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船行駛在萬里的清江之上,天空遼闊。清江兩岸的村落一個接著一個,炊煙裊裊升起。
漁翁喝醉了酒睡著,也沒有人喚醒他,直至寒氣逼得凍醒了,看見了滿船積雪。
桑柘:指桑木與柘木。
韓偓常常有意識地以畫景入詩。他曾說,“景狀入詩兼入畫”(《冬日》)、“入意云山輸畫匠”(《格卑》)。詩人善于讓手中的詩筆變為畫筆,在詩中展現畫意,讓生動的形象打動讀者的心靈。
前兩句為一幅畫,著意表現平遠的畫面,詩人連用了兩個“萬里”,來描寫清江的開闊綿長和天空的廣闊無邊,又連用了兩個“一村”,來表現平野的廣闊和村落的連續不斷。詩中點到的景物不多,只有“江”、“天”、“村”、“桑柘”和“煙”,但它們卻恰到好處地交織在一起,互相映帶,構成一幅清新明朗的畫面。又猶如一幅長卷,把萬里清江及其兩岸的景色都一一再現在讀者面前。這當中,也巧妙地嵌入一葉漁舟在江中移動的情景,顯得輕松自然,悠然神遠。還有“萬里”、“一村”的有意重復出現,不僅使詩句讀起來流利暢達,在聲情上也造成輕輕的跳躍感,宛如小舟在水中輕輕飄揚,順流而下,與詩情畫意十分合拍。
至于后兩句中的另一幅畫,作者則重點在描寫山川寂寥,點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漁翁、小舟和大雪,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作者用最精煉的語言,用最節省的筆墨,把詩情畫意準確而生動地表現出來,可謂為山水傳神寫照。
更加耐人玩味的是,作者也在為自己的心情寫照。這兩幅畫的前后組合,在短暫的時間聯系和強烈的對比中,流露出了詩人的內在情緒。從最末一句“過午”二字看來,這首詩在時間上只寫了半天,上午還是清江萬里,風光明麗,而中午卻降下一天紛紛揚揚的大雪來,風云變幻如此之快,真有些出人意外。這不單單是指自然風云。聯系作者生活的晚唐和五代初期的情況看,那正是滄海桑田,朝野混亂之際,形勢瞬息萬變,這當中包含著作者對政治風云變幻莫測的深沉感嘆。關于對這劇烈變化的政治風云作者的態度,作者又巧妙地從漁翁形象中作了暗示。漁翁是曠達的,他喝醉了酒睡著,也沒有人喚醒他,安閑自在,無憂無慮。直至寒氣逼得凍醒了,他看著滿船積雪,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詩中流露的情緒雖然令人驚訝,但主要仍是平靜、安詳,處之泰然,這是十分超脫的態度。
作者寫此詩而以《醉著》為題,也暗中透露了這個消息。當然,其中也多少流露出一些迷惘和孤獨感,甚至有“一切皆空”的意味,似乎暗示著作者處境的艱難和心情的悲涼,這在當時復雜的歷史條件下,也是自然之理。從兩幅畫的聯系和對比中,可以啟人遐思,發人深省。
這首詩純用白描,語言平易,但卻景物鮮明,畫意很濃。文字雖然很短,卻高度凝煉,寓意深長,真叫人含咀不盡。
韓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國唐代詩人。乳名冬郎,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陜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贊其詩是“雛鳳清于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后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 ...
韓偓。 韓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國唐代詩人。乳名冬郎,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陜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贊其詩是“雛鳳清于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后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
從軍行。唐代。駱賓王。 平生一顧重,意氣溢三軍。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劍文。弓弦抱漢月,馬足踐胡塵。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
除夕。明代。邱云霄。 浮生荏苒年光盡,舊業凄涼壯志違。醉里自憐傷古調,燈前兒舞試新衣。千家爆竹城闉莫,一箸柔蔬酒力微。白發總能知歲改,青山依舊對柴扉。
和亶甫夜字。宋代。彭汝礪。 雪輕不自持,風急更相借。仙人集蓬島,鴻鵠云中下。飛騰障空虛,細碎穿隙罅。光明入幽室,晃耀不知夜。苦寒為公飲,酒盡解貂貰。盤蔬起鄉思,披綿問鵝鲊。浮生夙何緣,今昔同官舍。才調稍迫促,每羨公優暇。草玄入幽微,曾不解嘲罵。文衡委輕重,事亦宗伯亞。我愚實未稱,得友還自詫。兩驂萬里心,雙璧連城價。塵土難淹留,云霄看高跨。
玉樓春。。汪東。 南畦北壟青無際。社社忙供蔬果市。芥姜接葉長兒孫,瓜豆纏藤成姊妹。不教寸土輕拋棄。人力偏能窮地利。農家一語味深長,只有懶人無懶地。
聚景園。宋代。高似孫。 翠華不向苑中來,可是年年惜露臺。水際春風寒漠漠,宮梅卻作野梅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