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陽北郭隱,身世兩忘者。
蓬蒿三畝居,寬于一天下。
樽酒對不酌,默與玄相話。
人生自不足,愛嘆遭逢寡。
贈宣州元處士。唐代。杜牧。 陵陽北郭隱,身世兩忘者。蓬蒿三畝居,寬于一天下。樽酒對不酌,默與玄相話。人生自不足,愛嘆遭逢寡。
陵陽山上的隱士,是身、世兩忘的人。
他們住雜草叢生的簡陋居室,令人覺得比整個天下還寬廣。
對著酒、卻不喝,只是默默地探討淵深玄妙的哲理。
人們由于不知足,故常愛嘆息自己遭遇不好。
1.元處士:即元孚。《全唐詩》卷八二三《元孚小傳》:“元孚,宣城開元寺僧,與許渾同時。”處士:未仕或不仕的人。
2.陵陽:陵陽山,在宣城。傳說是陵陽子明得道成仙的地方。據《列仙傳》:陵陽子明釣得白龍后又放掉,五年后白龍來迎,陵陽子明上陵陽山修仙,百余年后成仙。北郭:指北郭先生廖扶。東漢人,隱居不出,專精經典,尤明天文、讖緯之術,時稱之“北郭先生”。
3.身世:身,自身。世,社會。南朝鮑照詩:“君平獨寂寞,身世兩相棄。”
4.蓬蒿(hāo):蓬草和蒿草。形容雜草叢生。三畝居:泛指村野寒儉的住宅。
5.“樽酒”兩句:用東漢揚雄比喻元處士。揚雄字子云,為人簡易,口吃不能劇談,靜默而好深思,少嗜欲,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有高名于當世。玄,指揚雄所著《太玄經》。這兩句是說:他對著酒,卻不喝,只是默默探討淵深玄妙的哲理。
6.寡:少。
參考資料:
1、陳光.杜牧詩賞讀:線狀書局,2007年:45頁
2、鄧紹基 周秀才 侯光復.中國古代十大詩人精品全集 杜牧:大連出版社,1997年:73頁
3、劉逸生.杜牧詩選: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71頁
這首詩寫于開成三年(838),當時杜牧任宣州團練判官,在尋訪深通哲理的元處士時作此詩贈與他。
參考資料:
1、陳光.杜牧詩賞讀:線狀書局,2007年:45頁
2、胡可先.杜牧詩選 插圖版:中華書局,2009年:49頁
全詩描繪了元處士的隱居生活,對他的清靜無為、心與玄游的生活方式和心境表示贊許。
前兩句總述,點明元處士的隱居地點和高行。在陵陽山上有一個德行像漢代北郭先生的隱者,他是一個對自己、對世間都超然相忘的人。以下從居室和生活兩方面進行分述。元處士居住的地方長滿了野草,但在他看來,這么簡陋狹窄的地方,卻比整個天下都要寬廣。這些說明,正是因為他胸懷寬廣,所以才有這種感覺。元處士沉浸在自己的天地里,即使斟了一杯酒,也常常不飲,而是默默地玄想冥覽,心游太玄。他身居斗室心寬天下,達到了人生最高境界。到達這境界須有尋“玄”覓“道”的文化底蘊支撐。“玄”就是“道”。中國古代任何學派都不否認道,亦即都承認宇宙是個自然展開的過程,解決什么問題都要捉摸道的運動變化。針對不同問題捉摸道便產生各種學說。而元處士則更希望超越一切學說而直接到達道的境界。心寬天下便取得真正自由。這兩句亦是對元處士的贊譽。
最后兩句帶有惋惜之情,對元處士如今的處境表示同情。詩人認為,人生本來就有不完美的地方,元處士平時也一定常嘆息自己的人生機遇少,沒有得到好的機遇或沒遇到真正欣賞自己的人。話雖如此,語氣中卻帶著一種強烈的優越感和自得的意緒,避世而相忘于江湖,悠然忘我,與自然渾然一體。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游白鹿洞書院。。項安世。 晦翁一別遂千秋,跨鹿乘云何處游。人隨流水去不返,名與好山空自留。峰巒楫楫田園凈,藤剌深深磴道幽。寶匣塵生弦索斷,遺音重撫淚雙流。
為吏部師尚書題畫 其五 竹鶴。。金幼孜。 養就丹砂雪作團,終朝俛啄近瑯玕。三山碧海休歸去,好向瑤池弄羽翰。
粵臺懷古四首分韻得幽字 其三。明代。黃佐。 對酒煙霞晚,裁詩天地秋。坐聞松籟迥,行愛桂巖幽。大澤龍蛇遠,荒臺鹿豕游。向來南海尉,辛苦事嬴劉。
游金山寺見舊作有述同游者兩謝君方子公張明教及童子二仲也。明代。袁宏道。 壁上苔痕字,回頭十二年。方平猶眼底,江令是生前。童子來扶杖,山僧試煮泉。浪中驚準出,塔下古蛟眠。駭目洞心處,危滕峭石邊。無栽慈竹地,有縱怒鵬天。一壁云皆碎,千溝瓦忽縣。波涵萬里月,石老六朝煙。楊子來歌吹,南徐閱井廛。萍飄建鄴鎮,豆許海門船。鯊鬣遮晴島,珠胎射綠淵。云堂招賈客,鹽豉供朝賢。夜火朝嵐市,風枝水響禪。山中無印老,休舉帶因緣。
秋聲八詠用杜公部秋興八首韻。清代。徐宗干。 峰巒一抹襯秋暉,古木蕭疏露翠微。猿抱懸崖千丈嘯,鴉棲落葉半天飛。梵音泉石心思徹,詩境匡廬面目違。絕頂百圍吟遠籟,尚留紅樹帶霜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