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光明媚,柳花飄飄揚揚墜在行舟之中。舟中人隨手采起菱花,任憑小舟順碧流飄轉。
望鄉樓上憑欄遠望,這滿眼風光,我卻無心賞景,只思念塞北故鄉。
注釋
引:采摘。
信:任憑。
信碧流:聽任船只在江流中行駛。
揚子:揚子江,即今揚州至鎮江間之江流,古稱揚子江。
望鄉樓:泛指可以望遠的高樓。
此詩特點在于給讀者以想象的余地,讀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調。
前兩句寫景。舟行揚子江中,岸上柳絮飄來,沾襟惹鬢;詩人斜臥舟中,一任菱花輕舟隨著碧綠的江流蕩漾東去。粗粗看來,儼然一幅閑情逸致的畫面,仔細品味,方使人覺出其中自有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在。春回大地,綠柳飄絮,按說應使人心神怡悅,但對于客居異地的游人來說,卻常常因為“又是一年春好處”而觸發久縈心懷的思鄉之念。何況,柳枝還是古人贈別的信物,柳花入懷,自然會撩惹游子鄉思的愁緒。
如果說,詩人這種思鄉的愁緒在前兩句里表達得尚屬含蓄,不易使人體察,那么,后兩句就表露得比較明顯了。“聞道風光滿揚子”這一句是說,詩人自己思鄉心切,愁緒縈懷,沒有觀賞風景的興致,“風光滿揚子”只是聽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為他身處江南,神馳塞北(詩人故鄉在隴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賞心悅目,反倒只能增其鄉思愁緒。類似這樣的情狀,我們在古代的優秀詩詞當中是常常可以見到的。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詞中寫到:“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同樣是聞道春光好,同樣是自身愁緒多,一個終于沒有去,一個盡管去了,但根本無心賞景。所取態度雖殊,感情表達的效果卻是同樣深切的。
既然舟行揚子江,不是為了賞景,那又為何而來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鄉樓”。原來詩人是為登樓望鄉而來。但讀詩至此,讀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許多新的疑問:為什么要在“風光滿揚子”的“晴天”才登樓望鄉呢?詩中沒有明說,留給讀者去想象、體會、玩味。或許是,古時別家出走多在歲寒過后,當物華又換,春光再滿時,游子的鄉思倍切吧?或許是,風光明媚的晴天麗日,空氣清朗,登樓望鄉,可極目千里吧?所有這些,盡管沒有寫出,卻比明白形諸文字更豐富,更耐人尋味。這正是這首絕句的神到之處。
李益(約750—約830), 唐代詩人,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后遷河南鄭州。大歷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棄官在燕趙一帶漫游。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于七絕。 ...
李益。 李益(約750—約830), 唐代詩人,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后遷河南鄭州。大歷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棄官在燕趙一帶漫游。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于七絕。
莪默絕句集譯箋乙集 其四十二。近現代。伯昏子。 太上屈尊摶眾杯,豈能盡破恣狂詭。蕓蕓手足美頭顱,何愛造之何怒毀。
送帥從龍之睢州判官 其二。明代。區懷瑞。 君本淡宕人,儒術世光大。著書亙六合,不足當函蓋。劍霓拂斗墟,蘋日浮江介。誤膺州里選,乃課封疆最。山水傲雙騶,蹤跡同方外。簪紱過蚊虻,所性輕塵壒。虛將腐鼠嚇,對此鹓雛噦。去擁百城資,弩力千秋會。
牡丹百詠 其十。明代。張淮。 紅玉肌容艷有神,九天飛下一仙真。垂頭雨后猶傾國,點額風前欲喚人。龍腦薰成香世界,蝶翎逗落錦埃塵。春光得我方能麗,笑殺凡花號麗春。
云山圖二首 其二。明代。王鏊。 天將雨,山出云,平原草樹杳莫分。須臾云吐近山出,遠岫婪酣吞欲入。映空明滅疑有無,先后高低殊戢戢。想當畫史欲畫時,磅礴含章幾回立。忽然紙上玄云翻,雨腳旋來風勢急。至今蔚薈吹不散,白晝高堂空翠濕。雷聲虺虺天冥冥,山前不見行人行。鷓鴣啼斷山雨歇,石橋小瀨湔湔鳴。叢林屋角參差倚,落紅滿庭人未起。憑誰說與顧虎頭,寫置幼輿巖石里。
謁張曲江祠。清代。朱彝尊。 峻坂盤神樹,陰崖鑿鬼工。芳塵羽扇冷,春燕玉堂空。不睹關門險,誰開造化功。經過遺像肅,千載嶺云東。
和田龍圖升之登秋宴口號 其一。宋代。程俱。 赭黃高拱玉霄間,金殿祥驎九色斑。湛露恩濃開鎬宴,大風歌奏仰龍顏。自驚垂老拋農畝,浪逐群仙款帝關。銀甕白環方紀瑞,汗青修竹盡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