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原青壟漸成塵,汲井開園日日新。
四月帶花移芍藥,不知憂國是何人。
貞元十四年旱甚見權門移芍藥花。唐代。呂溫。 綠原青壟漸成塵,汲井開園日日新。四月帶花移芍藥,不知憂國是何人。
久旱無雨,綠色的原野和青色的田垅漸漸干成了塵土;而豪門之家的花園因有井水澆灌,還在一天天擴大,景色一天天變新。
時值四月,許多達官顯要把從外面買來正在開花的芍藥花移植到新擴充的花園中,真不知道他們之中還有誰以國計民生為念?
貞元十四年:即公元798年,貞元為唐德宗年號。
垅:亦作“壟”,田埂。成塵:田野嚴重干旱,土干塵起。
汲井:一作“汲水”。
這首詩作于公元798年(唐德宗貞元十四年)。是時詩人中了進士,看到京城大旱,卻有權貴之家帶花移栽芍藥,有感而作此詩。
參考資料:
1、于海娣 等 .唐詩鑒賞大全集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98頁 .
呂溫是一位頗具政治才能的歷史人物,其文章和詩歌,都忠實地記錄了他在政治斗爭生涯中所留下的足跡。《貞元十四年旱甚見權門移芍藥花》是在他初踏入仕途的那年所作,詩中譴責了貴族特權階級只顧自己享樂,不管人民死活,不憂國家前途的丑惡行經,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詩意與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相類似。
首句“綠原青垅漸成塵”,落筆便把題中“旱甚”二字,變成生動的形象狀入讀者眼簾,讓人們看到在旱魔面前,土地龜裂,禾苗枯焦,黃塵四起的嚴重災情。一個“漸”字,說明旱情的發展是有一個緩慢的過程的,也透露出當權者并沒有采取積極措施來抗御旱情。從下文的“汲井”二字更可見出,只要執政者措施得力,旱象是不會發展到如此嚴重地步的。句“汲井開園日日新”,緊接上句而來,但這里所書的“汲井開園”者并非是焦慮于垅畝之間的農民,而是指“權門”貴族。在特大干旱面前,特權貴族的府第里也忙得不亦樂乎,他們不僅派人“汲井”抗旱保花,而且還在不停地擴建新園,在花匠奴仆汗水的澆灌下,各種花卉長勢奇好,簡直是一天一個樣兒。這里的“日日新”與首句中的“漸成塵”形成鮮明對比,從而愈顯出達官貴人們所真正關心的不是社稷百姓,而是一己享樂。
第三句“四月帶花移芍藥”,寫在嚴重旱災面前“權門”的所作所為,點出題中“移芍藥”三字。芍藥帶花移植本不易成活,但是,在“權門”的新“開園”中,沒有怒放的奇花是不夠愜意的,于是,“權門”就急令花匠奴仆“帶花移芍藥”。這里,“權門”所忙碌的是“移”花,而農民所忙碌的則是抗旱保苗,從這一對比中,就更可看出“權門”全然不念農民的疾苦,其關心的只是自己的享樂,從而顯露出其官服下所掩蓋著的丑惡來。
結句“不知憂國是何人”,是詩人針對“權門移芍藥”一事所抒發的感慨。“權門”本有君命在身,重權在握,理應以國家社稷為重,以黎民的苦樂為念,但是,當嚴重的自然災害襲來的時候,他們卻置民生于不顧,這就說明了他們并不是“憂國”憂民的賢達,而是禍國殃民的罪人。“不知”二字是明明知道,卻故作糊涂,含有濃烈的諷刺意味。“憂國”二字是詩人思索問題的核心。聯系“永貞革新”的歷史來看,結句不啻是從本質上宣布了特權貴族不恤民苦、不憂國事的一大罪狀,具有劍與火的戰斗作用。
除了把深刻的政治思想附麗于鮮明的藝術形象這一特色之外,這首詩的詩題對詩句的提領也頗值稱道。詩句中并沒露出“權門”的字樣,要不是詩題中點明“移芍藥”的主體是“權門”,詩的戰斗性是無論如何也達不到似劍如火的地步的;有了“權門”二字的提領,讀者就可以明白“汲井開園”的主體為何人,從而深化了詩歌的主題。
另外,語言清新,對比鮮明,詩意含蓄,也都是這首詩歌不容忽視的藝術特色。
呂溫(771~811) 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濟市)人。德宗貞元十四年(798)進士,次年又中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校書郎。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薦任左拾遺。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為入蕃副使,在吐蕃滯留經年。順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參與“永貞革新”。永貞元年 (805)秋,使還,轉戶部員外郎。歷司封員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與宰相李吉甫有隙,貶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聲,世稱“呂衡州”。 ...
