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譯
清晨起來到水邊去梳洗,因在寒塘得見一派涼秋。
思鄉之情正值無比煩亂,又見一只孤雁飛過南樓。
散譯
早晨起來臨水梳弄頭發,望著寒塘水面,知是秋天到來的氣候。
思鄉的心緒無限地濃厚,一只大雁飛入南樓。
寒塘:秋天的池塘。
曉發(fà):早起弄發。
坐:因。
鄉心:思鄉之心。
度:一解為“飛越”,一解為“飛入”。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據詩意知作于某個秋日早晨。而關于此詩的真正作者,文學界歷來存在爭議,有人認為這是“大歷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所作,不過,學術界一般將其認定為趙嘏(gǔ)的作品。
參考資料:
1、于海娣.唐詩鑒賞大全集: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626
前二句謂早起臨水梳發,因此(“坐”)在塘邊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來,便無深意。這里兩句句法倒裝,則至少包含三層意思:一是點明時序,深秋是容易觸動離情的季節,與后文“鄉心”關合;二是暗示羈旅困頓,到塘邊梳洗,以水為鏡;三是由句式倒裝形成“梳發見秋”意,令人聯想到“羞將白發照淥水”、“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李白)的名句,這就暗含非但歲華將暮,而人生也進入遲暮。十字三層,言淺意深。
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層,點出身在客中。而“鄉心”字面又由次句“見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見有意加“碼”。客子心中蘊積的愁情,因秋一觸即發,化作無邊鄉愁。“無限”二字,頗有分量,決非浮泛之辭。鄉愁已自如許,然而末句還要更加一“碼”:“一雁度南樓”。初看是寫景,意關“見秋”,言外其實有“雁歸人未歸”意。寫人在難堪時又添新的刺激,是絕句常用的加倍手法。韋應物《聞雁》云:“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就相當于此詩末二句的意境。“歸思后說聞雁,其情自深。一倒轉說,則近人能之矣。”(《唐詩別裁》)“一雁”的“一”字,極可人意,表現出清冷孤獨的意境,如寫“群雁”便乏味了。前三句多用齒舌聲:“曉”、“梳”、“水”、“見秋”、“鄉心”、“限”,讀來和諧且有切切自語之感,有助表現凄迷心情,末句則不復用之,更覺調響驚心。此詩末句膾炙人口,宋詞“漸一聲雁過南樓也,更細雨,時飄灑”(陳允平《塞垣春》),即從此句化出。
此詩兼層深與渾成,主要還是作者生活感受深切,又工吟詠,“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筍未生而苞節已具,非寸寸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畫愈深,愈墮惡境矣。”(毛先舒)此理又不可不知。
趙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 約生于憲宗元和元年(806). 年輕時四處游歷, 大和七年預省試進士下第, 留寓長安多年, 出入豪門以干功名, 其間似曾遠去嶺表當了幾年幕府。 后回江東, 家于潤州(今鎮江). 會昌四年進士及第, 一年后東歸。 會昌末或大中初復往長安, 入仕為渭南尉。 約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詩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絕最多且較出色。 ...
趙嘏。 趙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 約生于憲宗元和元年(806). 年輕時四處游歷, 大和七年預省試進士下第, 留寓長安多年, 出入豪門以干功名, 其間似曾遠去嶺表當了幾年幕府。 后回江東, 家于潤州(今鎮江). 會昌四年進士及第, 一年后東歸。 會昌末或大中初復往長安, 入仕為渭南尉。 約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詩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絕最多且較出色。
宋駙馬王詵江山勝覽圖。。顧應祥。 王郎妙手絕代無,生綃寫出江山圖。飄揚天趣入三昧,點染意象爭錙銖。遠山模糊近山碧,澄江一帶橫秋色。老樹參差曲岸妨,回波搖蕩崩堤仄。人家臨水盡開門,儼如雞犬聲相喧。萬杉路隔煙霞洞,獨木橋通楊柳村。忽然突起作險狀,兩厓怪石森屏障。峰回麓轉勢復平,賈舶漁舟互來往。樓臺隱隱云中起,疊嶂層巒青未巳。風帆渺渺天際來,咫尺渾同千萬里。
濟上懷曾李二子。。王慎中。 往歲榮持節,濟水照斷金。事乖成泛梗,景是觸沾襟。梁獄書難達,湘流賦易沉。銜恩將得罪,均是表同心。
秋思四首 其一。宋代。陸游。 湖邊一夜霜,庭樹無秋聲。懶不近筆硯,何以紓幽情。但有一睡耳,展轉無由成。起擁地爐暖,坐待天窗明。
綺羅香 秋柳。清代。杜貴墀。 斷檻扶慵,危橋倚困,日日無情煙雨。舊識蕭娘,不是者般眉嫵。直瘦到、金縷衣寬,斷魂比、玉門關苦。念漂萍、泊絮都非,斜陽空付亂蟬語。年年嘶馬陌上,看一般憔悴,無聊張緒。草草繁華,枉了浪搖顛舞。殘月寺鐘外愁來,曉風岸,酒邊人去。便饒是,吹斷情絲,也還留恨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