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著幽深的巖石而眼波流盼,撫摸著桂花的枝條而凝神冥想。
等待千年才等到與你相遇,你又為何獨自前往?
流盼:猶流眄,流轉目光觀看。
凝想:“猶凝思,聚精會神地思考;沉思。
千齡:猶千年、千歲。極言時間久長。
荃: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亦用以喻國君。
此詩系徐惠八歲時,由其父徐孝德出題而作,詩成后,其父大驚,認為徐惠的才華是不可能被人為掩蓋,從此徐惠的詩作等被廣泛傳播。唐太宗聽說后,將徐惠納入宮中,封為才人。
參考資料:
1、(北宋)歐陽修等 .新唐書 .北京 :中華書局 ,2000 .
徐惠的《擬小山篇》系徐賢妃徐惠八歲時所作的騷體詩,由其父親命題,為仿漢代淮南小山《招隱士》而作。因為題目指定為擬《離騷》,所以使運用幽巖、桂枝、荃這類與屈原有關的意象和騷體表達方式的構思成為必然選擇。也使文字層面的體性特征也必然是古雅莊重。本詩繼承了《楚辭》的藝術特色和表現手法。作者者技巧嫻熟,用連綴的方式組合詩歌意象,把前兩句中“流盼”和”凝想“的屈原形象與“千齡此遇”的作者關聯起來。最后一句則挽結全詩。詩歌音韻流轉,境界清雅,含義深遠,格調沉著。中間虛詞的使得詩歌語氣舒緩有致,節奏抑揚頓錯,含蓄蘊藉地抒發了詩人的內在情感,委婉曲折地表現了身處封建社會的學識出眾的女子無法實現心志的孤寂。
全詩運用整齊的六言句式塑造了一個遠離塵世喧囂的女子,“她”在幽深寂靜的巖谷,站立著、探尋著、若有所待。漸漸地,在惆悵襲上心頭時,她下意識地撫摸著幽香清遠的桂枝!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和久久的凝視。所待之人的久久不至,雖然使她的身心都籠罩在漸漸濃重的惆悵之中,但她深信那一份寂寞的孤獨非常有價值,那份孤高拔俗、凝神澄志的虔誠等待,一定會在不期然中創造一段曠古未有的傳奇。落寞的心雖然嘆息“荃何為兮獨往?”。但”她“并沒有停止等待,詩中以"荃“指代”她“在等待的人。而”荃“這一意象在《離騷》中,專用以指代楚王。顯然,徐惠模仿屈原的語氣,向虛擬中的"荃”表白自己的等待。最后兩小句詩顯然表明,從女童步入少女時代的徐惠,心中早有一個屬于想象世界的、與周圍現實世界的凡夫俗子截然不同的”荃“。
全詩滲透著浪漫而幽婉的風格,顯示出詩人在內心深處,渴望與一個偉大的人物建立起一份“千古一遇”足以傳為萬世美談的曠古奇緣。
徐惠(公元627年―公元650年),湖州長城人(今長興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嬪。生于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年少時便才華出眾。唐太宗聽說后,將她納為才人。后被封為婕妤,接著又升為充容。貞觀末年,唐太宗頻起征伐、廣修宮殿。徐惠上疏極諫,剖析常年征伐、大興土木之害。唐太宗認可了她的看法并對她厚加賞賜。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駕崩,徐惠哀慕成疾,不肯服藥,又作七言詩和連珠以示愛慕。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病逝,年僅二十四,被追封賢妃,陪葬昭陵石室。 ...
徐惠。 徐惠(公元627年―公元650年),湖州長城人(今長興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嬪。生于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年少時便才華出眾。唐太宗聽說后,將她納為才人。后被封為婕妤,接著又升為充容。貞觀末年,唐太宗頻起征伐、廣修宮殿。徐惠上疏極諫,剖析常年征伐、大興土木之害。唐太宗認可了她的看法并對她厚加賞賜。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駕崩,徐惠哀慕成疾,不肯服藥,又作七言詩和連珠以示愛慕。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病逝,年僅二十四,被追封賢妃,陪葬昭陵石室。
壬辰仲春檄調上元留別高淳士民。清代。陶在銘。 粗官濫吹易三年,回首春風入境天。芳草一畦黃犢雨,晴波干頃白鷗煙。清時桴鼓聲都歇,野老衣冠望若仙。不信南朝金粉地,桑麻雞犬獨翛然。
游崆峒巖和洪邑侯韻。明代。梁之屏。 何處尋真覓島洲,崆峒景物似羅浮。霞流玉乳巖多麗,風捲晴嵐石更幽。九轉鼎留經歲月,三花樹老度春秋。片云屯蓋祥光映,列宿遙臨瑞氣收。選勝登高還躡屐,沖寒歸路索重裘。公馀偶爾乘佳興,豈是當年秉燭游。
贈傳燈 其二。宋代。林干。 臺教源流遠,高明紹梵音。扶桑紅日近,華頂白云深。清磬度山翠,黃花匝地金。三乘示方便,萬法總惟心。
謁仇山村墓迢和張仲舉詩韻。元代。凌云翰。 敬吊先生落照中,紙煙銷盡酒樽空。牛羊上壟無人管,豈為當時面發紅。
路鳳岡民部第中牡丹冬開寄題四首 其二。明代。于慎行。 沈香亭北醉多時,霜后依然絕代姿。道是經秋渾不解,先春早發向陽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