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滿蘋洲。繡閣銀屏一夜秋。當日襪塵何處去,溪樓。怎對煙波不淚流。
天際目歸舟。浪卷濤翻一葉浮。也似我儂魂不定,悠悠。宋玉方悲庾信愁。
南鄉子·風雨滿蘋洲。宋代。陳亮。 風雨滿蘋洲。繡閣銀屏一夜秋。當日襪塵何處去,溪樓。怎對煙波不淚流。天際目歸舟。浪卷濤翻一葉浮。也似我儂魂不定,悠悠。宋玉方悲庾信愁。
此詞在時下流行的不少宋詞讀本中皆未得一立足之地,足見人們對它的冷淡。大約人們還是喜愛陳亮“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間哪有平分月”,“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一類的慷慨激昂之詞,及讀這首《南鄉子》,不免覺得氣軟無力,以為失了所謂“龍川本色”。其實不是這樣。
初讀之下,《南鄉子》是一首懷人之小令。打頭兩句既點明了時令,又寫出了主人公的孤獨。“當日襪塵何處去”,古人習用“凌步微波,羅襪生塵”來形容體態、腳步的輕盈,由此可以想象得出相思之人與所思之人曾有過花前月下、并肩芳徑的美好時光。然而徒留下溫馨的回憶而已,眼前人卻空居繡閣銀屏之中,獨以風聲雨聲為伴,面對千里煙波,不禁潸然淚下。
過片緊承上片的“煙波”,用“浪卷濤翻”中的悠悠一葉扁舟來形容自己的心魂不定,信手拈來,寓情其中,十分貼切。懷人之苦,至此極矣,詞人卻又突然落下一句:“宋玉方悲庾信愁!”宋玉曾作《九辯》,其中最著名的句子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零落而變衰。”自此之后,“悲秋”成為文人筆下不斷重復的主題。庾信是北朝詩人,其著名的作品有《擬詠懷》二十七首和《哀江南賦》等,其中也有“搖落秋為氣,凄涼多怨情”之句。從表面看來,“宋玉方悲庾信愁”只是照應了上片的“繡閣銀屏一夜秋”,仍是以環境的蕭瑟襯托主人公心中的凄苦而已。但分析作品有時不可不“知人論世”,結合作者當時的政治形勢及其生平志業和創作傾向來考察,詞人這里用宋玉、庾信之典是有深意在的。宋玉《九辯》所抒發的主要是自己落拓不偶的悲愁和不平,以及對妒害賢良的奸讒小人的憎惡。“豈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門以九重。”這就是宋玉之悲。而庾信之愁在“鄉關之思”,則是不待言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庾信《擬詠懷》第十一首以“搖落秋為氣”打頭,結局為:“眼前一杯酒,誰論身后名。”感慨自己故國(南朝梁)君臣只顧眼前享樂而無后慮之憂。由此看來,陳亮以宋玉、庾信來形容自己的悲愁,絕不僅僅是悲秋懷人,而是懷念著被金人占領的北國大地,渴望朝廷掃除奸邪,改變茍安的現狀,早圖恢復。這樣,“浪卷濤翻”云云,也就可以形容詞人那一顆憂國憂民的愛國之心的跳動了。
作家有時候確實是落筆不由初衷的。即使陳亮寫《南鄉子》之初是想表達懷人之情,那也并不影響他平日所最關心的事情、所念念不忘的思想感情在寫作過程中突然爆發出來。
陳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陳亮,字同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婺州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孝宗淳熙五年,詣闕上書論國事。后曾兩次被誣入獄。紹熙四年光宗策進士第一,狀元。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謚號文毅。所作政論氣勢縱橫,詞作豪放,有《龍川文集》《龍川詞》,宋史有傳。 ...
陳亮。 陳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陳亮,字同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婺州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孝宗淳熙五年,詣闕上書論國事。后曾兩次被誣入獄。紹熙四年光宗策進士第一,狀元。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謚號文毅。所作政論氣勢縱橫,詞作豪放,有《龍川文集》《龍川詞》,宋史有傳。
夏日即事。宋代。陳良貴。 青氈坐對此虛堂,惟有荷風過短墻。早起卻憐春已去,閒來自覺日偏長。綠迷隋苑顰楊柳,紅褪唐宮怨海棠。光景如流寒又燠,天時未定雨違旸。梅梢細聽瀟瀟雨,草色行吟淺淺塘。盡有蓬門堪問字,更無勝地可尋芳。詩從得句吟偏苦,鬢到中年覺漸蒼。贏得蕓編頻課子,官貧方免此身忙。
瞻六堂即事十首 其八。明代。羅萬杰。 閱物一雙醒眼,藏身數卷奇書。休言世事蕉鹿,輸與神仙蠹魚。
夫人閤端午帖子 其六。唐代。胡宿。 魚龍曼衍夸宮戲,湘虙浮沈衒水嬉。齊上圣皇千萬壽,飄然仙樂在瑤池。
聞吳吏部少槐哀仆乏嗣飭內入獄侍湯藥四首 其一。明代。盧楠。 宓子彈琴日,山濤謫宦時。澤梁施禁網,鰥寡遂恩私。未識洪鈞妙,應沾造物奇。周南王化遠,終不負螽斯。
粵臺懷古四首分韻得幽字 其三。明代。黃佐。 對酒煙霞晚,裁詩天地秋。坐聞松籟迥,行愛桂巖幽。大澤龍蛇遠,荒臺鹿豕游。向來南海尉,辛苦事嬴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