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東山向一年,歸來才及種春田。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
優婁比丘經論學,傴僂丈人鄉里賢。
披衣倒屣且相見,相歡語笑衡門前。
輞川別業。唐代。王維。 不到東山向一年,歸來才及種春田。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優婁比丘經論學,傴僂丈人鄉里賢。披衣倒屣且相見,相歡語笑衡門前。
沒到東山已經將近一年,歸來正好趕上耕種春田。
細雨滌塵草色綠可染衣,水邊桃花紅艷如火將燃。
從事經論學的有道高僧,年老傴僂了的超逸鄉賢。
披衣倒屣出來和我相見,開懷談笑站在柴門之前。
別業:別墅。
東山:指輞川別業所在的藍田山。
春田:春季的田地。
堪:可以,能夠。
欲:一作“亦”。然:同“燃”。
優婁:釋迦牟尼的弟子。比丘:亦作“比邱”。佛教語。梵語的譯音。意譯“乞士”,以上從諸佛乞法,下就俗人乞食得名,為佛教出家“五眾”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俗稱和尚。經論:佛教指三藏中的經藏與論藏。《梁書·謝舉傳》:“為晉陵郡時,常與義僧遞講經論。”
傴(yǔ)僂(lǚ):特指脊梁彎曲,駝背。丈人:古時對老人的尊稱。
⑻披衣:將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倒屣(xǐ):急于出迎,把鞋倒穿。后因以形容熱情迎客。
語笑:談笑。衡門:橫木為門。指簡陋的房屋。《詩經·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漢毛氏傳:“衡門,橫木為門,言淺陋也。棲遲,游息也。”
參考資料:
1、鄧安生 等.王維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180-181
此詩當作于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李林甫當政時。天寶三載(744年)后王維買下宋之問位于輞川山谷(今陜西藍田縣西南10余公里處)的輞川山莊,作為他母親奉佛修行的隱居之地。輞川有勝景二十處,王維和裴迪逐處作詩,編為《輞川集》,《輞川別業》是其中的一首。
參考資料:
1、鄧安生 等.王維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180-181
內容點評
《輞川別業》是一首寫景言情的七律,寫王維在輞川隱居時期的田園生活。此詩先寫作者未到輞川將近一年,回來時正好趕上春耕的農忙季節。沿途所見雨中濃綠的草色,足可染物;水上火紅的桃花像是要燃燒起來,十分迷人。作者與鄉間的人們相處無間,無論是僧人還是隱居鄉里的老人,一聽說作者回來了,都披衣倒屣趕來相見,開懷暢談柴門之前。這與陶淵明的“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一樣,表現了鄉里間淳樸親密的人際關系,與“人情翻覆似波瀾”的官場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對鄉間田園生活的喜愛。
前四句詩中作者運用了夸張的設色法。春播的季節,山野之中最惹人注意的就是春草與桃花。春草是怎樣的,桃花是怎樣的,人們大都有親身感受。所以,要處理得使人如身臨其境,是不大容易的。但王維自有見地,他使用了“堪染”來突出一個“綠”字,用“欲然”來突出一個“紅”字,這就是畫家的眼光、畫家的用色法。把紅與綠給予高度的強調——紅得似乎要燃燒起來;綠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于是盎然的春意,便通過紅綠二色的突出與夸張而躍然紙上了。
頷聯兩句為傳世名句,寫的是輞川春天的景色。將靜態景物,寫得具有強烈地動感,使本已很美的綠草、紅花,被形容得更加碧綠,更加紅艷。這種色彩明艷的畫面,反映了詩人“相歡語笑”的喜悅心情,意境優美,清新明快。這兩句以夸張的手法寫秾麗的春景,與“桃花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王維《田園樂七首》)有異曲同工之妙。
格律分析
從格律上看,此詩有四處拗,其中前兩處可以確定有救。全詩后半部分平仄較為混亂,出律頗多。第一處是第三句“雨中草色綠堪染(仄平仄仄仄平仄)”第五字本應用平聲,這里用了仄聲,對句“水上桃花紅欲燃(仄仄平平平仄平)”第三字變仄為平救。第二處是第六句“傴僂丈人鄉里賢(仄仄仄平平仄平)”第三字本應用平聲,這里用了仄聲,句內第三字變仄為平救。第三處是第七句“披衣倒屣且相見(平平仄仄仄平仄)”第五字本應用平聲,這里用了仄聲。第四處是第八句“相歡語笑衡門前(平平仄仄平平平)”,首先,第八句與第七句失對;其次,第五字本應用仄聲,這里用了平聲,三平尾在格律詩中幾乎是一種錯誤句式,但在此詩的特殊情況下,或可理解為是對第七句拗的一種另類補救。此詩還存在“失對”現象。第六句根據第五句平仄情況,格律本應為“平平仄仄仄平平”,但此處卻用了粘,是為失對。第八句根據第七句平仄情況,格律本應為“仄仄平平仄仄平”,但此處卻用了粘,再次失對。此詩后半部分發生的連續失對,拗而不救,三平尾等現象的集中出現,在格律詩中非常罕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伍牧。元代。張翥。 苦戰勤王事,精魂泣鬼雄。壞城兵氣黑,遺鏃血花紅。故老談亡國,明時錄死忠。長吟一搔首,落日鳥呼風。
洪鐘歌。宋代。釋印肅。 昭文昭文施一鐘,懸空隨叩警盲聾。圓音不斷周沙界,純體金剛空不空。雖含響,擊即通,十方諸佛應聲中。天龍八部生忻悅,外道魔軍失卻蹤。此圓器,大神功,上祝皇王壽不窮。日月長輝邦國靜,臣忠子孝續堯風。昏者醒,愚者聰,民歌鼓腹意和濃。地水火風和一性,剎塵無間體含融。包聲印頑空,鳥樹巖巒風月同。秦時何必驅山鐸,大振金鈴總脫空。時節至,自相逢,肯信無心達本宗。和同一族輸金玉,回向南泉鑄此種。黃昏裹,五更中,下下無空徹底通。近祖遠宗迷識解,聞歸凈土禮金容。涅槃侶,契心同,個個全音贊此功。顯理揚真無二聽,含靈蠢動一時通。受者法,施者空,且無地獄與洋銅。孝子順孫光遠慶,昭文千古振家風。
介胄鷹揚出,山林蟻聚空。忽聞飛簡報,曾是坐籌功。
迥夜昏氛滅,危亭眺望雄。茂勛推世上,馀興寄杯中。
喜色煙霞改,歡忻里巷同。幸茲尊俎末,飲至又從公。
喜陸侍御破石埭草寇東峰亭賦詩。唐代。郭澹。 介胄鷹揚出,山林蟻聚空。忽聞飛簡報,曾是坐籌功。迥夜昏氛滅,危亭眺望雄。茂勛推世上,馀興寄杯中。喜色煙霞改,歡忻里巷同。幸茲尊俎末,飲至又從公。
送覺藏主歸華藏。宋代。釋居簡。 遁庵胸次太湖寬,偃岳旋嵐鼓不湍。老手慣曾諳水脈,也須觀水又觀瀾。
賦得屏風。明代。李攀龍。 虛屏漢宮里,有女《白頭吟》。色倚琉璃怯,秋來湘水深。歡情張畫燭,愁坐掩清砧。莫為蒼蠅誤,君王在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