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哉令尹,三仕已之無喜慍。我獨何人,猶把虛名玷縉紳。
不如歸去,二頃良田無覓處。歸去來兮,待有良田是幾時。
減字木蘭花·送東武令趙昶失官歸海州。宋代。蘇軾。 賢哉令尹,三仕已之無喜慍。我獨何人,猶把虛名玷縉紳。不如歸去,二頃良田無覓處。歸去來兮,待有良田是幾時。
賢明的縣令啊,你的心胸如此開闊,令人敬佩。我自己憑借著虛名居官,不免玷辱士林。
不如退歸田園吧,可惜還沒有退隱的條件。我期盼著像你一樣歸隱鄉里,不知要等到何時。
減字木蘭花: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簡稱《減蘭》。《張子野詞》入“林鐘商”,《樂章集》入“仙呂調”。雙調四十四字,與《木蘭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為平仄韻互換格,每片兩仄韻,兩平韻。又有《偷聲木蘭花》,入“仙呂調”。
東武:這里指密州高密縣。后魏置高密郡,治所在高密(見《一統志》)。趙晦之:名昶,字晦之。海州或漣水人。
令尹:春秋時稱楚國執政者,后世也用來稱知縣。
三仕已之無喜慍(yùn):出自《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玷:沾辱,自謙之詞。縉(jìn)紳:本指官員的裝束,即將手持的笏板插在腰間的大帶子上,借作官員的代稱。
二頃良田:典出《史記·蘇秦傳》:“且使我有洛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
歸去來兮:歸去吧。來,語助詞。語出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參考資料:
1、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歷代名家詞新釋輯評叢書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338-340
2、蘇軾著 .東坡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4月1日:138
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十二月,東武令趙晦之罷官歸海州,蘇軾作該詞以贈別。
參考資料:
1、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歷代名家詞新釋輯評叢書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338-340
上片重在贊揚趙晦之不以個人升沉得失縈懷的胸襟和品德。開頭一句“賢哉令尹”,贊頌之情溢于言表。接著以“三仕已之無喜慍”來加以申述。這里運用了出自《論語·公冶長》篇中的典故,概括了趙晦之出仕與罷官兩方面的經歷,以及趙晦之的忘懷得失的主觀態度。在官位觀念極重的封建時代,趙晦之這種超脫的態度是十分難得的,所以蘇軾以“賢哉令尹”相許。蘇軾這樣措辭,表達了蘇軾對失官的友人的理解、敬重和寬慰。后兩句轉到說蘇軾自己,很有點自愧不如、自慚形穢的意思。這是蘇軾的謙虛,而蘇軾對趙晦之的推重以及惜才的心理,也見于言外了。
下片緊承上片,寫自己歸隱田園的愿望。“二頃良田”,用了《史記》中的典故,帶有幾分幽默感。:當初由于“良田”全無,才走到仕途上來的。可是出仕與歸田相比,蘇軾此時企圖選擇的還是歸田,“不如歸去”。然而說是歸田,卻是無田。這下,蘇軾不知道怎么辦,在結尾處,蘇軾打趣說:還是回去吧,要等到有良田不知是何年何月呢。由此可見蘇軾歸田(實際是退隱)心情的迫切。這樣寫,表現了蘇軾在出處之間徘徊的人生態度,但主要還是為了進一層淡化趙晦之的功名心理,消除可能因罷官而引起的失落感,表明自己是同道之人。在當時情境下,這是最得體也最有效的寬慰之辭。
全詞,采用對比、用典的寫作手法,以散文句法入詞,引用《論語》中的語句,以及陶淵明《歸去來辭》中的語句,表達了蘇軾體貼慰勉的情意。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勸農二首奉呈同官諸丈 其一。。陳淳祖。 勸農事云畢,晴日足登山。山高翠微上,坐見人境閒。天目有修眉,洞庭無狂瀾。田疇井畫見,布谷行相關。村村自花柳,流水春風顏。周行撫泉石,碧匣開潺湲。尚想讀書聲,猶在松樹間。此事已難會,沂水何時還。朗吟蘇仙語,明月下前灣。
自題畫梅。。金鑒才。 野梅如雪綴寒條,夢斷孤山月已凋。錦色千重應物累,春愁一點許君消。貪泉穿石真迷眼,細柳經風竟折腰。不覺只今林下客,青氈自擁話前朝。
初夏遣悶三絕。宋代。趙伯溥。 何事東皇不暫延,祝融今日遽當權。匡床睡起渾無語,一握薰風入五弦。
海上行。清代。顧炎武。 大海天之東,其處有黃金之宮,上界帝子居其中。欲往從之,水波雷駭。幾望見之,以風為解。徐福至彼,止王不來。至今海上人,時見城郭高崔嵬。黿鼉噴沫,聲如宮商。日月經之,以為光明。或言有巨魚,身如十洲長。幾化為龍不可當,一旦失水愁徬徨。北冥之鯤,有耶無耶。又言海中之棗大如瓜,棗不實,空開花。但見鯨魚出沒,鑿齒磨牙。昔時童男女,一去不回家。東浮大海難復難,不如歸去持魚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