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登上杜陵,北望五陵。
落日的映照使得秋水顯得格外明亮,太陽余暉在遠山中間慢慢消失。
杜陵: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為西漢宣帝劉詢的陵墓,位于渭水南岸。
五陵:唐顏師古在《漢書》注文中指出:”五陵,謂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漢高祖葬長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陽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陜西省咸陽市附近。五陵,后來多指豪門貴族聚居之地,也指豪門貴族。
秋水:秋天的河水,這里指渭河水,位于今陜西省境內。
流光:流動的光彩或光線。
參考資料:
1、毛佩琦 .李太白集:插圖本 .沈陽市 :萬卷出版公司 ,2008年 :285頁 .
2、中華書局編輯部 .中華唐詩鑒賞辭典 初中卷 .北京市 :中華書局 ,2007年 :169-170頁 .
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是天寶二年(743),李白待詔翰林,奉詔侍從游宴,作應制詩(奉皇帝的命令而寫作的詩文)多首,與好友游歷山水,曾出現“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的局面。但在天寶二年秋,遭到朝中其他人的排擠,并在次年被貶出長安,于是產生了隱居山林的想法。
參考資料:
1、中華書局編輯部 .中華唐詩鑒賞辭典 初中卷 .北京市 :中華書局 ,2007年 :169-170頁 .
這首詩突出了李白創作融情于景的特點,語言簡練,通俗易懂。
首句“南登杜陵上”中,“南”字首先點明了作者所處的地理位置,也指出杜陵的位置位于渭水南岸。第二句“北望五陵問”把作者從南岸看到的風景刻畫出來。兩句一南一北,互作映襯。這兩句不僅寫出了作者的位置,還為下兩句所寫的事物做了鋪墊。作者站在杜陵上,登高望遠,不僅看到了對岸的五陵,還看到了眼前壯闊的渭河,還有遠處連綿的群山。第三句“秋水明落日”中的“秋”字點出這首詩的創作時間?!懊鳌弊衷谶@里應該是古代漢語中常用的使動用法,翻譯作“使……明”,這句話的意思是:由于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線更加明亮。表面看是寫落日的景觀,實則含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慨。單從句面上看,很難理解這層意思,但若結合作者創造此詩時的背景就不難理解。
此詩作于唐天寶二年秋,此時正是詩人第二次入長安。這次詩人得到皇上的恩寵,待詔翰林,是政治上最風光的一段時期。這期間,詩人與諸多好友游歷山水,沉浸在江山美景和佳茗陳釀之中。然而由于詩人性格孤傲,不與朝中奸佞之輩同流合污,不久便遭到讒謗。所以,詩中作者雖在描寫景物,但其實是對自己當下境遇的描述。末句“流光滅遠山”中“流光”指流動的光。渭水流動,使倒映在水中的El光也忽明忽暗,閃爍不定,自然遠處的群山也會隨著日光的流動而顯得若隱若現。這句同上旬一樣,在景物描寫背后暗藏了作者回歸山林的思想。古人尤其是才華橫溢的人,如果懷才不遇或在官場上遇到排擠,都會產生隱居山林的想法。李白此時受到讒謗,不免會產生隱居的念頭,所以“遠山”在他這首詩中就不只是個普通的景物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送祖道師赴長江。宋代。王灼。 山林與城市,何地非隱淪。子意亦易敗,徑投寂寞濱。楞嚴有奧章,詩為識者陳。歸思落煙艇,尚及秋風新。
大明殿早朝。。歐陽元。 扶搖萬里上青霄,鳳闕龍池步步瑤。駝背負琛金絡索,象身備駕玉逍遙。衣冠俯伏傳呼岳,千羽低徊看舞韶。湖海布衣瞻盛事,他時田野夢天朝。
正月四日喜許氏女得甥。明代。沈周。 汝寡無丁男,托命惟一女?;钍勒鎻U人,盲瘖無乃是。今年女有育,正月利弧矢。乃是四日生,六日方聞喜。得報訝其遲,隔縣本非邇。老夫笑滿面,賀汝似得子。他人視則甥,在汝則子比。緣情遂亡分,慰眼并遺氏。在我固稱彌,因汝喜切已。婦人曷持家,嫠煢粗有恃。身后饗粢盛,其氣尚有以。汝夫在地下,不為敖氏鬼。譬如委霜草,今為春風起。復如涸溝魚,一夜漫春水。只憂不曾生,既生長易矣。便須買書本,教自孩提始。成人無他圖,讀書而已耳。
賦得瓊島春云送戴廷禮還鄉。明代。韓殷。 仙峰削出玉璘珣,閬苑紅云片片新。晴帶輕煙迎彩仗,暖浮蒼藹護朱輪。望中誤起河陽恨,夢里還疑楚水春。最是六街過雨后,獨留青影送行人。
送王恪司門知絳州。宋代。文同。 絳守園池天下夸,紹述有記詞聱牙。蒼官青土左右樹,神君仙人高下花。遠水依然尚鉤帶,舊門想已無靴檛。自憐俗狀不能到,此去羨君專宴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