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臨江渚,長望倚河津。
鼓聲隨聽絕,帆勢與云鄰。
泊處空余鳥,離亭已散人。
林寒正下葉,釣晚欲收綸。
如何相背遠,江漢與城闉。
江津送劉光祿不及。南北朝。陰鏗。 依然臨江渚,長望倚河津。鼓聲隨聽絕,帆勢與云鄰。泊處空余鳥,離亭已散人。林寒正下葉,釣晚欲收綸。如何相背遠,江漢與城闉。
面對著江中的小洲,依依不忍離去;站在這江邊的渡口遙望著遠去的船只。
隨著朋友的船漸行漸遠,那船槳搖動的聲音聽不到了;那船上的大帆也漸漸與云彩接近。
會看朋友船聽過的地方,只有幾只小鳥;再看那離亭中,為朋友送行的人也早已散去了。
傍晚風寒,林間的樹葉紛紛落下;日暮黃昏,釣魚人也正準備收拾回家。
為什么要讓我們背離得這么遠,一個遠去江漢,一個歸返城中。
江津:江邊渡口。 劉光祿:劉孺,字孝稚,曾任光祿卿。不及:沒有趕上。
依然:依依不舍的樣子。 渚(zhǔ):江中小洲。
長望:遠望。津:渡口。
鼓聲:古時開船,以打鼓為號。
帆勢:帆船的姿影。
泊處:船只原來停泊之處。
離亭:渡頭供人休息、餞別的亭子。
下葉:落下樹葉。
綸:釣魚用的絲繩。
相背遠:遠別,各分東西。
江漢:指朋友前去之地。城闉(yīn):城門,指詩人回去的地方。
參考資料:
1、梁權偉編著.《中國歷代詩詞名篇鑒賞》:當代世界出版社,2009.06:第118頁
2、賀新輝主編.《古詩鑒賞辭典(下)》: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08:第1282頁
這首詩是作者到江邊渡頭送朋友光祿卿劉孺時所作。但是詩人遲到了,當作者趕到時,友人已經乘船啟航,只好引領遠望,久久佇立,目送航船遠去。于是作此詩,表達作者惆悵與懊惱之情。
參考資料:
1、陳君慧主編.《古詩三百首》:北方文藝出版社,2013.01:第309頁
2、古墨清主編.《你最應該知道的古典詩詞》:紅旗出版社,2012.04:第106頁
此詩共十句。首二句“依然臨江渚,長望倚河津”是一幅目送朋友風帆逝去的遠望圖。“依然”是依戀,可以從中看出詩人內心是何等懊喪。從“長望”的凝神注目中能夠窺見其情緒的起伏,有如這眼前的江水翻滾不已!
“鼓聲隨聽絕”以下六句可分為兩個層次,也可以把它看成兩個鏡頭。第一層次“鼓聲隨聽絕,帆勢與云鄰”兩句是電影長鏡頭中的遠景,寫船已經遠去的情狀。友人開船時的打鼓聲已在江空中絕響,而去帆也如脫弦之箭到了很遠的江際,似乎已經與云為鄰。這兩句都是寫詩人注目的那個遠去所在。
緊接著的四句是第二層,可以看作近乎特寫的近鏡頭。詩人回過頭來寫自己身邊的情景,也就是朋友剛才離去的那個地方。“泊處空余鳥,離亭已散人”,這個泊處是朋友離船所泊之處,離亭是朋友離去前曾經逗留過的亭子。詩人所以特別注目,或許是因為沒有來得及送別友人,因而對與友人剛剛駐足的地方產生情感上的牽連和遷移,其中有睹物思人的意味。泊處已空,只剩有飛鳥在盤旋往還,飛鳥是不領會詩人的離別之苦的,依舊追逐嬉戲,這就更加撩撥了詩人的惜別之情。離亭依舊存在,人卻已散去,物是人非,徒增感慨。詩人寫鳥亭的實有,更反襯出泊處的空寂和朋友之間的散落。下二句“林寒正下葉,釣晚欲收綸”仍是承上二句,說的是天氣寒冷而樹木紛紛落葉,時正向晚而釣者也要收起釣絲返家。這里對選取入詩的景即詩人的眼中景是頗具匠心的。林寒葉下,釣晚收綸正渲染出詩人獨立蒼茫、凄苦無著的情緒和氛圍,景的色調灰暗,從中可窺出詩人心中的悲涼。這里樹葉的紛紛落下象征著朋友的孤帆遠去、萍水飄泊,釣晚收綸暗示著詩人即將怏怏歸去。這種詩歌欣賞的二重境界基于作者創造的第一重境界,這樣才可以在欣賞、接受的過程中開拓出新的藝術天地。
