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才到花時候,風雨成旬。不肯開晴,誤卻尋花陌上人。
今朝報道天晴也,花已成塵。寄語花神,何似當初莫做春。
采桑子·年年才到花時候。兩漢。佚名。 年年才到花時候,風雨成旬。不肯開晴,誤卻尋花陌上人。今朝報道天晴也,花已成塵。寄語花神,何似當初莫做春。
“年年才到花時候,風雨成旬”,作者本來要寫這年尋花被誤,可是一開始用的是一個含量更大的句子,這樣子不僅能罩得住全篇,而且使題旨得到更廣泛的擴充?!安豢祥_晴”語意和“風雨成旬”略同。不過這不是多余的重復,因為如果只是“風雨成旬”,那么那些癡情的惜花者也許會想:總該有一刻的天晴吧,只要乘這個機會看上一眼春花,也就不枉度此春!看那“誤卻尋花陌上人”的人或者就是這么想的。不然他明知“風雨成旬”,為什么還要尋花陌上呢?而正是因為有了“不肯開晴”,“誤卻”二字才更見份量。
但是,詞篇也不是順著一個方向發展下去的。過片的“今朝報道天晴也”就忽如絕路逢生,然而緊接著又一個轉折:“花已成塵”!上片說“誤卻”,總還是誤了當日仍有下一日的希望。而此時一個“塵”字已經把花事說到了頭,因此對尋花人來說,剩下的便只有懊喪與絕望?!凹恼Z花神,何似當初莫做春”是作者的怨懟語,也是癡想。這種癡,正說明了他的情深;而這種至情寄托著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感喟,詞中埋怨花開不得其時,也蘊含了作者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感慨。
宮詞 其三十七。?;ㄈ锓蛉诵焓稀?曉吹翩翩動翠旗,爐煙千疊瑞云飛。何人奏對偏移刻,御史天香隔繡衣。
水中蒲。元代。胡奎。 青青江上蒲,宛宛水中魚。楚楚東家女,盈盈樓上居。泠泠撫瑤瑟,粲粲被羅襦。昔如昆山玉,今如濁水珠。美玉尚待價,明珠終不污。
次韻題計宗道覲親卷。明代。謝廷柱。 巖松挺挺立秋霜,海蚌輝輝放夜光。柳種五株歸栗里,桃開千樹頌潘郎。鸞章褒及循良政,晝錦裁成戲舞裳。莫道云山容耋老,非熊應待夢周皇。
盜賊。宋代。劉敞。 村落枹鼓起,城樓刁斗頻。畏涂深虎豹,行路入荊榛。故老人人怨,烽煙處處新。桃源容客棹,屬意武陵春。
聞南中流言有感 其四。明代。王世貞。 裁呼小草便無聞,祇為慚他誓墓文。若道長安車馬色,春風吹作五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