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之職所以貳令,于一邑無所不當問。其下主簿、尉,主簿、尉乃有分職。丞位高而逼,例以嫌不可否事。文書行,吏抱成案詣丞,卷其前,鉗以左手,右手摘紙尾,雁鶩行以進,平立睨丞曰:“當署。”丞涉筆占位,署惟謹,目吏,問:“可不可?”吏曰:“得。”則退。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官雖尊,力勢反出主簿、尉下。諺數慢,必曰“丞”。至以相訾謷。丞之設,豈端使然哉?
博陵崔斯立,種學績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貞元初,挾其能戰藝于京師,再進再屈千人。元和初,以前大理評事言得失黜官,再轉而為丞茲邑。始至,喟曰:“官無卑,顧材不足塞職?!奔揉洳坏檬┯?,又喟曰:“丞哉,丞哉!余不負丞,而丞負余。”則盡枿去牙角,一躡故跡,破崖岸而為之。
丞廳故有記,壞漏污不可讀。斯立易桷與瓦,墁治壁,悉書前任人名氏。庭有老槐四行,南墻巨竹千梃,儼立若相持,水??循除鳴。斯立痛掃溉,對樹二松,日吟哦其間。有問者,輒對曰:“余方有公事,子姑去?!笨脊芍兄普a韓愈記。
藍田縣丞廳壁記。唐代。韓愈。 丞之職所以貳令,于一邑無所不當問。其下主簿、尉,主簿、尉乃有分職。丞位高而逼,例以嫌不可否事。文書行,吏抱成案詣丞,卷其前,鉗以左手,右手摘紙尾,雁鶩行以進,平立睨丞曰:“當署。”丞涉筆占位,署惟謹,目吏,問:“可不可?”吏曰:“得?!眲t退。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官雖尊,力勢反出主簿、尉下。諺數慢,必曰“丞”。至以相訾謷。丞之設,豈端使然哉? 博陵崔斯立,種學績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貞元初,挾其能戰藝于京師,再進再屈千人。元和初,以前大理評事言得失黜官,再轉而為丞茲邑。始至,喟曰:“官無卑,顧材不足塞職。”既噤不得施用,又喟曰:“丞哉,丞哉!余不負丞,而丞負余?!眲t盡枿去牙角,一躡故跡,破崖岸而為之?! ∝d故有記,壞漏污不可讀。斯立易桷與瓦,墁治壁,悉書前任人名氏。庭有老槐四行,南墻巨竹千梃,儼立若相持,水??循除鳴。斯立痛掃溉,對樹二松,日吟哦其間。有問者,輒對曰:“余方有公事,子姑去。”考功郎中知制誥韓愈記。
縣丞一職是用以輔佐縣令的,對于一縣的政事沒有什么不應過問。其下是主簿、尉,主薄和尉才各有專職??h丞的地位高于主簿、尉,逼近縣令,照例為了避嫌疑而對公事不加可否。在公文發出之前,吏胥懷抱已擬成的案卷,到丞那兒去,卷起前面的內容,用左手夾住,右手摘出紙尾簽名處,像鵝和鴨那樣搖搖擺擺地進來,直立斜視,對縣丞說:“您還要署一下名。”縣丞拿筆望著應由自己署名的位置,謹慎地簽上名字。抬頭望著小吏,問:“可以了嗎?”小吏說:“就這樣?!比缓笸讼???h丞不敢稍稍了解一下公文的內容,茫然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官位雖較高,實權和勢力反而在主簿、尉之下。民間諺語列舉閑散多余的官職,一定說到縣丞,甚至把丞作為相互謾罵的話。設立縣丞一職。難道本意就是如此嗎?
