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知清凈理,日與人群疏。
將候遠山僧,先期掃弊廬。
果從云峰里,顧我蓬蒿居。
藉草飯松屑,焚香看道書。
燃燈晝欲盡,鳴磬夜方初。
一悟寂為樂,此生閑有余。
思歸何必深,身世猶空虛。
飯覆釜山僧。唐代。王維。 晚知清凈理,日與人群疏。將候遠山僧,先期掃弊廬。果從云峰里,顧我蓬蒿居。藉草飯松屑,焚香看道書。燃燈晝欲盡,鳴磬夜方初。一悟寂為樂,此生閑有余。思歸何必深,身世猶空虛。
晚上知道了清凈的佛理,白天便遠離人群。
等著遠方覆釜山的僧人,預先打掃自己的房子。
僧人們從云峰中降臨,來到我的雜亂的居所。
我們坐在鋪草上吃松果,點燃香爐觀看佛經。
燃著燈白天將要結束,敲起磬夜晚剛剛開始。
一旦悟到了寂滅的快樂,這一生都覺閑余安寧。
也不必再想歸隱了,人生和世間都是空虛的。
飯:施飯食給人。覆釜山:山的名字,有此名的山不止一處,一說是荊山,在今河南靈寶,一說在長安。
清凈:佛家用語,指遠離惡性和煩惱。
弊廬:謙稱自己的居室。
蓬蒿居:長滿了蓬蒿的居所,或言居所在蓬蒿中,自謙。
藉草:以草為鋪墊物。這里指坐在鋪草上進食。松屑:松子,松樹的果實。一說為松花。此句意謂:高僧們不需要什么美食招待。
磬(qìng):僧人所用的一種法器,做法事或誦經時,擊而鳴之。
寂:寂滅,佛教用語,意為度脫生死,入寂靜無為、涅檠再生之境地。此句意謂一旦覺悟了“寂滅”之佛理,此生就閑余安寧了。
歸:指棄官歸田。
身世:指人生和世間。
參考資料:
1、王志清撰;袁行霈主編;劉躍進副主編.王維詩選:商務印書館,2015.04:218-219
2、傅東華選注;馬卉彥校訂.王維詩:崇文書局,2014.09:19
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已不可考,大約是作者晚年在京師所作。《舊唐書·王維傳》載:“維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在京師日飯十數名僧,以玄淡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此詩就是描寫了“飯僧”一事。
參考資料:
1、王志清撰;袁行霈主編;劉躍進副主編.王維詩選:商務印書館,2015.04:218-219
全詩共十四句。開頭的四句,是自寫,寫自己飯僧前的忙碌。飯僧成為王維晚年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今日,他所迎的是遠道而來的高僧,故而特別地殷勤而隆重。“先期掃弊廬”,詩人提前打掃房屋,就為了等候這些遠行而來的僧人。
中間六句,寫“云峰里”來的高僧。覆釜山的高僧們終于被盼來了。這些僧人們果然不同凡俗,他們的物質需求極低,卻異常地虔誠,也異常地專注,除了看道書、誦佛經外,連自己的存在也忘記了。
最后四句是寫禪悟。“一悟寂為樂,此生閑有余”二句,寫其徹悟。詩人在與高僧們的交流中,享受空門、山林的幽寂之樂。參證了“凡所有相。皆是虛空”(《金剛般若經》)的禪宗要義,徹悟到真正的樂事乃寂滅與涅檗,明心見性,即事而真,達到了一種超現實的“湛然常寂”的境界禪宗圓通靜達的啟悟。這也使其除去了一切世俗妄念的執,因此,現實中的生命與物質便空幻虛無而顯得不重要了,生成了“思歸何必深”的處世遇物的生存智慧。這樣的收束,類似謝靈運詩的玄言尾巴。其實,王維詩中也有些這樣的“尾巴”,因為他也太想將自己的禪悟禪悅直白地表達出來,并傳達給世人。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擬古 其十二。明代。鄺露。 長城萬馀里,宮闕入浮云。飂風驅秋雁,榆黃華葉隕。羲和無停軌,頹光慘蕭辰。斷尾掉泥涂,無為豢犧牲。
寄詩(一作絕微之)。唐代。崔鶯鶯。 自從銷瘦減容光,萬轉千回懶下床。不為傍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
鯸魚。。弘歷。 湖中藻荇蕃,蔓延叢累積。搴芼與铚艾,萌芽旋充斥。舟楫礙泛流,波瀾溷澄碧。是應例除莠,詢得一良策。鯸魚此為糧,育湖俾搜索。藻荇則已盡,荷芰乃并食。魚所能者啖,不能者揀擇。溲矢更遺污,綠水成黃色。藻荇穢復里,鯸魚穢面額。不什不變法,欲速疏籌畫。一利一弊滋,覽物理可格。
錢申仲大夫索四亭詩各賦一首 白云亭。宋代。周紫芝。 登臨思昔人,有意在山麓。舉首瞻孤云,悵懷思宰木。云亦初何心,意乃自感觸。人生風木念,此念何由足。忽忽不可留,悠悠空滿目。愿言結斯廬,聊用慰幽獨。
送張仲實之宜興。元代。楊載。 南渡邦初造,西山將獨賢。立功何赫赫,流慶尚綿綿。報國橫戈數,登壇授鉞專。風云方際會,江海固周旋。控險千鈞弩,臨危七寶鞭。忠誠深足仗,智勇實兼全。自返高橋役,端持宥府權。兵威終抗敵,人力可回天。甲第無踰者,諸孫固穎然。初生同燕頷,有美自蟬娟。善學聞當代,能詩起妙年。衛公猶故物,鄭老竟寒氈。矯矯青云器,泠泠白雪弦。同游雖未達,自視已無前。政事兼留意,時髦孰比肩。知機無轉石,縱辨若奔川。特達群公薦,酸寒眾目憐。姑為文學掾,會覓孝廉船。必見公侯復,無論雨露偏。秋風鵬鶚健,萬里正翩翩。
江上四哀詩 其四 葉山人元階。清代。姚燮。 葉君乎仲蘭,果以憂郁死。平生千載期,一朝成逝水。自與弱冠交,百間不踰始。直恐寢食離,若將性命委。每約潛深山,十年讀經史。動因多事故,飄泊異行軌。邇聞君病劇,吾已客千里。誰知慰問書,竟作墓前誄。意外得兇訃,有淚不能弭。黯絕一寸心,若墮九淵底。慘爾兄弟殂,煢煢各無子。大祧懸千鈞,危哉一發恃。可憐伯道賢,遽等若敖鬼。身后馀遺文,茫茫付誰氏?遙知湖上樓,敗葉飄故紙。咄嗟眼中人,存者尚有幾。降殃必及善,天道或未爾。豈我葉仲蘭,竟以憂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