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誰傳到拒霜?兩行斜雁碧天長,晚秋風(fēng)景倍凄涼。
銀蒜押簾人寂寂,玉釵敲燭信茫茫。黃花開也近重陽。
浣溪沙·消息誰傳到拒霜。清代。納蘭性德。 消息誰傳到拒霜?兩行斜雁碧天長,晚秋風(fēng)景倍凄涼。銀蒜押簾人寂寂,玉釵敲燭信茫茫。黃花開也近重陽。
究竟是誰傳來消息說木芙蓉花開的時候那人就會歸來?長天一色,兩行大雁緩緩斜向南飛去,晚秋的景致益發(fā)凄涼。
蒜頭形的銀制簾墜壓著簾子,有人寂寞地獨坐閨中,玉釵輕輕敲著竹,而心中的人蹤跡杳無,菊花又盛開了,眼看重陽就要近了。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時期人西施浣紗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此調(diào)有平仄兩體。全詞分上下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音節(jié)明快,句式整齊,易于上口,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多數(shù)詞人所常用。
拒霜:木芙蓉花,俗稱芙蓉或芙蓉花,仲秋開花,耐寒不落,故名。
銀蒜:銀制的蒜形簾押。
玉釵敲竹:用玉釵輕輕敲竹,表示心事難耐,借以排遣愁懷。一作“玉釵敲燭”。
參考資料:
1、王友勝,童向飛.納蘭詞注:岳麓書社,2005年:第28頁
2、(清)納蘭性德著.納蘭詞箋注全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0:64-65
這首詞作于康熙年間。詞人在重陽節(jié)到來之時,為了抒發(fā)對往日情人的思念之情,故作下此詞。
參考資料:
1、墨著.此生拼卻紅顏醉 納蘭容若的情與詞.北京: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2014.05:107-111頁
從詞的內(nèi)容來看,這是寫重陽節(jié)到來,詩人又深切地懷念起往日的情人來了,他彷徨不安,躊躇難耐,遂賦此以排遣孤寂無聊的幽情。值得注意的是詞全從對方落筆,這就加倍地表現(xiàn)出他那強烈而深摯的懷念之情。
這首詞上片寫室外秋景及心境:拒霜花開,斜燕南飛,而征人消息杳然,無人傳遞,倍感秋色凄涼。此處秋景其實清爽:拒紅霜,晴空碧,雁斜飛,并無黯淡之狀。元代白珽《西湖賦》云:“秋榮不淡,拒霜已紅。”然而木芙蓉性頗耐寒,且能“千株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蘇軾《和陳述古拒霜花》),雖時至晚秋而紅艷如故。唐李群玉《九日》詩云:“半嶺殘陽銜樹落,一行斜雁向人來。”黃昏殘陽,斜雁向人,色彩昏暗,氛圍悲涼;而此處則是碧空如洗,天闊氣清,斜雁南飛,氛圍開朗。思婦眼中之秋景乃“有我之境”:或許征人有約中秋返家團聚,此時拒霜已開,不見人歸,雖花紅而難令伊人心暖;常言鴻雁傳書,如今雁群斜飛未傳征人消息,雖天碧亦是傷心碧,只能令伊人心傷。因此,凄涼的并非秋色,實乃思婦心境。
下片寫室內(nèi)情形及愁緒:簾幕低垂,因以銀蒜相壓而紋絲不動,伊人寂寞難熬,只能以玉釵敲竹派遣煩愁。敲竹的細(xì)節(jié)刻畫乃詞人獨創(chuàng),此處伊人以玉釵敲竹,其聲極不堪,其情更愁慘,確是奇絕之筆。結(jié)局寫菊花盛開,時近重陽,征人歸期乃“信茫茫”,既與首句意象呼應(yīng),又啟人聯(lián)想:伊人獨守閨房,心境凄涼,愁思如縷,已是“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九日》)全詞景情俱到,亦情亦景,交織渾融,讀起來凄涼孤苦,使人惆悵不歡。?
這首詞在意象使用上主要采用了渲染法,尤其是對“秋”的渲染。不知何時,思念的人在遠(yuǎn)方傳來消息說秋天會回到她的身邊,于是秋就超出本身作為季節(jié)的含義,成為了相見的時間,成為期盼的季節(jié)。這詞中首先是“拒霜”花開,然后“兩行秋雁”,后更直接說“晚秋風(fēng)景”、“黃花開”以及“近重陽”,這些都在刻意點染季節(jié)。可以說這首詞是通過渲染秋來突出愁,要表達(dá)的正是期待落空的愁思。
除用渲染法表達(dá)情感外,詞中還恰如其分地運用了點染法,對“閑”進(jìn)行了很好的點染。下片三句中人寂寞凄涼,萬事無心,百無聊賴,無盡空虛,尤其是“玉釵敲燭”一句,表現(xiàn)的何等空虛。詞中通過渲染和點染的結(jié)合,表現(xiàn)出客觀世界的“秋”以及淺層內(nèi)心世界的“閑”,從而將深層次的“凄涼”表達(dá)出來。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guān)聯(lián)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jīng)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fēng)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guān)聯(lián)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jīng)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fēng)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送胡公疏之金陵。宋代。梅堯臣。 綠蒲作帆一百尺,波浪疾飛輕鳥翮。瓜步山傍夜泊人,石頭城邊舊游客。月如冰輪出海來,江波千里無物隔。自古有恨洗不盡,于今萬事何由白。依稀可記鮑家詩,寂寞休尋江令宅。楊花正飛鮆魚多,食膾舉酒謝河伯。但令甘肥日飽腹,誰用麒麟刻青石。去舸已快風(fēng)亦便,寧同步兵哭車軛。
題劉幼云先生潛廬讀書圖。。陳曾壽。 我皇即位初,輔導(dǎo)資賢王。進(jìn)賢宰相事,首舉講官良。妙選十二輩,劉侯何卬卬。燕坐抱冰翁,獨許侯文章。深心紀(jì)綱地,諷議回肝腸。稱嘆不去口,手撫霜髯長。哀哉元祐政,朝露事不常。陰壬遂漸進(jìn),群兒攬?zhí)炀V。張公起抗?fàn)帲瑖I血去堂堂。啁啾見孤鳳,百憂瘏一吭。處人骨肉間,苦口非激揚。至誠無不動,乍起旋迷盲。我時數(shù)周旋,相對憂旁皇。但言臣力竭,無藥回膏肓。天地猝翻覆,流言破斧斨。掩袂出國門,無狀徒自傷。終始義不負(fù),此志日月光。幽幽東海廬,讀書穴匡床。龍潛自成德,天意方微茫。披圖感往事,北望涕浪浪。
仙姑對奕圖。元代。黃庚。 碧玉花冠素錦裳,對拈棋子費思量。終年不下神仙著,想是蓬萊日月長。
寄塵異但侍元。明代。釋函是。 買斷青山長白云,閒栽桃李兩溪分。別來樵徑新松竹,憶去籬笆舊見聞。佇立不堪人境異,遙看空見水天文。誰能千里謀晨夕,歸掩柴扉寄與君。
送王恪司門知絳州。宋代。文同。 絳守園池天下夸,紹述有記詞聱牙。蒼官青土左右樹,神君仙人高下花。遠(yuǎn)水依然尚鉤帶,舊門想已無靴檛。自憐俗狀不能到,此去羨君專宴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