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國。去客。停飛蓋、促離筵。長安古道綿綿。見岸花啼露,對堤柳愁煙。物情人意,向此觸目,無處不凄然。
醉擁征驂猶佇立,盈盈淚眼相看。況繡幃人靜,更山館春寒。今宵怎向漏永,頓成兩處孤眠。
臨江仙引·上國。宋代。柳永。 上國。去客。停飛蓋、促離筵。長安古道綿綿。見岸花啼露,對堤柳愁煙。物情人意,向此觸目,無處不凄然。醉擁征驂猶佇立,盈盈淚眼相看。況繡幃人靜,更山館春寒。今宵怎向漏永,頓成兩處孤眠。
我在華州,但現在要離開了。停下車駕,匆促地參加送別的筵席。只見河岸邊帶露珠的花朵似乎正在悲哀的哭泣,對面長堤上茂密的柳林也仿佛被憂愁籠罩。面對此景,觸目傷懷,那物的情狀、人的情緒無處不凄涼悲傷。
醉意蒙蒙中仍持握韁繩騎馬佇立,飽含離情眼淚的雙眼,彼此相看,不忍離去。更何況這一離別,將是彩繡幃帳中人孤寂,山中館驛春夜寒。今宵將怎樣面對這漫漫長夜,一下子分居兩處,獨自而眠。
臨江仙引:詞牌名,柳永據《臨江仙》作引曲,《樂章集》注“南呂調”。雙調七十四字,上片十句兩仄韻、四平韻,下片六句三平韻。
上國:泛指京都以西地區,此處指華州。
去客:指離開陜西的人。
飛蓋:車蓋。車行時蓋衣因風而飛動,故稱。此處代指車駕。促離筵(yán):匆促的離別筵席。
綿綿:連續不斷的樣子。
岸花啼露:岸邊的花上還帶著朝露。啼:啼哭。
煙:薄薄的霧氣。
觸目:目光所及。
征驂(cān):駕車遠行的馬。
繡幃:指閨閣。
山館:山野驛館。
怎:怎奈。向:語助詞。漏永:指夜長。漏,滴漏,是古代的計時器。
參考資料:
1、薛瑞生.柳永詞選.北京市:中華書局,2005年1月第1版:156-158
2、葉嘉瑩 等.柳永詞新釋輯評.北京市:中華書局,2005年1月第1版:509-511
詞中言“上國。去客”,聯系到柳永生平,該詞創作年份應為慶歷七年,當時柳永離開陜西華州,去往蘇州為官。“停飛蓋、促離筵”,聯系到柳永當時的行程來看,此次筵席應該是在陜州舉行的,是陜州知州送別柳永之宴。柳永經歷離別,有感于世事無常,作下此詞。
參考資料:
1、薛瑞生.柳永詞選.北京市:中華書局,2005年1月第1版:156-158
詞的上片寫離別之后的情景。“上國”二句,點明主題,寫離別之情。開端兩句都是二字短句,接下來的第三句雖為六字,卻需三字停頓一下,敘事的句子語勢富有節奏卻十分急促,化了詞人的行色匆匆,又與下句“長安古道綿綿”形成鮮明的對比。行色匆匆說明詞人與親人離別的時候也是短暫的,道途“綿綿”則又意味著難以再次相聚。詞的開端即通過敘事與寫景為全詞鋪設了濃重的悲劇氛圍。“岸花啼露”、“堤柳愁煙”是描繪離別之景,清代學者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里寫道:“昔人論詩,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岸花”本是樂景,但是詞人卻以“啼露”修飾,頗有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的感覺,因為詞人“啼”、“愁”,所以他才會看到“岸花啼露”、“堤柳愁煙”。這里的“露”又象征著人的眼淚,“煙”象征著人的愁情。以景寫情,又移情于景,分不清是情還是景,這既是“物情”,又是“人意”。接下來的“物情人意”四字,下的十分精當,所營造的意境又極其凄絕、迷離,自是“向此觸目,無處不凄然”了。
