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巖有石,狀怪甚,取《離騷》《九歌》,名曰“山鬼”,因賦《摸魚兒》,改今名。
問何年、此山來此?西風(fēng)落日無語。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溪上路,算只有、紅塵不到今猶古。一杯誰舉?舉我醉呼君,崔嵬未起,山鳥覆杯去。
須記取:昨夜龍湫風(fēng)雨,門前石浪掀舞。四更山鬼吹燈嘯,驚倒世間兒女。依約處,還問我:清游杖履公良苦。神交心許。待萬里攜君,鞭笞鸞鳳,誦我《遠(yuǎn)游》賦。
山鬼謠·問何年。宋代。辛棄疾。 雨巖有石,狀怪甚,取《離騷》《九歌》,名曰“山鬼”,因賦《摸魚兒》,改今名。問何年、此山來此?西風(fēng)落日無語。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溪上路,算只有、紅塵不到今猶古。一杯誰舉?舉我醉呼君,崔嵬未起,山鳥覆杯去。須記取:昨夜龍湫風(fēng)雨,門前石浪掀舞。四更山鬼吹燈嘯,驚倒世間兒女。依約處,還問我:清游杖履公良苦。神交心許。待萬里攜君,鞭笞鸞鳳,誦我《遠(yuǎn)游》賦。
雨巖有一巨大的石頭,形狀非常怪異,我借用楚辭中《離騷》《九歌》的意思,為它取名“山鬼”,并創(chuàng)作《摸魚兒》詞,調(diào)名改為現(xiàn)名《山鬼謠》。
問哪一年這個怪石飛來?西風(fēng)落日中的怪石默然不答。巨石可能是羲皇以前形成的,就以“太初”稱呼你罷。巨石環(huán)境偏僻,人跡罕至,今日還像古時一樣。醉中舉杯呼叫雨巖,雨巖未動,山鳥卻把酒杯踩倒飛去了。
昨夜風(fēng)雨之中,巨石忽然起舞,在四更天的時候吹滅燈光大聲呼嘯,把人們都嚇壞了。在巨石起舞呼嘯的場景里,隱隱約約聽到巨石山鬼對我說:您整天拄杖游覽也是夠辛苦了。既然我們成了知己朋友,我們就共同乘上鸞鳥和鳳凰駕的車,吟誦著《遠(yuǎn)游》賦去漫游罷。
山鬼謠:詞牌名,即“摸魚兒”。雙調(diào)一百十六字,上片六仄韻,下片七仄韻。
《離騷》《九歌》:屈原作品。《九歌》凡十一篇,其中第九篇《山鬼》,描寫一位山中女神。
“看君”兩句:謂怪石似羲皇上人,就以“太初”稱之。羲皇上,即羲皇上人,伏羲氏以前的人。陶淵明曾自稱羲皇上人。此言怪石來歷久遠(yuǎn),純樸天然。君,指怪石。名汝:以此稱你。
“溪上”兩句:怪石地處僻遠(yuǎn),紅塵不到,所以拙樸風(fēng)貌,古今不變。
“一杯”四句:舉杯邀石,怪石未動,山鳥卻翻杯而去。誰舉:為(向)誰而舉。崔嵬:高大聳立貌,代指怪石。覆杯:打翻了酒杯。
“須記”三句:人們記得昨晚潭邊風(fēng)雨大作,而怪石卻乘翻飛起舞。龍湫(qiū),龍?zhí)丁W髡摺端堃鳌ゎ}雨巖》詞賦雨巖飛泉說:“又說春雷鼻息,是臥龍彎環(huán)如許。”石浪,指巨大的怪石。詞尾作者自注:“石浪,庵外巨石也,長三十馀丈。”
“四更”兩句:山鬼深夜呼嘯而至,吹燈滅火,使人膽顫心驚。山鬼吹燈,化用杜甫《山館》詩意:“山鬼吹燈滅,廚人語夜闌。”
依約處:依稀恍惚間。
杖屨(jù):出游登山所用的手仗和麻鞋。良苦:非常辛苦。
“神交”四句:以怪石為契友,擬攜石乘鸞駕鳳作萬里遠(yuǎn)游。神交心許,精神相交,心意互許。鞭笞(chī)鸞鳳,鞭策鸞鳳,即指乘鸞駕鳳,遨游太空。《遠(yuǎn)游》,《楚辭》中的篇名,或謂屈原所作,這里代指辛棄疾的詞作。
參考資料:
1、謝永芳.辛棄疾詩詞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16:230-231
2、謝俊華.辛棄疾全詞詳注(上冊).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6:264-265
3、劉乃昌 編選.辛棄疾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56-58
