如沸。雷轟炮,聲如接。是誰向、黃沙白草,返魂偏爇。烽火無情珉玉險,干戈有縫菤葹活。把團圞、八口抵馨香,同垂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