詞的下片轉而寫與妻子分別時的情景。過片換頭句寫臨分手的瞬間。“醉擁征驂猶佇立”,這時詞人已經喝醉了,坐在車上,詞人卻想“佇立”,想要留在此地,不想繼續走下去了,這是因為思念所致。“盈盈淚眼相看”,“盈盈”的淚水飽含著依依惜別的情意,這里其實也暗示了車子的走動,不然又怎會淚眼“盈盈”。當對方已經在視線中消失的時候,詞人又想到今次離別之后的孤寂,寫孤寂分別從雙方著筆:先寫妻子這邊,“況繡幃人靜”;后寫自己,“更山館春寒”。彼此一個在“繡幃”,一個在“山館”,但同樣是“人靜”、“春寒”。這是一組工穩的對偶句,“況”、“更”為領字,“人靜”、“春寒”是互文,遣詞造句極為考究。煞拍一韻合二處為一體,“今宵怎向漏永,頓成兩處孤眠”,同一個“今宵”,同樣的“漏永”,同樣的“孤眠”,也同樣是無可奈何,更是無法忍受的。
詞的上片,時間、空間相對靜止,餞別之時、臨岐之地;下片時間、空間相對處于推移變化中,時間延長,空間擴展。時空設計上的匠心,把離情抒寫得既有濃縮的情致,又有綿長的余韻。
這首《臨江仙引》在構思布局以至旨趣上,均頗為類似著名的《雨霖鈴·寒蟬凄切》,但詞意較為高潔,較少纏綿細膩之狀,又沒有“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的寥廊、“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清雅,故而在意蘊豐厚上明顯遜于后者,其影響自然遠遠不及后者。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并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八聲甘州》。 ...
柳永。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并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八聲甘州》。
贈吳孝父歸黃山。明代。區大相。 黃山連碧虛,上有軒轅居。丹臺久蕪沒,何客此結廬。結廬獨長往,早發金庭想。高揖曹阮輩,煉藥恣偃仰。紫房閉綠苔,清澗裊云來。丹井昔常潔,瑤宮今始開。自為黃山客,醉拂黃山石。兀然發孤嘯,千峰斂暮色。何時啟石關,投足遍人寰。意欲窮九有,歸臥云松間。君去亦多時,君來何太遲。容成與浮丘,招手白云期。昔落風塵里,名姓在人耳。今返煙霞際,悠然與終始。三十二蓮峰,蕩漾金芙蓉。歸來當見憶,云鶴許相從。
遺太白山人方舄歌。明代。鄭善夫。 道人昔年屠赤虬,虬革中作云錦裘。授之素女制方舄,精比南海之輕綃。鹖冠鶴氅言好逑,未有售者微其儔。余知尤物終非世所畜,化作雙鳧飛去從王喬。低五岳,小六州,游汗漫,三千秋。更欲乘風觀十洲,掉頭太白山悠悠。饑餐聚窟霞,渴飲清海漚。赤霄九萬去一息,戾止豈負樊籠憂。漢網恢恢羽獵愁,雙鳧雙鳧何處求。我亦從今理風翼,覓汝于昆崙頂上之椒丘。
題潘臞齋客安書院。宋代。陳深。 屋上即青山,柴扉鎮日嵌。煙霞三徑足,天地一身閑。歸去詞堪和,間居賦右刪。簞瓢差自樂,高視眇塵環。
送僧懷師古庵住惠山并寫竹枝以贈。明代。王紱。 泉聲山色古今同,師去尤能繼若翁。臨別自慚無可贈,一枝聊為助清風。
次韻錢遜叔獨鶴圖三首 其三。宋代。呂本中。 眼明見此出籠鶴,似我北歸辭瘴嵐。慎勿低頭待收養,人間欣戚盡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