此詞作于辛棄疾首次罷官退居帶湖時期,時間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前后。在賦閑時期他經(jīng)常去附近的風(fēng)景勝地博山游覽。博山雨巖有一塊形態(tài)怪異的巨石,長三十馀丈,辛棄疾便借用屈原《九歌》中“山鬼”稱呼它,寫下了這首《摸魚兒》詞,并將詞牌改名為《山鬼謠》。
參考資料:
1、謝永芳.辛棄疾詩詞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16:230-231
2、謝俊華.辛棄疾全詞詳注(上冊).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6:264-265
辛棄疾的山水詞與前代山水詩不同,不僅是單純地摹擬自然,更重要的是富于想象,賦予大自然以人格,同時又兼有磅礴的氣勢。此詞就是這樣。據(jù)詞序,《山鬼謠》之名是取屈原《離騷》《九歌》之意。《山鬼》,一曲人神戀歌,詞人借以詠雨巖怪石。詞寫得詭異奇特,與石之“怪甚”十分相稱。
上片頭二句“問何年,此山來此?”著一“來”字便把偌大一座博山擬人化了。從歷史長河中來看,這座山當(dāng)有形成的日期,但在科學(xué)知識不發(fā)達(dá)的古代,沒有人能解答這個問題。提問的對象,并不確指,又巧妙地以“西風(fēng)落日無語”作答,使渺茫的太古融入了瑟瑟西風(fēng)、奄奄落日之中,竟不可得一究詰之所。既渲染了冷峻陰森的氣氛,又引起日落后神秘可怖的懸想。究詰既無所得,所以緊接著便以猜度之詞說:“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白虎通義》:“三皇者,何謂也?謂伏羲、神農(nóng)、燧人也。”傳說伏羲始畫八卦,造書契,揭開了人類文明史的第一頁。《列子·天瑞》:“太初者,氣之始也”;《周易》“易有太極”疏云:“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說這怪石早于伏羲,實際上便把近在眼前的怪石寫得超越千古,無與倫比。這是從縱的方面來寫的。“溪上路,算只有,紅塵不到今猶古”,則是從眼前的景物照應(yīng)遠(yuǎn)古寫的。空山無人,溪水清澈,緣溪而行,一塵不染。人間雖然經(jīng)歷了滄桑,但這兒依然“紅塵不到”,只此才與太古相似。既突出了雨巖環(huán)境的無比幽靜,又透露了詞人對紛擾、齷齪現(xiàn)實的厭惡。詞人獨游雨巖的詞作,大多抒發(fā)了知音難遇的感慨。空山獨酌,孤寂可知,“一杯誰舉”,與之相對者唯有此一塊巨石。然而“崔嵬未起,山鳥覆杯去”,巨石不能與詞人共飲,酒杯卻又被山鳥打翻了。巨石不起,是無情之物體。而山鳥覆杯,可能是無心,也可能是有意,還或許是精靈所使。或真或幻把“山鬼”之靈從無寫到有。由此可見,山鳥的插曲,正是人、物交感的契機(jī)。妙在寫得空靈,猶如山鳥之去,無跡可尋。與之相對者唯有此一塊巨石。
如果說上片寫極靜的意境,那么下片就寫了極動的景象:龍?zhí)讹L(fēng)雨,足以驚人;長達(dá)三十馀丈的巨石,然被掀而舞,就更加駭人了。繼之“四更山鬼吹燈嘯”,不禁“驚倒世間兒女”。如此層層渲染,步步推進(jìn),直到“山鬼”出場,令人驚心動魄。詞人對于雨巖之夜的描繪如此筆酣墨飽,顯然是快意于這種景象。龍?zhí)兜娘L(fēng)雨,石浪的掀舞,山鬼的呼嘯,其勢足以沖破如磐夜氣,其力足以震撼渾渾噩噩的心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驚倒世間兒女”也沒有什么不好。在這里,詞人長期被壓抑被鉗制的心聲,突然爆發(fā)出最激越的聲響。可知以怪石為知已,不僅在于它遠(yuǎn)古荒忽,閱盡滄桑,而且更在于它驚世絕俗,能使人在精神上受到震動。詞人與之相通者,大概就在這里。他說:我以石為知已,石亦以我為知已。所以接著說“依約處,還問我:清游杖履公良苦。神交心許。”這個“苦”字語意雙關(guān),既是說登山涉水之勞,也是說內(nèi)心之苦,知已難得,人間難求。既“神交心許”,便深合默契,難分難解,所以最后說“待萬里攜君,鞭苔鸞鳳,誦我《遠(yuǎn)游》賦”,從橫的空間展示了廣闊的天地。韓愈《奉酬盧給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見寄并呈上錢七兄閣老張十八助教》詩云:“上界真人足官府,豈如散仙鞭笞鸞鳳終日相追陪。”詞人要攜帶“山鬼”,駕馭鸞鳳,云游萬里了。詞人在這里說“誦我《遠(yuǎn)游》賦”,主要是表明他追求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屈原內(nèi)心的苦悶是與追求理想的渴望交織在一起的,辛詞的用意亦在于此。
