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有茨,不可掃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墻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詳也。所可詳也,言之長也。
墻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讀也。所可讀也,言之辱也。
國風(fēng)·鄘風(fēng)·墻有茨。兩漢。佚名。 墻有茨,不可掃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墻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詳也。所可詳也,言之長也。墻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讀也。所可讀也,言之辱也。
墻上長滿了蒺藜,無論如何掃不掉。你們宮中私房話,實在沒法說出口。如果真要說出來,那話就難聽死啦。
墻上長滿了蒺藜,無論如何除不掉。你們宮中私房話,實在沒法詳細說。如果真要說詳細,那話說來可長啦。
墻上長滿了蒺藜,沒有辦法打捆走。你們宮中私房話,實在不能對人說。如果真的傳開來,簡直就是羞辱啊。
鄘(yōng):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汲縣北。
茨(cí):植物名,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有刺。
埽(sǎo):同‘’掃‘’。
中冓(gòu):內(nèi)室,宮中齷齪之事。
道:說。
所:若。
襄:除去,掃除。
詳:借作“揚”,傳揚。
束:捆走。這里是打掃干凈的意思。
讀:宣揚。
參考資料:
1、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89-90
2、王秀梅 譯注.詩經(jīng)(上):國風(fēng).北京:中華書局,2015:91-92
《毛詩序》謂“《墻有茨》,衛(wèi)人刺其上,公子頑通乎君母,國人疾之,而不可道也”。朱熹《詩集傳》也持此說;清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詩題序謂之:“刺衛(wèi)宮淫亂無檢也。”眾說相類,都認為這是一首譏刺衛(wèi)國內(nèi)宮庶公子頑私通國母宣姜,生五子,而名分不正,國人唾罵其荒淫無恥的詩歌。
參考資料:
1、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89-90
2、王秀梅 譯注.詩經(jīng)(上):國風(fēng).北京:中華書局,2015:91-92
這首詩內(nèi)容與《邶風(fēng)·新臺》相承接,主要意思是諷刺宣姜(齊女)不守婦道,和庶子通奸,其事丑不可言。詩以墻上長滿蒺藜起興,給人的感覺,衛(wèi)公子頑與其父妻宣姜的私通,就像蒺藜一樣痛刺著衛(wèi)國的國體以及衛(wèi)國人民的顏面與心靈。
全詩一唱三嘆,在反復(fù)重復(fù)的數(shù)落中,一層層加深著對這一宮廷丑事的批判。在結(jié)構(gòu)上,疊詠而意義遞進,無論在內(nèi)容、思想感情上都是一層深過一層,有效地增強著詩歌的諷刺力量。詩中之“不可埽”、“不可襄”、“不可束”,表面上寫墻茨之延伸愈來愈長,幾乎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實際上是比興衛(wèi)公子頑與其父妻私通已經(jīng)到了無恥糜爛、昭然無忌的程度。詩中之“所可道也”、“所可詳也”、“所可讀也”,表明人們對這種宮廷丑事的議論,在一步一步的升級,幾乎已經(jīng)盡人皆知了。詩中之“言之丑也”、“言之長也”、“言之辱也”,寫人們對于這種宮廷丑聞的感情態(tài)度,由丟臉、氣憤到感到恥辱,真有一人之禍,禍及國體的感覺。
此詩三章重疊,頭兩句起興含有比意,以巴緊宮墻的蒺藜清掃不掉,暗示宮闈中淫亂的丑事是掩蓋不住、抹煞不了的。接著詩人便故弄玄虛,大賣關(guān)子,宣稱宮中的秘聞“不可道”。至于為何不可道,詩人絕對保密,卻又微露口風(fēng),以便吊讀者口味。丑、長、辱三字妙在藏頭露尾,欲言還止,的確起到了欲蓋而彌彰的特殊效果。本來,當時衛(wèi)國宮闈丑聞是婦孺皆知的,用不著明說,詩人特意點到為止,以不言為言,調(diào)侃中露譏刺,幽默中見辛辣,比直露敘說更有情趣。全詩皆為俗言俚語,六十九個字中居然有十二個“也”字,相當今語“呀”,讀來節(jié)奏綿延舒緩,意味俏皮而不油滑,與詩的內(nèi)容相統(tǒng)一。三章詩排列整齊,韻腳都在“也”字前一個字,且每章四、五句韻腳同字,這種押韻形式在《詩經(jīng)》中少見。
送張穆之還鯨山舊居二首 其二。明代。何鞏道。 駑駘無力自蹉跎,重過龍門感自多。南海甘棠留世澤,西淮流水嘆恩波。操同清□常依鶴,書寄山陰好換鵝。一奏玉琴江月上,倚流閒聽縣人歌。
寄王繼學(xué)二十韻。元代。楊載。 圣主敷皇極,元臣建上臺。虛心求俊乂,削跡去奸回。拜命超凡品,知君秉大材。淳風(fēng)隨日播,公道應(yīng)時開。負鼎資烹飪,操刀貴剸裁。铦鋒行肯綮,異味合鹽梅。廟議常參決,朝班復(fù)共陪。艱難須佽助,豁達遠嫌猜。遺佚聞風(fēng)起,英豪接踵來。經(jīng)綸非董賈,辭藻亦鄒枚。在野思羅致,盈庭想轂推。既將龍作友,惡假鴆為媒。走也今留此,公乎可念哉。執(zhí)竿猶海上,扶耒即巖隈。自守幽人意,寧虞俗子咍。舊游辭玉府,故事憶金臺。落魄江湖阻,蒼茫歲月催。丹心徒耿介,素發(fā)已毰毸。勿謂交如水,能忘恥及罍。飛黃當駕馭,猶足異駑駘。
題淮陰祠。宋代。張栻。 秦關(guān)昔先驅(qū),南鄭豈淹久。夜中丞相歸,平明印垂肘。古來豪杰人,調(diào)度出窠臼。登壇一軍驚,六合已在手。從茲看廊清,指揮如運帚。時艱思奇才,廟古酹樽酒。出門望長淮,故國長稂莠。同云正慘澹,人事極紛糾。拘攣儻無累,吾欲獻九九。
送勤照和尚往睢陽赴太守請。唐代。劉長卿。 燃燈傳七祖,杖錫為諸侯。來去云無意,東西水自流。青山春滿目,白日夜隨舟。知到梁園下,蒼生賴此游。
洛陽道 二。南北朝。徐陵。 洛陽馳道上。春日起塵埃。濯龍望如霧。河橋渡似雷。聞珂知馬蹀。傍幰見甍開。相看不得語。密意眼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