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老籬前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
漁人網集澄潭下,賈客船隨返照來。
長路關心悲劍閣,片云何意傍琴臺。
王師未報收東郡,城闕秋生畫角哀。
野老。唐代。杜甫。 野老籬前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漁人網集澄潭下,賈客船隨返照來。長路關心悲劍閣,片云何意傍琴臺。王師未報收東郡,城闕秋生畫角哀。
江岸回曲,竹籬茅舍,我正在草堂前的江邊漫步觀賞, 柴門歪歪斜斜的卻自然而然的正好迎著大江。
而那邊澄碧的百花潭種漁民們正歡快的下網捕魚呢 ,連那一艘艘商船也映著晚霞,紛紛在此靠岸了。
我想到那返回故里的路途,然而劍門失守,不盡歸路斷絕,整個局勢都是那樣危急,使人憂念日深,可我這浮云般的漂泊之身卻滯留蜀中。
去年洛陽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復,而西北方面的吐蕃又在虎視眈眈,蜀中也隱伏戰亂的危機聽那從蕭瑟秋風中的成都墻頭傳來的畫角聲,凄切悲涼。
野老:杜甫自稱。
籬前:竹籬前邊,有的版本作籬邊。
逐江開:浣花溪自西而東流。
澄潭:指百花潭。
賈(gǔ)客:商人。
劍閣:指劍門關,今四川省劍閣縣境內。
琴臺:漢司馬相如彈琴的地方,在成都浣花溪北。
參考資料:
1、(唐)杜甫著..杜詩百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61-62
2、(唐)杜甫著;杜甫草堂博物館編;郭世勛等執筆. .杜甫草堂詩選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09:25-26
3、(唐)杜甫著;胡漢生編著.杜甫詩譯析. 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68-69
《野老》寫于(上元元年)760年,這時杜甫剛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來,對生活還是聊感欣慰,但是國家仍然動蕩不安,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中使他無法寧靜,于是寫下這首詩。
參考資料:
1、(唐)李白,(唐)杜甫著;杜維沫,高光起選注. 李白 杜甫詩精選240首.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5:274
首聯,概括寫草堂周圍環境,文筆簡單隨心,開頭“野老”二字,是詩人自稱。江岸回曲,竹籬茅舍,此時詩人正在草堂前的江邊漫步觀賞。“柴門”一句妙在寫得毫不費力。這個柴門好像是隨意安上去的,既然江流在這里拐了個彎,詩人就迎江安個門,方位不正也無所謂,一切任其自然。
頷聯,寫草堂之外人的活動和江村的景色,筆觸悠閑疏淡,詩句好像信手拈來一樣。澄碧的百花潭中,漁民們正在歡快地下網捕魚。也許因為江流回曲,適于泊舟,那一艘艘商船也映著晚霞,紛紛在此靠岸了。
詩的上半部分,是詩人野望之景,出語純真自然,猶如勾畫了一幅素淡恬靜的江村閑居圖,整個畫面充滿了村野之趣,傳達了此時此刻詩人的閑適心情。詩的前四句所寫之景,好像詩人自身融入到客觀世界,寫出的意境恰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所說的“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這首詩的前四句,詩人心境淡泊閑靜,完全陶醉于優美的江邊晚景中,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然而詩人并不是一個超然物外的隱士,久望之下,竟又生出另一番情思來了。詩的后半部分轉入抒情后,仍未脫離寫景,但是帶有主觀感受,正如《人間詞話》中“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里的景物,無論是云彩還是城闕,是秋色還是角音,都浸染了詩人哀傷的感情色彩。兩種境界,互相映襯,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頸聯,“長路”承上“賈客船”而來,接得極自然。正是這些“賈客船”,擾亂了詩人平靜的心境,令詩人想起那漫漫長途。這“長路”首先把詩人的思緒引向大江南北,那里有詩人日夜思念的弟妹,詩人常想順江東下。由此又想到另一條北上長安,東下洛陽,重返故里的“長路”。然而劍門失守,不僅歸路斷絕,而且整個局勢緊張危急,使詩人憂念日深。在這迷惘痛苦之中,詩人仰頭見到白云,不禁感慨自己浮云般的飄泊之身卻留滯蜀中,首先是因為戰亂未平,兵戈阻絕,其次,這也是詩人對那些把詩人趕出朝廷,剝奪了詩人為國效力的機會的人的憤慨。詩人借云抒情,深婉含蓄,表達了詩人流寓劍外、報國無門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亂心情。
尾聯,傳出了詩人哀愁傷感的心情。詩人感嘆去年洛陽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復,而西北方面吐蕃又在虎視眈眈。蜀中也隱伏著戰亂的危機,聽那從蕭瑟秋風中的成都城頭傳來的畫角聲,十分凄切悲涼。全詩以此作結,余味無窮。
整首詩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當詩的上半部展現出那幅江村圖時,詩人似乎是忘情于自然了,到了下半部,才表現出詩人深沉的憂國憂民之心,原來詩人的閑適放達,是在報國無門的困境中的一種自我解脫,這種超脫是平靜之下的深沉的無奈和哀痛。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鵝兒。唐代。李郢。 臘后閑行村舍邊,黃鵝清水真可憐。何窮散亂隨新草,永日淹留在野田。無事群鳴遮水際,爭來引頸逼人前。風吹楚澤蒹葭暮,看下寒溪逐去船。
燭影搖紅 除夕。清代。徐釚。 隔歲東風,預欺旅鬢添華發。屠蘇傳遍,守蘭缸、怎得消愁法。料是紅閨早掩,訴燈花、向伊難說。除非好夢,歸去相尋,不教閒殺。十萬笙歌,繁華自趁江潮發。椒盤歲歲憶團圞,剪燭頻移榻。那管今宵帳冷,真辜負、爆聲喧熱。定香橋下,囑付雙魚,替傳錦札。
謁張曲江祠。清代。朱彝尊。 峻坂盤神樹,陰崖鑿鬼工。芳塵羽扇冷,春燕玉堂空。不睹關門險,誰開造化功。經過遺像肅,千載嶺云東。
到香港。清代。黃遵憲。 水是堯時日夏時,衣冠又是漢官儀。登樓四望真吾土,不見黃龍上大旗。
南歌子 暮春。清代。葉靜宜。 青帝留難住,金鈴護不勝。落花飛絮怨飄零。試聽燕鶯都作斷腸聲。風雨年年恨,閑愁日日縈。綠章無路乞通明。辜負養花天氣惜花情。
奉和裴侍中將赴漢南留別座上諸公。唐代。劉禹錫。 金貂曉出鳳池頭,玉節前臨南雍州。暫輟洪爐觀劍戟,還將大筆注春秋。管弦席上留高韻,山水途中入勝游。峴首風煙看未足,便應重拜富民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