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家人未識,床上坐堆堆。
郎來傍門戶,滿口索錢財。
錦幛兩邊橫,遮掩侍娘行。
遣郎鋪簟席,相并拜親情。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新嫁娘詞三首。唐代。王建。 鄰家人未識,床上坐堆堆。郎來傍門戶,滿口索錢財。錦幛兩邊橫,遮掩侍娘行。遣郎鋪簟席,相并拜親情。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這組詩共三首,其中第三首(“三日入廚下”)最受推崇。下面是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韻文學會常務理事兼詩學分會會長、安徽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余恕誠教授對此詩的賞析。
“新媳婦難當”——在舊社會人們普遍有這種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婦在令人作難的處境中找到了辦法,應付了難局,使得事情的發展帶有戲劇性,甚至富有詩趣,像王建的這首詩所寫的,即屬于此類。這也是唐代社會封建禮教控制相對放松,婦女們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夠得以表現出來的一種反映。
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稱“過三朝”,依照習俗要下廚房做菜。“三日”,正見其為“新嫁娘”。“洗手作羹湯”,“洗手”標志著第一次用自己的雙手在婆家開始她的勞動,表現新媳婦鄭重其事,力求做得潔凈爽利。
但是,婆婆喜愛什么樣的飯菜,對她來說尚屬未知數。粗心的媳婦也許憑自己的口味,自以為做了一手好菜,實際上公婆吃起來卻為之皺眉呢。因此,細心、聰慧的媳婦,考慮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讓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滿意。
這是多么聰明、細心,甚至帶有點狡黠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讓小姑先嘗嘗羹湯。為什么要讓小姑先嘗,而不像朱慶馀《閨意獻張水部》那樣問她的丈夫呢?朱詩云“畫眉深淺入時無”,之所以要問丈夫,因為深夜洞房里只有丈夫可問。而廚房則是小姑經常出入之所,羹湯做好之后,要想得到能夠代表婆婆的人親口嘗一嘗,則非小姑不可。所以,從“三日入廚”,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嘗”,不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體的環境、場所,一一緊緊相扣。語雖淺白。卻頗為得體,合情合理。新娘的機靈聰敏,心計巧思,躍然紙上。“先遣小姑嘗”,真是于細微處見精神。沈德潛評論說:“詩到真處,一字不可易。”
《新嫁娘詞》所具有的典型意義,固然可以使人聯想到這些,但是要直接就寫這些入詩,則不免帶有庸俗氣。而在這首詩中,因為它和新嫁娘的靈機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將入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聯系在一起,才顯得富有詩意和耐人尋味。
像這樣的詩,在如何從生活中發現和把握有詩意的題材方面,似乎能夠給讀者一些啟示。
讀這首詩,人們對新嫁娘的聰明和心計無疑是欣賞的,詩味也正在這里。新嫁娘所循的,實際上是這樣一個推理過程:一、前提:長期共同生活,會有相近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撫養大的,食性當與婆婆一致;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可以推知婆婆的食性。但這樣一類推理過程,并不是在任何場合下都能和詩相結合。像有人在箋注此詩時所講的:“我們初入社會,一切情形不大熟悉,也非得先就教于老練的人不可。”(喻守真《唐詩三百首詳析》)
王建。 王建(約767年—約830年):字仲初,生于潁川(今河南許昌),唐朝詩人。其著作,《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皆作10卷,《崇文總目》作2卷。
題皇雩山圖。。宋孝宗。 仙鵝飛去是何年,靈跡猶存古嶺邊。藤老龍蟠疑護法,山幽禽語是逃禪。水攀古木身忘倦,口吸香泉骨欲仙。鄰叟不知唐世遠,猶言謝母舊因緣。
題道士鄭渭濱詩卷。宋代。馮去非。 江湖曾是飲清波,筆染霜華秋最多。夢里誦君新句子,覺來無奈月明何。
犍為王氏書樓。宋代。蘇軾。 樹林幽翠滿山谷,樓觀突兀起江濱。云是昔人藏書處,磊落萬卷今生塵。江邊日出紅霧散,綺窗畫閣青氛氳。山猿悲嘯谷泉響,野鳥?戛巖花春。借問主人今何在,被甲遠戍長苦辛。先登搏戰事斬級,區區何者為三墳。書生古亦有戰陣,葛巾羽扇揮三軍。古人不見悲世俗,回首蒼山空白云。
古有採鞠茱萸篇而無一語及淵明長房舊事鞠茱。宋代。楊冠卿。 落英拾秋鞠,委佩紉芳蘭。以其清且芬,可服仍可餐。吳茱味苦辛,奚亦登君盤。囊紗縈臂玉,恍記汝南山。黃鵠招不來,仙子何時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