呂溫。 呂溫(771~811) 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濟市)人。德宗貞元十四年(798)進士,次年又中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校書郎。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薦任左拾遺。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為入蕃副使,在吐蕃滯留經年。順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參與“永貞革新”。永貞元年 (805)秋,使還,轉戶部員外郎。歷司封員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與宰相李吉甫有隙,貶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聲,世稱“呂衡州”。
游五渡谷。元代。劉昂霄。 南山如碧環,缺處蒼崖開。當年造物手,辦此何神哉。睥睨倚天壁,千古封莓苔。源源萬斛泉,飛出重山來。白龍三百丈,行處鳴春雷。巨石若棟宇,磊砢相推排。跳波與濺沫,馀怒猶喧豗。我來值杪秋,萬壑風聲哀。黃花雜紅樹,錦繡紛巖隈。奇勝夙所貪,欲去仍裴佪。題詩還自笑,愧我非仙材。
別詩三首(2)。兩漢。佚名。 其一有鳥西南飛,熠熠似蒼鷹。朝發天北隅,暮聞日南陵。欲寄一言去,托之箋彩繒。因風附輕翼,以遺心蘊蒸。鳥辭路悠長,羽翼不能勝。意欲從鳥逝,駑馬不可乘。其二晨風鳴北林,熠耀東南飛。愿言所相思,日暮不垂帷。明月照高樓,想見余光輝。玄鳥夜過庭,仿佛能復飛。褰裳路踟躕,彷徨不能歸。浮云日千里,安知我心悲。思得瓊樹枝,以解長渴饑。其三童童孤生柳,寄根河水泥。連翩游客子,于冬服涼衣。去家千余里,一身常渴饑。寒夜立清庭,仰瞻天漢湄。寒風吹我骨,嚴霜切我肌。憂心常慘戚,晨風為我悲。瑤光游何速,行愿去何遲。仰視云間星,忽若割長帷。低頭還自憐,盛年行已衰。依依戀明世,愴愴難久懷。
了無暑。南來幾、梅風吹霽虹雨。博山煙一縷。輕度魫窗,縈帶芳樹。
羅衣楚楚。添半臂、泥金剛彀。玉簟龍鱗似水,仗六曲畫屏風,把新寒防護。
角招 雨后涼甚,燈下讀《蘭當詞》,漫賦。清代。樊增祥。 了無暑。南來幾、梅風吹霽虹雨。博山煙一縷。輕度魫窗,縈帶芳樹。羅衣楚楚。添半臂、泥金剛彀。玉簟龍鱗似水,仗六曲畫屏風,把新寒防護。分付。蘭缸麝炷。薔薇盥手,重展金黁譜。畫蘭吳下女,轉作詞人,隔煙低語。涼花泫露。問笙鶴、瑤天歸否。淚燭紅深幾許。渾不似、綠桐陰,橫琴處。
壬辰重九即席。宋代。韓琦。 中山風物有前緣,經賞重陽第五年。莫為素毛悲晚歲,且吹黃菊酌芳筵。退求僻郡疑邀寵,甘老窮邊似好權。笑問此身何計是,不如嘉節倒垂蓮。
禽言 其一。明代。張弼。 得過且過,飲啄隨時度朝暮。得隴望蜀徒爾為,未知是福還是禍。得過且過。
送林次崖先生欽州考績二首 其二。明代。盧寧。 極海六年圖臥治,孤忠千結獨成狂。一州民瘼春同煦,萬里君門夜未央。搜輯地輿成國史,隱憂戎馬疏蠻荒。何時宣室來前席,迅策奇勛在袞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