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云如獸出山前,細雨和風滿渭川。
登咸陽縣樓望雨。唐代。韋莊。 亂云如獸出山前,細雨和風滿渭川。盡日空濛無所見,雁行斜去字聯聯。
亂云就像猛獸奔涌出山前,
細雨和風灑遍了渭河河川。
終日陰雨濛濛什么也不見,
幾行歸去的雁就好像字聯。
⑴亂云如獸:空中的積云,下雨前變幻無窮,有的像奇異的怪獸。
⑵渭川:渭河,是黃河的支流,它發源于甘肅省,流入陜西省,經過咸陽城外后會徑水,在陜西、河南交界處入黃河。
⑶盡日:整日,整天。空濛:迷檬,迷茫,這里指雨絲不斷,遠眺景物迷茫。
⑷雁行:指雁群。行,列,排。字聯聯:指雁群一會變“人”字形飛行,一會變“一”字飛行。
參考資料:
1、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鑒賞大典(十二):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182-184
2、尚作恩 等.晚唐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274-276
這是一首描寫雨天景象的小詩。這首詩詩設喻新巧、描寫別致,一聯想豐富。全詩四句,全是眼望所見的景物,因此,“眼望”便是全詩的線索。空前的云涌是指眼望見,雨灑渭川是遠望所見;天邊歸雁是極目遠眺所見。這些使詩人有所思,有所感,詩人觸景生情,借周圍的景物扦發自己久居他鄉的愁苦,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對現實衰微的慨嘆。
晚唐社會,由于統治階級的腐朽,軍閥的連年混戰,國勢衰微,日趨末落,經濟崩潰,民生涂炭。籠革朝野上下的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氣氛。再加上詩人一生頗不得志,為了求官,輾轉他鄉,一直到六十歲才中進士。他在流離奔走中,親眼看到社會的凋弊,了解了人民的苦難。這些自然在他的心目中留下無限的悲楚的記憶,思緒中凝聚著不可排遣的憂慮。這悲楚,這憂慮自然會遣于筆端,寫進詩中。這首詩,雖句句寫詩,然而從詩人對景象的描寫中處處能見到詩人所思,詩人所慮。
詩的第一句“亂云如獸出山前”,寫的是雨前。詩人用一“亂”字,用“如獸”的比喻來描繪烏云的變化和狂奔的速度,形象而通真。第二句是寫雨。雨雖不大,是“細雨”,然而是“和風”而來,因此彌漫了整個渭水兩岸。詩人用一個“滿”字具體寫出了渭水兩岸細雨迷蒙的景象。緊接著,第三句用了“盡日”二字寫下雨時問之長,用“空漂無所見”寫雨景迷茫,寫詩人內心的空蕩。這個“無所見”,是指沒有一樣具有生氣的景物,沒有一樣令人歡心的事。一切全是灰濛濛的,灰濛濛的天,灰濛濛的地。此時此景,詩人自己的心境便可想而知了。而最后“雁行斜去字聯聯”一句則更能反襯出詩人感情的凄苦,烘托出周圍氣氛的凄涼。在單調的灰濛濛的天空,來了一行歸雁,又傳來聲聲的雁鳴,這是一幅凄涼的景象。這樣,這首小詩就不只是一首寫景詩了,詩中蘊藏著豐富的情感。由此可見,詩人借景抒情,設喻描繪的技巧是高明的。
韋莊。 韋莊(約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國陜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唐朝花間派詞人,詞風清麗,有《浣花詞》流傳。曾任前蜀宰相,謚文靖。
釣臺。宋代。李處權。 先生志丘壑,溪山助幽興。持竿聊爾爾,至樂在游泳。故人已龍飛,旌車遠來聘。掉頭藐不顧,長揖辭萬乘。人生各有愿,可不安吾分。是在易之乾,曰遁世無悶。至今堂前竹,蒼翠有余潤。我行出祠下,敬謁仰勝韻。愧負營口腹,馳驅違本性。言歸不敢遲,賣劍買魚艇。
集義齋。魏晉。張載。 小齋新創得新名,大筆標題字勢輕。養勇所期戾孟子,動心那肯詫齊卿。川流有本源源聽,月入容光處處明。此道幾人能仿佛,浪言徒遣俗儒驚。
集古八絕 其四 晚步云溪上。明代。程敏政。 山屐經過滿徑蹤,閒來無事不從容。白沙翠竹江村路,云碓無人水自舂。
淮安忠武王箭歌題垂虹橋亭。元代。王逢。 淮王昔下江南城,萬灶兵擁雙霓旌。錦裘繡帽白玉帶,金戈鐵馬紅鞶纓。皂雕羽箭三十六,一一插向鯊魚箙。鹿麛晝號猿抱木,王師所過全生育。彤弓親授圣天子,弓影射入東吳水。水波恍浸銅柱標,仰見浮屠半霄起。王當是時戢武功,指顧草樹生春風。宋家降璽朝暮得,思罷貫革垂無窮。浮屠上層龍所宮,寶盤細碧蓮花同。弦張滿月報騶發,忽露半笴薌云中。鐃歌啁轟鼓笳競,父老頓足歡聲應。泗州使返睢陽亡,漢關將入天山定。兩賢成敗關衰盛,雄材逸氣王誰并。我浮扁舟五湖興,載拜何由重安靖,猛士經過合深省。
思開平下毗陵。明代。朱元璋。 憶昔雄師罷戰灰,開平猶有教軍臺。自從南向北征去,直到如今永不來。思起相從不憚役,想來奮戰愈增哀。有時夢里還相見,抱鼓聲中旗甲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