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地的長江水,急湍奔流快如箭,巴水上的船兒順水漂流疾若飛。
十個月時間走過三千里,郎今一去,何年能回歸?
巴:今四川省東部一帶地方,古時為巴國。巴女,即巴地的女子。
巴水:水名,在湖北省境內。巴水:指三峽中的長江水,因處在三巴之地,故名。王墑注:“唐之渝州、涪州、忠州、萬州等處,皆古時巴郡。其水流經三峽下至夷陵。當盛漲時,箭飛之速,不足過矣。”
這首詩當作于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詩人二十五歲去蜀途中,行至巴地,擬民歌之作。自此之后,不斷有擬作,表現了李白對民歌的傾心和學習。
參考資料:
1、劉憶萱 王玉璋.李白詩選講: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年06月第1版:12-13
2、安旗,閻琦著.國學大講堂 李白詩集導讀: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1:110-111
詩中巴女的丈夫大約是乘船東下去經商,所以詩人模仿巴女的口吻,用極簡單的幾筆,勾勒出與丈夫分別時的情景,道出了女子當時的不忍分別的復雜心情。
詩中前兩句寫水、寫船,“急如箭”“去若飛”兩個比喻恰切描摹了巴水湍急以及小船疾去的情形。這既是對客觀事物的實寫,又含蓄地寫出了送行者灑淚惜別的細微心理活動。在詩中主人公看來,頃刻離別,去若離弦,萬千心事還沒有來得及說,丈夫所乘坐的小船就消失在江水的盡頭了,這實是令人難以忍受的。
接下兩句是對巴女內心活動的直接刻畫。巴女送丈夫離去以后,落淚如雨,癡癡立在岸邊,她默然地計算著:“十月三千里,郎行幾歲歸?”暗寓出身隔異地,夫妻兩人不知何時才能團聚的悲傷之情。很多行商在外的旅人,由于交通極不便利,各種物質條件的貧乏,往往客死異鄉,或者竟在外地另立家室。在家獨守的商婦,大多形同孤寡、無依無靠,她們的命運是非常悲慘的,所以她們與丈夫離別就象生離死別一樣。本詩就在對這種無限惆悵的情調的描寫中,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社會問題。
這首詩從題材到語言與六朝民歌幾無區別,形式樸素簡潔,語言明快自然、不假雕琢,真切生動地表現了巴女那種真摯淳樸的思想感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柳引青煙,花傾紅雨,老來怕見清明。欲行還住,天氣弄陰晴。是處吹簫巷陌,衫襟漬、春酒如餳。溪橋畔,涓涓流水,雞犬靜柴荊。高城。天共遠,山遮望斷,草喚愁生。等五湖煙景,今有誰爭。凄斷湘靈鼓瑟,寫不盡、楚客多情。空惆悵,春閨夢短,斜月曉聞鶯。
滿庭芳 寄友人 永樂大典一萬四千三百八十一。宋代。吳激。 柳引青煙,花傾紅雨,老來怕見清明。欲行還住,天氣弄陰晴。是處吹簫巷陌,衫襟漬、春酒如餳。溪橋畔,涓涓流水,雞犬靜柴荊。高城。天共遠,山遮望斷,草喚愁生。等五湖煙景,今有誰爭。凄斷湘靈鼓瑟,寫不盡、楚客多情。空惆悵,春閨夢短,斜月曉聞鶯。
癸酉次韻新春試筆十首酬友人 其十。明代。趙完璧。 揮灑憑誰共好春,青云何幸挹詩人。十分佳句凝清聽,大歷風流亦迫真。
秋思四首 其一。宋代。陸游。 湖邊一夜霜,庭樹無秋聲。懶不近筆硯,何以紓幽情。但有一睡耳,展轉無由成。起擁地爐暖,坐待天窗明。
煙霞洞四首 其四。宋代。丘處機。 海曲山河洞府低,蓬壺閬苑海東西。仙人玉女時游集,不許桃源過客迷。
春郊書事。。區越。 暮叩禪門僧落落,早行江北路漫漫。草根已茁靈坤暖,霜雪猶鋪曠野寒。年事又隨忙里過,此心那得靜中安。龍溪一曲春堪老,南望歸心已萬端。
金縷曲 其二 題趙淵甫影。清代。沙元炳。 滿面英靈氣。有平生、撐腸拄腹,五千文字。讀破詩書兼讀律,打疊通何再世。奈舉目、河山都異。論語為薪玄覆瓿,莽乾坤、那有經生事。拚筆硯,永焚棄。無端插腳淮南市。盡銷磨、關符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