博陵人崔斯立,勤學苦練,以積累學問,他的學問包容宏深,境界廣闊,每天都有長進,并且逐步顯露出來。貞元初年,他懷藏本領,在京城與人較量文藝,兩次得中,兩次折服眾人。元和初年。他任大理評事,因為上疏論朝政得失而被貶官,經過兩次遷謫,來到這里做縣丞。剛到時,他嘆息說:“官無大小,只怕自己的能力不能稱職?!痹谥荒荛]口無言無所作為的現實面前,他又感慨地說:“縣丞啊,縣丞啊,我沒有對不起縣丞,縣丞卻對不起我!”于是完全去掉棱角,一概按照舊例,平平庸庸地去做這縣丞。
縣丞的辦公處原來刻有一篇壁記,但房屋損壞漏水而遭污損,已無法閱讀。崔斯立為之換椽易瓦,粉刷墻壁,將前任縣丞的名氏全部寫上。庭院里有老槐四行,南墻有大竹千株,昂首挺立,好像互不相下,水聲汩汩繞庭階而鳴。崔斯立把廳屋里外打掃干凈,種上兩棵相對的松樹,每日在庭中吟詩。有人問他,他就回答說:“我正有公事,您暫請離開這里?!笨脊芍兄普a韓愈記。
藍田縣:唐代屬中道京兆府,今屬陜西西安市。
壁記:在大廳前后墻壁上記載官職設置及變遷,表彰前任,以勵來者,因而有作記的文體。
丞:縣丞。
貳(èr):副貳、輔佐。文中作動詞用。
令:縣令。唐代制度,京都旁的各縣稱為畿縣(藍田即為畿縣),置令一人,丞一人。
主簿、尉:均為縣令、縣丞之下的官職。縣署內設錄事、司功、司倉、司戶、司兵、司法、司士七司,主簿領錄事司,負諸司總責。尉主地方治安。
分職:分理諸司,各有專職。
丞位高而逼:縣丞官位高于主薄、尉,如果真的管起來,很容易侵犯縣令的權力。逼:迫近,侵迫。
例以嫌不可否事:按照慣例為了避嫌疑而對公事不表示意見。
文書行:在傳布公文的時候。行:傳布。
成案:已成的案卷。公文由主管各司擬稿,經縣令最后判行,成為定案。
詣(yì):到。
卷其前:卷起公文的前面部分。意即吏不需要丞知道公文的內容。
鉗(qián)以左手:用左手夾?。ň砥鸬牟糠郑?。鉗:用手指夾住。
右手摘紙尾:用右手摘出紙尾。摘:揀出某一塊地位的意思。
雁鶩(wù)行:指一種走路姿態,即鵝行鴨步之意。一說,雁鶩就是鵝和鴨子。
平立:站著。
睨(nì):斜視。
涉筆:動筆。
占位:看著應當署名的地方。
惟謹:很謹慎。惟:發語助詞。
略?。荷陨粤私庖幌?。
漫:完全。
數:數說,列舉。
慢:散慢,無關緊要,文中指閑散官職。
訾(zǐ)謷(áo):詆毀。
丞之設,豈端使然哉:設立縣丞一職,難道本意就是如此嗎?端:本。
博陵:地名,在今河北蠡縣南。
崔斯立:名立之,字斯立,生平不詳,作者好友。
種學績文:以耕田織布為比喻,說崔斯立勤學苦練,學有根柢。績:緝麻。
以蓄其有:以積累學術修養。
泓(hóng)涵演迤(yí):包孕宏深,境界廣闊。
日大以肆:每天都有進步,并且漸漸顯露出來。
貞元:唐德宗年號(—年)。
戰藝:以文藝與人較量,指應試。
再進:崔斯立于貞元四年(年)登進士第,貞元六年(年)中博學宏詞科。
再屈千人:兩次戰勝眾人。底本原作“再屈于人”,出人頭地的意思。兩說皆通,此據他本。
元和:唐憲宗年號(—年)。
大理評事:官名,掌刑法,屬大理寺,上有卿、少卿、正、丞。
言得失:上疏論朝政得失。
黜(chù)官:被貶官。
再轉:經過兩次遷謫。
官無卑:官職不論大小。
顧:只是。
塞職:稱職。
噤(jìn):閉口不言。
枿(niè)去牙角:去掉牙和角。枿:同“蘗”,絕。
