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向石欄立,清寒不可云。
流來橋下水,半是洞中云。
欲住逢年盡,因吟過夜分。
蕩陰當絕頂,一雁未曾聞。
雁蕩寶冠寺。宋代。趙師秀。 行向石欄立,清寒不可云。流來橋下水,半是洞中云。欲住逢年盡,因吟過夜分。蕩陰當絕頂,一雁未曾聞。
我走到了溪水邊,憑倚著石欄;心中的思潮難以表達,只覺得四周陣陣清寒襲人。
那橋下嘩嘩流淌的泉水,多半是山洞里的白云化成。
我多想在這里住上一陣子,可又正逢一年將盡,對著這美景留戀忘返,再三吟詠,不知不覺已過了夜半時分。
山頂的小湖是如此地寂靜,連棲息的大雁,也一聲不吭。
雁蕩:山名,雁蕩山主體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東北部海濱,小部在臺州市溫嶺南境。素以獨特的奇峰怪石、飛瀑流泉、古洞畸穴、雄嶂勝門和凝翠碧潭揚名海內外,被譽為“海上名山,寰中絕勝”,史稱“東南第一山”。寶冠寺:雁蕩山十八古剎之一。
云:說。
夜分:夜半。
蕩陰:陰寒之氣回蕩彌漫。絕頂:最高的山頂。
一雁未曾聞:雁蕩山上有雁湖崗,崗頂有湖,蘆葦叢生,秋天時鴻雁常來棲宿。這句意謂天寒,雁已離去。
參考資料:
1、王永照 朱剛注.宋詩一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36
寶冠寺是雁蕩山四大名剎之一。雁蕩山以瀑布奇峰著名,這首詩打破常規,題目是題寶冠寺,重點不寫雁蕩的峰巖瀑布,甚至無一字寫到寺廟,只是描繪環境的幽靜,突出自己的心靈感受。
詩開門見山,首聯就把自己置身在山寺中,寫環境,抒感受。詩說自己漫步在寺內,在流水邊駐足,憑倚著石欄桿,只覺得有一股說不出的清寒。清寒是人對外部氣候的感受,沒有什么難以表達之處,詩人說“不可云”,是因為山中寒冷,又逢歲暮,自然寒氣逼人,這不是詩人唯一的感覺;更重要的是如此幽寂的環境,使詩人心中產生了另一種清寒的感受,這感受很復雜,是淡泊名利、陶洗心境、出世達觀等種種感受的總和,因此不可名狀,難以敘述概括,只能用“不可云”三字來代表。雖然“不可云”,但必要抒發,詩接著便巧妙地借景達意,說眼見橋下流來清寒的泉水,想到其源頭,抬頭觀望,巖洞谽然,由此便推測流水的清寒,是因為它是石洞中的云朵所化。這樣寫,境的清寒與人的高潔全都予以表露了。這種表現方法,就是歷來詩家所說的“不寫之寫”,“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元好問《論詩》),不明白說,讓讀者自己品味。也達到了司空圖《詩品》含蓄的標準:“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己,若不堪憂。是有真宰,與之沉浮……淺深聚散,萬取一收。”
三、四聯仍然用前兩聯手法,一聯抒情,一聯以景蘊情。環境如此岑寂,詩人的情懷如此淡泊,境與情吻合無間,詩人就不由自主地產生了留戀忘返的心情。第三聯明白說出自己的情感,在表現時先抑后揚,出句說自己想在這里住段時間,可是正逢年末,非得回家去;因為不能住下的遺憾,對句便寫自己在幽闃的環境中反復吟詠,不知不覺到了半夜。這樣寫,又回照了上文。尾聯以景色來反襯心情的淡泊。雁蕩山頂有湖,四季不干,是越冬大雁棲息的所在,雁蕩山即以此得名。詩寫聽不見一聲雁鳴,是實事,同時用以突出夜深時萬籟俱靜的場面。詩人在這樣的深夜尚不回去,他的胸懷就自然可知了。
