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風吹沙卷白草。
長安遙在日光邊,憶君不見令人老。
過燕支寄杜位。唐代。岑參。 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風吹沙卷白草。長安遙在日光邊,憶君不見令人老。
燕支山西面的酒泉道上,北風刮起狂沙,卷起白草。
那長安城在那遙遠的日光邊,我懷念你卻無法相見,這種相思令我衰老。
燕支:山名,又名焉支山,在今甘肅省丹東。杜位:杜甫的堂弟,李林甫的女婿,曾任考功郎中、湖州刺史。
酒泉:郡名,即肅州,今甘肅酒泉。
白草:邊塞所長之牧草。
此詩前兩句“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風吹沙卷白草”,極言塞外荒涼、酷虐的環境,極富塞外色彩,“燕支”“酒泉”,以西域的地名入詩,一望而知是北地邊陲一帶;“北風”“沙”“白草”,以特殊地域的自然景物入詩,給全詩罩上了一層沙海氣息;“吹”“卷”,以獨有的狂虐氣勢入詩,更給全詩貫注了一股粗獷的沙漠的血液。后兩句“長安遙在日光邊,憶君不見令人老”,直抒胸臆,表達詩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以“長安”與“日光”相比,暗用了晉明帝的典故。據《初學記》卷一引劉劭《幼童傳》記載:明皇帝諱紹,字道畿,元皇帝長子也。幼而聰哲,為元帝所寵異。年數歲,嘗坐置膝前,屬長安使來,因問帝曰:“汝謂日與長安孰遠?”對曰:“長安近。不聞人從日邊來,只聞人從長安來,居然可知也。”元帝異之。明日,宴群僚,又問之。對曰:“日近。”元帝失色,問何以異昨日之言。”對曰:“舉頭不見長安,只見日,是以知近。”帝大悅。結句還可從《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中找到影子。如此用典無礙表達,更增詩句的人文氣息。
全詩表達的感情雖極為普通,但表達方式卻獨具特色。以自己所處環境開篇,有一種向友人描述自己生活狀況的意思,同時又意指自己在這蒼涼、蕭索的環境中,十分孤獨,因而更加懷念友人,懷念那共處的美好時光;隨即的直抒胸臆即是印證了這一意境。抒情中又有對典故的運用,且不著痕跡,渾然天成,更見詩人筆力之深厚。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柳引青煙,花傾紅雨,老來怕見清明。欲行還住,天氣弄陰晴。是處吹簫巷陌,衫襟漬、春酒如餳。溪橋畔,涓涓流水,雞犬靜柴荊。高城。天共遠,山遮望斷,草喚愁生。等五湖煙景,今有誰爭。凄斷湘靈鼓瑟,寫不盡、楚客多情。空惆悵,春閨夢短,斜月曉聞鶯。
滿庭芳 寄友人 永樂大典一萬四千三百八十一。宋代。吳激。 柳引青煙,花傾紅雨,老來怕見清明。欲行還住,天氣弄陰晴。是處吹簫巷陌,衫襟漬、春酒如餳。溪橋畔,涓涓流水,雞犬靜柴荊。高城。天共遠,山遮望斷,草喚愁生。等五湖煙景,今有誰爭。凄斷湘靈鼓瑟,寫不盡、楚客多情。空惆悵,春閨夢短,斜月曉聞鶯。
餞高唐州詢。唐代。沈佺期。 弱冠相知早,中年不見多。生涯在王事,客鬢各蹉跎。良守初分岳,嘉聲即潤河。還從漢闕下,傾耳聽中和。
同崔太史張侍御飲周都閫亭子。明代。何景明。 公主山亭在,元戎小隊回。碧沙沾細雨,白日映輕雷。已并花邊駿,難孤竹下杯。良宵可乘興,歸騎莫頻催。
秋夜玩月。明代。許炯。 霄漢懸冰鏡,玲瓏照錦城。秋飆涼似洗,梧葉落無聲。綺席流輝濕,金波碎影明。玉關今夕望,惆悵故鄉情。
挽新昌王明府吉甫。宋代。林表民。 不見高人祇自悲,每哦佳句望烏衣。浣花風月參謀去,采藥溪山茂宰歸。萬里險艱頭已白,半生功業夢還非。阿戎盍上青云路,奕世清門要發揮。
高陽臺 弟入都久未至,聞在西湖,因憶舊游。近現代。魏元曠。 半壁臨安,枯棋屢換,尚余圖畫山川。烏帽來游,記當寒臘殘年。風棱勁剪貂裘薄,立高峰、醉妥吟鞭。破疏煙。梅放千株,和靖墳前。遙知蠟屐今番好,正西泠綠滿,樹暗波妍。十里蘇堤,柔絲系遍畫船。蒼龍闕角歸何晚,已多時、璧月虧圓。夢空懸。白傅錢塘,忒恁流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