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陰山萬里沙。誰將綠鬢斗霜華。年來強半在天涯。
魂夢不離金屈戌,畫圖親展玉鴉叉。生憐瘦減一分花。
浣溪沙·萬里陰山萬里沙。清代。納蘭性德。 萬里陰山萬里沙。誰將綠鬢斗霜華。年來強半在天涯。魂夢不離金屈戌,畫圖親展玉鴉叉。生憐瘦減一分花。
沒有楚天千里清秋。沒有執手相看淚眼。只有陰山,胡馬難度的陰山。這里,獵獵的風,將你的寸寸青絲吹成縷縷白發。歲歲年年,你望見的是連綿千萬里的黃沙,人在天涯。
魂牽夢繞中,你將她翩翩的像打開。一遍遍回想,她的溫柔她的笑。直到地老天荒,直到那些離別和失望的傷痛,已發不出聲音來了。
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一作《浣溪紗》,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平韻。
陰山:今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諸山的統稱。
綠鬢:謂烏黑發亮的頭發。古人常借綠、翠等形容頭發的顏色。斗,斗取,即對著。霜花,謂白發。
強半:大半、過半。
金屈戌(xū):屈戌,門窗上的環鈕、搭扣。此謂金飾(即銅制)腳屈戌,代指夢中思念的家園。
玉鴉叉:即玉丫叉。丫叉,本為樹枝分叉之處,后泛指交叉形象的首飾。這里謂“玉鴉叉”是借指閨里人之容貌。
生憐:謂看著畫圖上她那消瘦的身影而生起憐惜之情。生憐,可憐。
參考資料:
1、(清)納蘭性德著;邢學波箋注,納蘭詞箋注全編,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0,第220頁
2、納蘭性德 子艮.納蘭詞剪碎一地的殘香與嘆息:萬卷出版,2012:70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納蘭受命與副都統郎談等出使覘梭龍打虎山,十二月還京,這首詞大約作于此行中。
參考資料:
1、(清)納蘭性德著;墨香齋譯評,納蘭詞 雙色插圖版,中國紡織出版社,2015.10,第40頁
這是一首邊塞行吟詠嘆的詞,表達了詞人在荒涼的異地對人生的哀憐,也透露出納蘭性德自身對于官場的厭倦。這出使的幾個月,納蘭性德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這天之涯度過了,面對著連綿的陰山與漫天的黃沙,滿頭青絲怎能不迅速花白。于是睡夢之中不免魂飛故里,重又看到了家中金碧輝煌的屈戍。恍惚中,頭戴玉鴉叉的妻子在緩緩地展開畫軸(或許那上面正畫著她日夜所思之人),那花容似乎因思念瘦損了很多,令人油然生出憐惜之情。
詞中第一句中“陰山”一方面是實指,即是如今也能一睹的陰山,但古代詩詞中經常使用這一形象,它已經形成了深刻的文化內涵。如南北朝著名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蒼穹,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又如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它是漢胡分別的地理標志,中原與蠻荒的分野處,文明與野蠻的交匯點,也因此,在這兒的讀書人,尤其是漢文化影響下的讀書人,都會有一種極強烈的失落感,無端而起悵惘,這是一種喪失歸屬感的表現。這是納蘭性德每次出使途中所寫詞中典型的心理。
上片寫現實邊塞之景,下片寫夢中家居之景。閱讀這首詞時,納蘭的情之真、意之切如在目前。邊塞詩詞屬于古代詩詞的一個支流,邊愁主題則屬于悲一類,納蘭性德這首邊塞行吟詠嘆的《浣溪沙》,也屬于這類。【4】?詞通過刻畫“北風”“晚煙”“戌壘”“斜日”等邊塞之景,將塞外的荒涼和詞人內心的凄愴合二為一,凄涼中透著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和亶甫夜字。宋代。彭汝礪。 雪輕不自持,風急更相借。仙人集蓬島,鴻鵠云中下。飛騰障空虛,細碎穿隙罅。光明入幽室,晃耀不知夜。苦寒為公飲,酒盡解貂貰。盤蔬起鄉思,披綿問鵝鲊。浮生夙何緣,今昔同官舍。才調稍迫促,每羨公優暇。草玄入幽微,曾不解嘲罵。文衡委輕重,事亦宗伯亞。我愚實未稱,得友還自詫。兩驂萬里心,雙璧連城價。塵土難淹留,云霄看高跨。
偈 其一。宋代。釋善果。 冰壺雪室坐禪時,世事紛紜莫可知。仰羨一堂云水客,忘機寂默是便宜。
汴渠掛帆。宋代。劉攽。 翩翩河中舟,一一西上水。彼船力有馀,我船力無幾。力薄日一舍,力壯日百里。遲速詎幾何,推分故爾耳。今晨東南風,帆席頻輕駛。舳艫密相銜,前后略相似。如將平不平,頗復令人喜。因之念時事,冥寞付天理。
中秋賞月。宋代。范純仁。 碧落無云玉鑒飛,凈中毫發了能窺。光隨酒蟻斟銀榼,彩瑩歌人發瓠犀。露重已從巾角墊,輪傾欲把斗杓攜。醉狂直好探蟾窟,安得陵空萬仞梯。
喜遷鶯 露筋祠。清代。易順鼎。 靈旗風大。悵春陰換盡,都飛涼靄。魚地鋪冰,蟾天浸月,不照尋常眉黛。小蚊已辭秋帳,成就芳名百代。淚休灑,自翠蛾無恙,青蠅安在。香街。飄水佩。聞道花時,開遍祠門外。舊內鉤斜,南朝脂井,應笑此湖清太。紅顏盡成廟食,命薄生前何害。柳絲待,待系船重到,綠云如海。
和蕭參議游岳麓八絕 其五。宋代。王炎。 清風峽里水清泠,不但琮琤可靜聽。秋桂秋蘭在深谷,更堪鼻觀挹幽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