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日明霄水蘸空。鳴鞘聲里繡旗紅。淡煙衰草有無中。
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宋代。張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鳴鞘聲里繡旗紅。淡煙衰草有無中。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
秋日天空明凈,遠水蘸著長空,軍營里紅旗飄揚,不時傳來馬鞭聲陣陣。遠處淡煙籠著衰草,秋色在若有若無之中。
萬里中原已在烽火的北面,只能在東門的城樓上借一杯濁酒澆愁。酒后揮淚灑向悲涼的秋風中。
題解:此詞原無題,乾道本題作“荊州約馬奉先登城樓觀塞”。據(jù)乾道本《于湖先生長短句》,此詞調名下另有小題“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觀塞”即觀望邊塞。這時荊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這里“塞”應是指荊州郊外的防御工事。
霜日:指秋天。一說秋天的太陽。明霄:明凈的天空;晴朗的天空。蘸(zhàn):沾染,沾取液體。水蘸空:指遠方的湖水和天空相接。
鞘(shāo):裝刀劍的套子,一說鞭鞘,這里指馬鞭。鳴鞘聲:刀劍出鞘聲。一說指行軍時用力揮動馬鞭發(fā)出的聲音。繡旗:繡有圖案的軍旗。
有無中:若有若無。
烽火北:當時荊州已成南宋邊界,謂被金人占領的中原已在火線的北面。
尊:同“樽”,酒杯。酒器。戍樓:有軍隊駐防的城樓。
酒闌:飲酒將盡。悲風:指凄厲的秋風。
參考資料:
1、肖篤宋選編,唐宋詞三百首 (少年版),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年05月第1版,第235頁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的秋天,張孝祥出任荊南湖北路安撫使,八月開始駐在荊州。《宣城張氏信譜傳》稱:“荊州當虜騎之沖,自建炎以來,歲無寧日。公(孝祥)內修外攘,百廢俱興,雖羽檄旁午,民得休息。”據(jù)詞原題及“霜日明霄”等語,推定這首詞應當是乾道四年冬作于荊州。
據(jù)乾道本《于湖先生長短句》,此詞調名下另有小題“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此詞當為作者任知荊南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的作品。“觀塞”即觀望邊塞。這時荊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這里“塞”應是指荊州郊外的防御工事。
這首詞抒寫了因觀塞而激起的對中原滄陷的悲痛之情,上闋寫觀塞,下闋抒悲感。首句寫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并點明時節(jié)。“霜日明霄”繪出晴空萬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氣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荊州城東有長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這句寫得水天空闊,下下輝映,是荊州郊野平原地帶的實景。次句切合觀塞,耳目所觸,一片軍戎氣氛。“鞘為鞭梢”。“繡旗”為繡有物狀的軍旗。響亮的鞭聲,耀眼的紅旗,俱是從耳目易感的對東西突出,故給人的印象極為深切。“澹煙”句把視線展開,顯出邊地莽莽無垠的遼闊景象。如果說首句還是自然景象對作者感官的客觀反映,這句可說是詞人極目觀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內心思緒,俱是一片茫茫。正如王維詩“山色有無中”,雖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為深遠。東坡曾稱柳永的“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謂“不減唐人高處”,對這句也可如此看待。
由觀塞而自然地想到淪陷的中原,“萬里”句即是觀塞時引起的感慨。“烽火”為邊地報警的設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這樣提點一下,可抵千言萬語,這其間含有無限難以訴說的悲慘酸辛。“一尊”句承上啟下,北望中原,無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罷益悲,真是“舉杯消愁愁更愁”,于是不禁向風揮淚。“濁酒”為顏色渾濁的酒,常用于表現(xiàn)艱苦的生活中,微帶有粗獷悲壯之意。范仲淹《漁家傲》云:“濁酒一杯家萬里”。“戍樓東”,指作者所登荊州東門城樓東“字似非無意,實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揮淚“即灑淚,表現(xiàn)內心悲戚之深。秋風吹來,令人不寒而栗,感念中原未復,人民陷于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茍安,不圖恢復,故覺風亦滿含悲意。
此詞上闋描寫望中要塞景色,明麗壯闊,其中景物也隱約隱呈作者的感情色彩,眼前一片清麗,而人的心情卻深藏陰黯。下闋抒發(fā)感慨,從人的活動中表現(xiàn)。在讀者眼前儼然呈現(xiàn)一位北望中原悲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詞色彩鮮麗,而意緒悲涼,詞氣雄健,而蘊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強烈愛國感情的小詞,與其《六州歌頭》同為南宋前期的愛國詞名作。
張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國,號于湖居士,漢族,簡州(今屬四川)人,生于明州鄞縣。宋朝詞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詞》1卷。其才思敏捷,詞豪放爽朗,風格與蘇軾相近,孝祥“嘗慕東坡,每作為詩文,必問門人曰:‘比東坡如何?’” ...
張孝祥。 張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國,號于湖居士,漢族,簡州(今屬四川)人,生于明州鄞縣。宋朝詞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詞》1卷。其才思敏捷,詞豪放爽朗,風格與蘇軾相近,孝祥“嘗慕東坡,每作為詩文,必問門人曰:‘比東坡如何?’”
寓京二首。宋代。俞桂。 車馬滔滔厭軟紅,湖邊秋意屬西風。木犀初放荷花老,買個船兒學釣翁。
次韻試可同游法王岳寺。宋代。釋道潛。 兩山脩徑盡榛蕪,謾詫當年幸翠輿。空睹宸文藏寶構,不逢衲子話真如。林深想見靈根茂,地勝宜多隱者居。涼月照人歸路好,傍溪嘉樹影扶疏。
除夕喜兒曹皆遠歸。明代。梁蘭。 兒曹遠近俱儒仕,一在筠州一閬州。兩地行程非可約,片時歸計似同謀。且從除夕嘗家醞,莫問新年買客舟。代際唐虞各努力,老夫白首自無憂。
有人示山水畫卷以為元暉作求詩。宋代。戴表元。 硯山山下小於菟,文彩斕斑今亦無。一塢亂云濃似漆,春風吹夢過西湖。
入奏行,贈西山檢察使竇侍御。唐代。杜甫。 竇侍御,驥之子,鳳之雛。年未三十忠義俱,骨鯁絕代無。炯如一段清冰出萬壑,置在迎風寒露之玉壺。蔗漿歸廚金碗凍,洗滌煩熱足以寧君軀。政用疏通合典則,戚聯(lián)豪貴耽文儒。兵革未息人未蘇,天子亦念西南隅。吐蕃憑陵氣頗粗,竇氏檢察應時須。運糧繩橋壯士喜,斬木火井窮猿呼。八州刺史思一戰(zhàn),三城守邊卻可圖。此行入奏計未小,密奉圣旨恩宜殊。繡衣春當霄漢立,彩服日向庭闈趨。省郎京尹必俯拾,江花未落還成都。江花未落還成都,肯訪浣花老翁無。為君酤酒滿眼酤,與奴白飯馬青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