這首詞把寫景合詠物揉合在一起來抒情言態(tài)。由于寓意深刻,感情熾熱,形象生動,滲透著對國家興亡和作者本人身世的感慨,所以有一種扣人心弦的藝術(shù)魅力。元人劉敏中曾寫過一首《沁園春·號太初石為蒼然》,顯然摹仿此詞。這說明《山鬼謠》一詞,對后世也是有一定影響的。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jì)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dāng)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zé);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fēng)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xì)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dāng)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jì)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dāng)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zé);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fēng)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xì)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dāng)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一葉落。。汪東。 一葉落。西風(fēng)惡。遠(yuǎn)人似葉更飄泊。露零屐齒寒,徘徊闌干角。闌干角。影動秋千索。
至后送馬西玄侍郎赴京。明代。李舜臣。 一從吹管動,陽氣物應(yīng)知。河柳滋將遍,江梅爛已施。人才南就日,吾道北歸時。制作今皇志,宗儒在禮司。
西樓怨為孔宗魯?shù)客鲎鳌!7贰?鶯啼燕語春漫漫,落花飛絮吹作團(tuán)。雨歇西樓晚晴薄,弦絲調(diào)短催長嘆。玉鏡臺前金剪閑,翠銷帳軟留余寒。半壁銀燈墮煤小,回文錦斷脂香干。魫窗月白光如洗,雙淚如鉛灑髹幾。梧桐音冷么鳳鳴,屏山暗結(jié)愁云紫。湘渚飛霜隕蘭茝,些斷巫陽招不起。瑤池青鳥幾時回,幽怨嗚嗚咽江水。
和竹溪三詩·昌黎與孟簡尚書書。宋代。劉克莊。 紛紛儒墨互攻排,此事吾嘗體認(rèn)來。一向嵩山面空壁,一于驪岫撥殘灰。賢如顏閔今亡矣,古有彭聃安在哉。歲晚雪中逢族子,退之至此未忘骸。
和彥猷在華亭賦十題依韻·吳王獵場。宋代。韓維。 吳王昔用武,所樂惟干戈。安知圣人間,祝網(wǎng)解其羅。朝行數(shù)田護(hù),暮返論戰(zhàn)多。千載亦何有,柔桑陰滿坡。
鹽宗祠石小香巖,迢遞朱闌映碧杉。春去猶開花爛漫,樓深慣聽燕呢喃。
曲池傍榭魚清數(shù),洞石當(dāng)門柳未芟。語罷鐘聲起鄰寺,半林落日已西銜。
海陵四詠 其四 小香巖。清代。許傳霈。 鹽宗祠石小香巖,迢遞朱闌映碧杉。春去猶開花爛漫,樓深慣聽燕呢喃。曲池傍榭魚清數(shù),洞石當(dāng)門柳未芟。語罷鐘聲起鄰寺,半林落日已西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