詩的第二聯“流來橋下水,半是洞中云”是眾口傳頌的名聯。詩人通過自己的感受,由水的寒想到高處的寒,由高處又想到云與水的關系,從而把兩者相聯系,表現那一特定環境與特定心情,趙師秀對云水之間常常產生通感,喜歡把它們組合成一個場景,或硬把它們相互聯系,如他在另一首名作《薛氏瓜廬》中寫道:“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痹娺@聯,元方回《瀛奎律髓》曾指出是參考了唐杜荀鶴的“只應松上鶴,便是洞中人”句,這是從構思的角度上來說。如果從趙師秀喜在云與水上做文章的角度上看,詩更接近于武陵《贈王隱人》“飛來南浦水,半是華山云”句。趙師秀以苦吟出名,他曾經對人說:“一篇幸止有四十字,更增一字,吾未如之何矣?!保ㄋ蝿⒖饲f《野谷集序》)他在寫這聯詩時,極有可能受到杜荀鶴、于武陵詩的啟發。
趙師秀曾經選賈島、姚合詩為《二妙集》,他的這首詩的風格即近似賈島、姚合,詩面不用典故,寫景造境簡易平淡,結構嚴謹,意境清瘦,琢磨鍛煉得不露痕跡?!坝兰嗡撵`”的詩講究雕鐫后的歸真,即純用白描手法,繪景寫情,雖然氣格有些局促,但在當時江西詩派踔厲詩壇的情況下,無疑是給沉悶中注入了新鮮空氣。趙師秀在“四靈”中成就最高,這首詩又是他的代表作,從此可以窺見“四靈”詩風的特點。
趙師秀(1170~1219年)字紫芝,號靈秀,亦稱靈芝,又號天樂。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南宋詩人。 ...
趙師秀。 趙師秀(1170~1219年)字紫芝,號靈秀,亦稱靈芝,又號天樂。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南宋詩人。
送王正仲長。宋代。梅堯臣。 汴渠溯復沿,自可見遲速。來時遲有糧,去恨速無谷。有糧安計程,無谷不遑宿。霜高萬物枯,源水縮溪谷。黃流半泥沙,勢淺見蹙澳。千里東歸船,何日下清瀆。澹澹風雨寒,長汀嚎雁鶩。將投孤戍遠,四顧危檣獨。強語慰妻孥,多虞賴僮仆。到家秫已收,綴樹橘始熟。折腰無慚陶,懷遺焉愧陸。我方羨子行,送望不移目。
游定水寺寄杜堯臣。元代。吉雅謨丁。 水紋藤簟竹方床,山閣重陰雨后涼。新月梧桐秋已老,碧梧機杼夜初長。白魚入饌松醪熟,紅稻供炊筍脯香。云樹芝泉隨處好,一時清賞肯相忘。
昆巖。宋代。林景熙。 神斧何年鑿,南山片石盤。玉藏仙笥古,翠落縣門寒。老木天邊瘦,歸云雨外殘。市塵吹不到,朝夕靜相看。
奉酬勉純 其四。明代?;襞c瑕。 游子陟皇路,幽人嘯碧林。南北既異天,情意復鉛金。愿言奏雅歌,既翕和且耽。巍巍山自高,洋洋水自深。徽音發陽春,嘉宴重相尋。丈夫有遠志,宇宙一謳吟。造物以為侶,悲歡寧關心。
應飛熊佳兆,年共德,兩俱高。論少日才名,遐齡勁節,合擅中朝。文章在公余事,快筆端、云?!躏L濤。四海名卿奇士,百年齊入鈞陶。笑將經濟讓兒曹。萬事一秋毫。享內相尊榮,金蓮畫燭,宮錦朝袍。投壺雅歌文會,盡百杯、春色醉仙桃。好為升平強健,賓從東岱南郊。
木蘭花慢 慶翰長八十。。胡祗*。 應飛熊佳兆,年共德,兩俱高。論少日才名,遐齡勁節,合擅中朝。文章在公余事,快筆端、云海□風濤。四海名卿奇士,百年齊入鈞陶。笑將經濟讓兒曹。萬事一秋毫。享內相尊榮,金蓮畫燭,宮錦朝袍。投壺雅歌文會,盡百杯、春色醉仙桃。好為升平強健,賓從東岱南郊。
臨江仙 甡翁歸自邢臺,偕曉川兄過訪。近現代。夏承燾。 拋卻長筇登疊閣,共驚腳力如仙。暫同杯茗亦前緣。迎風為禹步,踏雪過堯年。他日京華耆舊傳,幾人名氏相聯。夢中卵色五湖天。煩君橫帚筆,畫我峭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