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載遺蹤一窖塵,路傍耕者亦傷神。
祖龍算事渾乖角,將謂詩書活得人。
焚書坑。唐代。羅隱。 千載遺蹤一窖塵,路傍耕者亦傷神。祖龍算事渾乖角,將謂詩書活得人。
千年留下的書籍,被燒成一窖灰塵,路旁種田的農民也感到很傷神。
秦皇計算事務真是機靈聰明,以為人們讀書多,就能活得比別人好。
遺蹤:指寫在竹簡、絲絹等上的諸子百家的書籍。一窖塵:一坑塵土。
祖龍:指秦始皇。乖角:機靈聰明。
人類歷史上的專制者各有各的愚民術和御民術,但有一招,是他們都嘗試過的,那就是鉗制思想,管制言論,壟斷文化,推行文字獄。歷史一次又一次證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獨裁者依然前赴后繼,依然自以為是地享受著“文字獄”的盛宴。關于秦始皇的“焚書坑”,歷史上感嘆的人很多,羅隱這首《焚書坑》即是其一。
參考資料:
1、余黨緒.古典詩歌的生命情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236
這是一首直接歌詠歷史題材,表達作者議論見解的詠史詩。它跳出了一般詠史詩的窠臼,從另一個角度寫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含蓄而有新意。
詩的前兩句以看似平實之筆敘說了詩人所見:當年秦始皇焚書之處歷經千年,已成為歷史陳跡,除去滿洞穴的塵土外什么也沒有了,就過路旁的農夫看到這荒涼景象也感到傷心。這兩句既交代了吟詠的歷史事件,又從側面寫出了詩人的感慨,看似“無我”,實則“有我”。試想:歷史上秦始皇焚書的暴行,是一場民族文化的大劫難。許多優秀的書籍被付之一炬,使每一個視書為生命的讀書入念此而心痛,千年之后的羅隱亦不例外。但詩人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沒有直寫自己的感慨,而是借寫自己的所見,借寫他人的感受來表現這種感慨。一個不識詩書的農夫尚且“傷神”,羅隱作為一個讀書人,自然更是感傷至極,這一點,讀者一想即知,不說勝似多說。這種融思想感情于敘事當中、融豐富內容于平實當中的寫法,既簡明經濟,又韻味無窮,不由人不贊嘆詩人運用語言、高度概括的功力。
詩的三四句,寫詩人的議論,揭示秦始皇焚書的原因。意謂秦始皇謀劃事情還真聰明,他認為燒毀書籍就能保秦王朝永在,贏代政權永存。一般的詠史詩,作者都是從客觀的角度,或贊或貶自己所吟詠的歷史事件及人物,而羅隱卻不是這樣處理的。他是帶著嘲諷的語氣,從揣測秦始皇主觀心態的角度,輕輕一筆寫就的。這里詩人不用始皇而用“祖龍”,本身就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曾對“祖龍”自作解釋說:“祖龍者,人之先也?!彼鲋T“龍”之先,然后傳諸子孫萬代。既如此,詩人就用“祖龍”來稱呼他,但實質是僅其意而用之,絕非單純地使用典故。秦始皇為當初采納李斯的奏議,燒毀了他認為是禍亂根源的“百家之言”,主觀上是要推行“以愚黔首”的愚民政策,借以維護其政治統治,達到傳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之目的。這樣的打算是荒謬的,僅是一廂情愿而已。因為歷史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焚書之后沒幾年,義軍四起,贏氏政權很快就成了一個短命王朝,對于這些與秦始皇主觀設想背道而馳的歷史事實,羅隱是再清楚不過了。但是詩人并沒有像其他后世文人那樣去正面議論,直抒胸臆,猛烈地抨擊譴責秦始皇所為之荒謬,殘暴,而是以較為輕松的似乎是局外人的語氣,通過“渾乖角”這樣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揶揄嘲諷之意,不露鋒芒而又鋒利無比,無情地鞭撻了秦始皇焚書的暴行,深刻地諷刺了秦始皇的異想天開,真可謂匠心獨運,曲折達意而又深刻有力。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
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安樂窩中吟 其六。宋代。邵雍。 安樂窩中春不虧,山翁出入小車兒。水邊平轉綠楊岸,花外就移芳草堤。明快眼看三月景,康強身歷四朝時。鳳凰樓下天津畔,仰面迎風倒載歸。
過曹鈞隱居。唐代。錢起。 荃蕙有奇性,馨香道為人。不居眾芳下,寧老空林春。之子秉高節,攻文還守真。素書寸陰盡,流水怨情新。濟濟振纓客,煙霄各致身。誰當舉玄晏,不使作良臣。
入奏行,贈西山檢察使竇侍御。唐代。杜甫。 竇侍御,驥之子,鳳之雛。年未三十忠義俱,骨鯁絕代無。炯如一段清冰出萬壑,置在迎風寒露之玉壺。蔗漿歸廚金碗凍,洗滌煩熱足以寧君軀。政用疏通合典則,戚聯豪貴耽文儒。兵革未息人未蘇,天子亦念西南隅。吐蕃憑陵氣頗粗,竇氏檢察應時須。運糧繩橋壯士喜,斬木火井窮猿呼。八州刺史思一戰,三城守邊卻可圖。此行入奏計未小,密奉圣旨恩宜殊。繡衣春當霄漢立,彩服日向庭闈趨。省郎京尹必俯拾,江花未落還成都。江花未落還成都,肯訪浣花老翁無。為君酤酒滿眼酤,與奴白飯馬青芻。
自述。明代。唐順之。 祗為抽簪早,歸來已四春。本非食肉相,猶是飯牛身。負郭無新業,灌園有舊鄰。磯邊獨釣客,隴上偶耕人。相見一相笑,吾今罷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