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感秋寄遠(yuǎn)上人。唐代。孟浩然。 一丘常欲臥,三徑苦無資。北土非吾愿,東林懷我?guī)煛|S金燃桂盡,壯志逐年衰。日夕涼風(fēng)至,聞蟬但益悲。
本想長久地歸隱山林,又苦于無錢舉步維艱。
滯留長安不是我心愿,心向東林把我?guī)煈涯睢?/p>
黃金像燒柴一般耗盡,壯志隨歲月逐日衰減。
黃昏里吹來蕭瑟涼風(fēng),聽晚蟬聲聲愁緒更添。
遠(yuǎn)上人:上人是對僧人的敬稱,遠(yuǎn)是法號。事跡未詳。
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隱居山林。語出《晉書·謝鯤傳》。
三徑:《三輔決錄》卷一謂“蔣翊歸鄉(xiāng)里,荊棘塞門,舍中有三徑,不出,唯求仲、羊仲從之游”。后便指歸隱后所住的田園。
東林:指廬山東林寺,這里借指遠(yuǎn)上人所在的寺院。
黃金燃桂盡:《戰(zhàn)國策·楚策三》謂“楚國之食貴于玉,薪貴于桂”。這里喻處境窘困。燃桂:燒貴如桂枝的柴。
聞蟬:聽蟬鳴能引起人悲秋之感。盧思道《聽鳴蟬篇》有“聽鳴蟬,此聽悲無極”。
參考資料:
1、鄧安生 孫佩君 .孟浩然詩選譯 .成都 :巴蜀書社 ,1990 :137-138 .
2、蘅塘退士 等 .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華文出版社 ,2009 :121 .
這首詩作于孟浩然第一次到長安應(yīng)舉不中、滯留至秋天時,即開元十五年(727)至開元十七年(729)間。科舉考試,在春天舉行,落榜后不離開長安,一般是準(zhǔn)備來年再考。孟浩然未必沒有這樣的打算。但秋天到來時,他在長安待不下去了,就寫了這首詩寄給遠(yuǎn)方友人遠(yuǎn)上人,抒發(fā)悲懷。
參考資料:
1、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編輯部.唐詩三百首詳析: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4:201
2、夏于全.唐詩宋詞(第二卷):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6:35
3、余恕誠.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9
從這首詩的內(nèi)容看,當(dāng)為孟浩然在長安落第之后的作品。詩中充滿了失意、悲哀與追求歸隱的情緒,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詩。
第一聯(lián)從正面寫“所欲”。作者的所欲,原本為隱逸;但詩中不用隱逸而用“一丘”、“三徑”的典故。“一丘”頗具山野形象,“三徑”自有園林風(fēng)光。用形象以表明隱逸思想,是頗為自然的。然而“苦無資”三字卻又和作者所欲發(fā)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窮困潦倒的景況。
“北土非吾愿”,是從反面寫“不欲”?!氨蓖痢敝浮扒刂小?,亦即京城長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這里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因而,詩人身在長安,不由懷念起廬山東林寺的高僧來了?!皷|林懷我?guī)煛笔翘搶?,一個“懷”字,表明了對“我?guī)煛钡淖鹁磁c愛戴,暗示追求隱逸的思想,并緊扣詩題中的“寄遠(yuǎn)上人”。這二句,用“北士”以對“東林”,用“非吾愿”以對“懷我?guī)煛保瑢ε枷喈?dāng)工穩(wěn)。同時正反相對,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詩人進(jìn)而抒寫自己滯留帝京的景況和遭遇?!包S金燃桂盡”,表現(xiàn)了旅況的窮困;“壯志逐年衰”,表現(xiàn)了心意的灰懶。對偶不求工穩(wěn),流暢自然,意似順流而下,這正是所謂“上下相須,自然成對”(《文心雕龍·麗辭》)。
七句寫“涼風(fēng)”,八句寫“蟬鳴”。這些景物,表現(xiàn)出秋天的景象。涼風(fēng)瑟瑟,蟬鳴嘶嘶,很容易使人產(chǎn)生哀傷的情緒。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況艱難,官場失意,呼吁無門,所以會感到“益悲”。
這首詩最顯著的特點(diǎn),在于直抒胸臆。感情的難以抒發(fā),在于抽象。詩人常借用具體事物的形象描寫以抒發(fā)感情;表達(dá)感情的詞語,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詩卻一反這種通常的寫法。對“一丘”稱“欲”,對“無資”稱“苦”;對“北土”則表示“非吾愿”,思“東林”于是“懷我?guī)煛?;求仕進(jìn)而不能,這使得作者的壯志衰頹;流落秦中,窮愁潦倒;感受到?jīng)鲲L(fēng)、聽到蟬聲而“益悲”。這種寫法,有如畫中白描,不加潤色,直寫心中的哀愁苦悶。而讀者讀來并不感到抽象,反而顯得詩人的率真和詩風(fēng)的明朗。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jié)義,喜濟(jì)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jié)義,喜濟(jì)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無擇以游圭峰記及詩見貽輒題數(shù)絕于后 其五。明代。李之世。 誰道云中別有廛,斜陽數(shù)點(diǎn)帶炊煙。山前石耳無人摘,攜得癭瓢試澗泉。
石頭王氣藉公揚(yáng),突爾縣車鬢未蒼。供茹芝探四皓紫,欲分金乏雨疏黃。
勒名鼎上蟲魚瘦,賜浣湖中煙月長。只恐東山棲不穩(wěn),九州轉(zhuǎn)運(yùn)苦戎羌。
俚言奉送大司徒白翁畢老先生晝錦。明代。孫之獬。 石頭王氣藉公揚(yáng),突爾縣車鬢未蒼。供茹芝探四皓紫,欲分金乏雨疏黃。勒名鼎上蟲魚瘦,賜浣湖中煙月長。只恐東山棲不穩(wěn),九州轉(zhuǎn)運(yùn)苦戎羌。
秋思四首 其一。宋代。陸游。 湖邊一夜霜,庭樹無秋聲。懶不近筆硯,何以紓幽情。但有一睡耳,展轉(zhuǎn)無由成。起擁地爐暖,坐待天窗明。
題扇送同年奚從之使海南。明代。顧清。 仙人乘槎南海去,祖席燕市已分冰。把贈金陵半輪月,為君隨處掃炎蒸。
送彭待制知瀛州。宋代。劉敞。 趙北燕南如掌平,定知臺選寄長城。雅歌不廢軍中樂,緩帶能令塞外清。傾蓋由來欣意氣,著鞭從此想功名。灞池送目邯鄲道,倚瑟空多惜別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