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相看誰敢言,軍家刀劍在腰邊。
徧收寶貨無藏處,亂殺平人不怕天。
古寺拆為修寨木,荒墳開作甃城磚。
郡侯逐出渾閑事,正是鑾輿幸蜀年。
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唐代。杜荀鶴。 握手相看誰敢言,軍家刀劍在腰邊。徧收寶貨無藏處,亂殺平人不怕天。古寺拆為修寨木,荒墳開作甃城磚。郡侯逐出渾閑事,正是鑾輿幸蜀年。
老朋友相見只能握手相看,誰敢說話呢,你不瞧見那邊軍人的刀劍掛在腰邊嗎?
他們無非是敲詐勒索,搶劫財物,你藏在哪里都逃不過他們的眼睛。不知有多少無辜的善良的人民,在他們的屠刀下含冤死去。
他們什么都能做得出來,把古寺拆掉,用拆下來的房梁屋柱來修筑自己的營寨,他們把荒墳扒開,用墳上的磚來砌自已的城壘。
在這種年頭里,郡侯被驅逐出去是極普通、極平常的事。你看那唐僖宗自己,也不是愴惶地逃到四川去了嗎?
旅泊:旅居。
郡中叛亂:指池州(今安徽貴池)發生的兵亂。郡:州郡。
同志:友人。
軍家:軍將。
平人:平民,百姓。
甃(zhòu):修筑。
郡侯:郡守,州郡長官。
渾閑事:簡直是一件平常的事。
政是:正是。
鑾(luán)輿:皇帝的車駕。
幸蜀:廣明元年,黃巢軍攻占長安,僖宗倉皇出逃,前往四川。
參考資料:
1、陳增杰編著.唐人律詩箋注集評: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4:第1143-1144頁
2、朱宏輝,徐榮街.唐詩賞析:連云港市教師進修學院,1979.12:第204-206頁
這首詩作于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當時,黃巢起義軍占領長安,唐政府西遷。各地的地主武裝在混亂狀態中乘機搶掠財貨,殘害人民,到處造成流血恐怖的事件。詩人在旅途中親眼看到這種情況,于是寫下這首詩。
參考資料:
1、馬茂元選注.唐詩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0:第827頁
“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就是草頭王”,正是中國封建社會動亂年代的生動寫照。公元881年(唐僖宗中和元年),黃巢起義軍占領長安,鑾輿西遷。各地地方軍閥、地主武裝擁兵自重并趁亂搶奪財物,迫害人民,到處發生著流血恐怖事件。在這些“亂世英雄”心中,天理,王法,朝廷命官等,全都不算回事。韋莊《秦婦吟》就寫過官軍的縱暴:“自從洛下屯師旅,日夜巡兵入村塢。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風吹白虎。入門下馬若旋風,罄室傾囊如卷土。”而當年杜荀鶴旅途停舟于池州(今安徽貴池。唐時一稱秋浦郡),遇郡中發生兵變,郡守被亂軍逐出,恐怖覆蓋秋浦。詩人目睹這一切,憂心如焚。“詩可以怨”,或者說“憤怒出詩人”。他寫了這篇《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見證。
詩人落筆就描繪了郡中叛亂后的恐怖世相。人們握手相看,道路以目,敢怒而不敢言,這是一種極不正常、極為壓抑的情況。對于它的原因,只輕輕一點:“軍家刀劍在腰邊”,“在腰邊”三字極妙,暴力鎮壓的威懾,不待刀劍出鞘,已足以使人側目。亂軍的跋扈,百姓的恐慌,詩人的不安,盡在不言之中。這種開門見山的作法,使人感到這詩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按捺不住的激發。
“徧(遍)搜寶貨無藏處,亂殺平人不怕天。”二句承上“軍家刀劍”,直書亂兵暴行。他們殺人越貨,全是強盜的行為。其實強盜還害懼王法,還不敢如此明火執杖,肆無忌憚。“平人”即平民(避太宗名諱改“民”為“人”),良民,豈能殺?更豈能亂殺?“殺”字前著一“亂”字,則突出行兇者面目的猙獰,罪行的令人發指。“不怕天”三字亦妙,它深刻地寫出隨著封建秩序的破壞,人的思想、倫常觀念也混亂了。正常時期不怕王法的人,也應怕天誅。但天子威風掃地的末世,天的權威也動搖了,惡人更成“和尚打傘”,為所欲為。
更有甚者:“古寺拆為修寨木,荒墳開作甃城磚”(甃音zhòu,用磚砌造),拆寺敞墳,在平時會被視為極大的罪孽,惡在不赦,此時卻發生在青天白日下。戰爭造成大破壞,于此也可見一斑,參閱以《秦婦吟》“采樵斫盡杏園花,修寨誅殘御溝柳”,尤覺真切。詩人通過搜寶貨、殺平人、拆古寺、開荒墳等時事,生動地表現了滿目瘡痍的社會情況,同時也表現了對亂軍暴行的咬牙切齒。
現實很殘酷,問題很多,然而詩人不知道應該怎么辦。他也老老實實承認了這一點:“郡侯逐出渾閑事,正值鑾輿幸蜀年。”這像是無可奈何的嘆息,帶著九分傷心和一分幽默:這種局面,連一方“諸侯”的刺史都毫無辦法。不但無法,他還自身難保,讓“刀劍在腰邊”的亂軍輕易地攆了,全不當回事兒。不但郡守如此,皇帝老官也自身難保,被黃巢、尚讓們趕出長安,也全不算回事了。“鑾輿幸蜀”,不過是好聽一點的說就而已。詩末的潛臺詞是:如今皇帝蒙塵,郡守被趕,四海滔滔,國無寧日。你我同仁空懷憂國憂民之誠,奈何無力可去補蒼天。只好寫下這一頁痛史,留與后人評說吧。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于宮詞。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為《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事跡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 ...
杜荀鶴。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于宮詞。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為《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事跡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
八聲甘州 寫紅梅寄錢默存教授。近現代。龍榆生。 看一枝、春色逐人來,雙臉暈潮妝。對遙山斜睇,修篁倦倚,照影寒塘。曾是霜侵雪壓,歲月去堂堂。留得芳心在,省識東皇。撩撥何郎詩興,便胡沙掃盡,難近昭陽。甚才通一顧,贏得幾回腸。是冰肌、何曾點污,記那回、憔悴損容光。橫斜影,映簪花格,淡月昏黃。
送汪僉事之湖南三首 其一。明代。陸粲。 分司冠動神羊影,江渚舟沖白鷺群。見說武昌風日好,楚王宮殿藹晴云。
水調歌頭 姑蘇臺。宋代。張镃。 孤棹溯霜月,還過闔廬城。系船楊柳,橋畔吹袖晚寒輕。百尺層臺重上,萬事紅塵一夢,回首幾周星。風調信衰減,親舊總凋零。認群峰,尋四塔,半煙橫。平生感慨,況逢佳處輒銷凝。休說當時雕輦,不見后來游鹿,斜照水空明。猛把畫欄拍,飛燕兩三聲。
從狩武岡和胡學士韻二首。明代。楊士奇。 丹崖翠嶺接岧峣,萬騎交馳不憚遙。前隊綵旄穿碧樹,中軍黃幄麗晴霄。云藏網罟參差出,草合岡原邐迤燒。農事已閒脩武事,共懷詞賦從鑾鑣。
過洛社望南湖暮景三首。宋代。楊萬里。 暮煙如雨雨如煙,一把珠簾隔遠山。簾影漸濃山漸淡,恍然移入畫屏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