最后二句是說朋友已去江漢而自己卻返歸城曲。“如何相背遠”,詩的語氣平淡樸素,其中深深透露出無可奈何的情調。這樣寫自己歸來的情狀于全詩而言,一是對江津送友不及情狀的續寫,更可見出詩人對朋友思念之深、之切;二是整個詩篇也更渾然一體,而且情意不絕,余音裊裊,更加顯得深厚蘊藉。
陰鏗(約511年-約563年),字子堅,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南北朝時代梁朝、陳朝著名詩人、文學家,其高祖襲遷居南平(在今湖北荊州地區),其父親子春仕梁,為都督梁、秦二州刺史。鏗幼年好學,能誦詩賦,長大后博涉史傳,尤善五言詩,為當時所重,仕梁官湘東王蕭繹法曹參軍;入陳為始興王陳伯茂府中錄事參軍,以文才為陳文帝所贊賞,累遷晉陵太守、員外、散騎常侍。約在陳文帝天嘉末年去世。陰鏗的藝術風格同何遜相似,后人并稱為“陰何”。 ...
陰鏗。 陰鏗(約511年-約563年),字子堅,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南北朝時代梁朝、陳朝著名詩人、文學家,其高祖襲遷居南平(在今湖北荊州地區),其父親子春仕梁,為都督梁、秦二州刺史。鏗幼年好學,能誦詩賦,長大后博涉史傳,尤善五言詩,為當時所重,仕梁官湘東王蕭繹法曹參軍;入陳為始興王陳伯茂府中錄事參軍,以文才為陳文帝所贊賞,累遷晉陵太守、員外、散騎常侍。約在陳文帝天嘉末年去世。陰鏗的藝術風格同何遜相似,后人并稱為“陰何”。
福州長溪樂山王居士遣兒惟惺投師薙發寫師頂。宋代。釋普濟。 瘦骨棱層一擔夫,幾年寥落在江湖。面皮捩轉無人識,有甚閑名上祖圖。
挽右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贈開府儀同三司孫公二首 其一。。劉摰。 岑令神情竭,裴公柱石衰。國貪黃發舊,身負赤松期。人也將安仰,天乎不慭遺。延和聽詔語,深見兩宮悲。
慈湖中流遇大風舟危甚食時風止游靈巖寺。宋代。張耒。 心悸西江浪似山,眼明僧舍一窗閑。從今要見廬山面,畫作屏風靜處看。
觀懷素草書歌。唐代。貫休。 張顛顛后顛非顛,直至懷素之顛始是顛。師不譚經不說禪,筋力唯于草書朽。顛狂卻恐是神仙,有神助兮人莫及。鐵石畫兮墨須入,金尊竹葉數斗馀。半斜半傾山衲濕,醉來把筆獰如虎。粉壁素屏不問主,亂拏亂抹無規矩。羅剎石上坐伍子胥,蒯通八字立對漢高祖。勢崩騰兮不可止,天機暗轉鋒铓里。閃電光邊霹靂飛,古柏身中dg龍死。駭人心兮目眓瞁,頓人足兮神辟易。乍如沙場大戰后,斷槍橛箭皆狼藉。又似深山朽石上,古病松枝掛鐵錫。月兔筆,天灶墨,斜鑿黃金側銼玉,珊瑚枝長大束束。天馬驕獰不可勒,東卻西,南又北,倒又起,斷復續。忽如鄂公喝住單雄信,秦王肩上bf著棗木槊。懷素師,懷素師,若不是星辰降瑞,即必是河岳孕靈。固宜須冷笑逸少,爭得不心醉伯英。天臺古杉一千尺,崖崩劁折何崢嶸。或細微,仙衣半拆金線垂。或妍媚,桃花半紅公子醉。我恐山為墨兮磨海水,天與筆兮書大地,乃能略展狂僧意。常恨與師不相識,一見此書空嘆息。伊昔張渭任華葉季良,數子贈歌豈虛飾,所不足者渾未曾道著其神力。石橋被燒燒,良玉土不蝕,錐畫沙兮印印泥。世人世人爭得測,知師雄名在世間,明月清風有何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