一躡(niè)故跡:完全按照過去的樣子。躡:踩。
崖岸:比喻原則。
桷(jué):方椽。
墁(màn):涂壁的工具。這里作動詞用,為涂抹。
悉書:全部寫上。
梃(tǐng):枚,棵。底本作“挺”,此據他本。
儼立:昂首挺立。
?(guó):水聲。
除:庭階。
痛掃溉:徹底灑掃。
吟哦:吟詩。底本無“吟”字,此據他本。
考功郎中:官名,屬吏部,掌內外文武官吏之考課。
知制誥(gào):官名,負責起草皇帝行下的詔敕策命,一般由中書省舍人擔任。作者是以考功郎中兼知制誥。
參考資料:
1、茅坤編選;崇賢書院釋譯.圖解唐宋八大家集:黃山書社,2016.03:第80-83頁
《藍田縣丞廳壁記》作于元和十年(815年),當時作者四十歲,正任考功郎中兼知制誥。而作者之友崔斯立為藍田縣丞,頗不得意,所以作者為他寫下這篇文章。
參考資料:
1、郭預衡,郭英德主編.新版校評 修訂本 唐宋八大家散文總集 卷1 韓愈 柳宗元: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01:第78頁
作者首先敏銳、直截地指出:“丞位高而逼”,唐代縣令是正六品上,為一縣的最高行政長官,縣丞是正八品上,為一縣的副長官,以下又有主簿、尉等。因為縣丞的職位略低于縣令,所以說“位高”,但他假如認真盡責地辦事,又可能會被認為侵犯了縣令的職權。由此可以想象,在這種情況下縣丞必然遭到縣令的顧忌。但作者對此并沒有做直接描述,而是以縣丞和縣吏兩個形象所表現的縣丞簽署公文的細節,形象地再現了縣丞在任中的具體情形,同時或顯或隱地凸顯、隱示出縣丞、縣吏包括縣令各等人的心理。當公文發行,吏員要拿成案請縣丞簽署的時候,吏將公文“卷其前,鉗以左手,右手摘紙尾,雁鶩行以進,平立睨丞曰:‘當署’”而縣丞不僅“署惟謹”,并“目吏,問可不可”,在取得吏員的首肯后,他才安心退下,對所簽署的公文,卻“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在縣丞面前,縣吏半卷公文,鵝行鴨步,平立,斜看等一系列極具個性化的行為神情,無不顯示出他對前者的輕視、蔑視和小人仗勢欺人的心態;縣丞的謹言慎行,不敢越雷池一步,也將其備受挾持的情狀表現得歷歷在目。文中雖一字未及縣令,但在這兩人不同于常情的神態對比中,縣令的驕橫、個人權力范圍的不容侵犯也就在無形的襯托中儼然而出。作者細致傳神的筆觸,使文字的摹形達意如同繪畫中工筆與寫意相結合,活繪出了一幅官場諷刺圖。文章用近乎白描的手法通過刻畫人物言行狀貌展示人物的心理,以深刻的感性形象去揭示事物本質,叩擊讀者心弦,取得了鮮明而強烈的效果。
文章在后半部分又以崔斯立任藍田縣丞的事跡經歷對題旨加以具體佐證。被黜官降至縣丞職位的崔斯立,從最初的認為官職無尊卑,“顧材不足塞職”的躊躇滿志,到后來“余不負丞,而丞負余”的痛心長嘆,給讀者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間。一個有才能、有抱負的人是怎樣在官場傾軋中被磨去棱角、萎靡心志的心路歷程,不言而喻地被展現了出來。最后崔斯立雖重修壁記,但人卻如賦閑般日日吟哦于松林間,并冠冕堂皇地躲避過問公事。一句“余方有公事,子姑去”,使作品對唐朝這類政治現狀的深刻嘲諷,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廳壁記本是一種記敘前后任為政履歷的官樣文章,但作者寫來,卻一點也不板滯。它一反舊例,具體描繪縣丞在文書上簽字的情景,只用寥寥數語,就把縣吏仗勢欺人、縣丞逆來順受的神態刻畫得栩栩如生,酷似一篇文筆洗練而生動的微型小說,而縣丞有職無權、形同虛設的尷尬境地也就昭然若揭了。這樣充滿著辛辣的諷刺意味的文章,在廳壁記中真可謂別具一格。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丙寅正月十日召諸王臣工集重華宮聯句。。弘歷。 韶年和樂會周親,麗藻同賡翰墨臣。宴借傳柑先令節,俗沿桃菜協良辰。矞云已報三階泰,淑序初呈九陌春。爆竹聲多催臘盡,梅花香發競時新。普天共仰升平慶,率土咸沾化育仁。擊壤堯衢民氣豫,紐芽禹甸物情訚。匪今稔歲祥為大,自古天倫樂是真。回憶文筵歌撒荔,久銘帝德粲雕珉。九重瑞靄舒佳景,六出瓊葩應大鈞。絲管清音天上至,瑯玕古色座中陳。曈昽旭日臨青瑣,繚繞祥煙護紫宸。一德景行先圣業,同堂嘉敘古風淳。欣開錦席酬三叔,尚記仙詩和四賓。鋪首宜春書吉字,地衣送暖襲華裀。屏開鸞影輝丹宇,砌轉鰲峰映碧峋。列坐承恩齊搦管,分行肅侍儼垂紳。光生幾研分題遍,響遏韶鈞得句頻。銀漢分支涵雨露,猊煙結篆引璘彬。禮陶樂淑私須克,孔思周情道在純。何必聯吟誇有過,也知群擢愿希荀。九華枝外依仙島,五色云中仰圣人。駘蕩風微騰紫蓋,慈寧福厚錫蒼旻。喜瞻隴麥千疇潤,恰數階蓂十葉勻。魚藻載歌恩似海,龍文健舉筆如神。拜飏頓覺詩懷暢,衎樂過于酒味醇。乳液廣沾仙掌露,雕盤屢給大官珍。寶幡巧剪懸雙勝,脆縷紛堆薦五辛。漸轉晴暉遲藹藹,微生陽氣始礥礥。已教彩燕翔珠箔,未許青牛迓綺闉。歌繼柏梁宗異并,人來枵詣燕游申。爻占云陸鴻儀漸,風詠周南麟趾振。湑露早叨陪上日,需云又慶值初旬。鏗訇仙籟聞鏘佩,優渥宮壺捧賜銀。祥啟重華光糺縵,班隨群列禮遵循。瑞云樂奏聲盈耳,堅齒香浮醴入唇。十八數符瀛苑侶,大千界樂化臺民。輯圭劍履通重譯,獻贐梯航到八閩。遍覆寰區唯豈弟,迪知宅俊在忱恂。芬馨饌玉頒緗核,皦繹摐金葉磬均。艷發唐花嗤羯鼓,風回文沼蹙魚鱗。丁冬蓮漏來西極,錯落珠燈綴大秦。近傍御床邀異數,重揚天藻續前因。探源遠溯龍門浪,覓韻艱披鳥道榛。殿是集賢傳雅事,職司簪筆步芳塵。詔寬禮數無拘束,喜溢天顏展笑嚬。嘉會恰逢幾暇頃,寵光兼被歲寒身。暖隨東陸符星指,霽豁西山帶雪皴。敢擬歡娛同宴鎬,為酬勤動想吹豳。庭羅寶樹霞千疊,詩擘瑤箋韻幾巡。計日夜珠剛就滿,笑看瑞葉尚馀津。
人月圓 即事。。林修竹。 池塘半畝新荷小,夢穩日方長。藤床竹枕,心平氣爽,初夏風光。青春何處,年華如逝,無限思量。寄懷只在,風花雪月,恕我清狂。
參政大資毗陵張公挽詩十首。宋代。周麟之。 晚歲游真館,分符蒞別京。九關留客鑰,千騎按屯營。天上金甌覆,江邊玉節明。傷心游宴地,悵望北山橫。
詠物二十四首。清代。周凱。 胎生聞說有鯊魚,多少鯤鮞出尾閭。入腹依然容乳哺,此中空洞定何如。
詠瀟湘八景各一首·洞庭秋月。宋代。劉克莊。 寄聲謝軒帝,不必奏鈞天。一碧九萬里,橫吹鐵笛眠。
寧國蔣氏山居四景 其二 梅溪釣艇。明代。程敏政。 雙槳悠悠出岸沙,釣魚人住水西涯。隔溪殘雪春猶淺,時見寒梅一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