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江南游倦,不堪聽管弦。又畫閣、軟舞嬌歌,蘭陵酒、淺泛金船。
白頭梨園子弟,初相見、記在天寶前。自翠華、迤邐西巡,霓裳曲、往往傳世間。
紅燭影搖翠鈿。歌樓聽雨,消磨幾許華年。祇有何戡。
數朝士、到貞元。秦箏十三金雁,莫再唱、念家山。銷魂黯然。
憐他柳梢月,花上煙。
綺寮怨 其三 歌席。清代。樊增祥。 我已江南游倦,不堪聽管弦。又畫閣、軟舞嬌歌,蘭陵酒、淺泛金船。白頭梨園子弟,初相見、記在天寶前。自翠華、迤邐西巡,霓裳曲、往往傳世間。紅燭影搖翠鈿。歌樓聽雨,消磨幾許華年。祇有何戡。數朝士、到貞元。秦箏十三金雁,莫再唱、念家山。銷魂黯然。憐他柳梢月,花上煙。
樊增祥(1846—1931)清代官員、文學家。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別字樊山,號云門,晚號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光緒進士,歷任渭南知縣、陜西布政使、護理兩江總督。辛亥革命爆發,避居滬上。袁世凱執政時,官參政院參政。曾師事張之洞、李慈銘,為同光派的重要詩人,詩作艷俗,有“樊美人”之稱,又擅駢文,死后遺詩三萬余首,并著有上百萬言的駢文,是我國近代文學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產詩人。著有《樊山全集》。 ...
樊增祥。 樊增祥(1846—1931)清代官員、文學家。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別字樊山,號云門,晚號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光緒進士,歷任渭南知縣、陜西布政使、護理兩江總督。辛亥革命爆發,避居滬上。袁世凱執政時,官參政院參政。曾師事張之洞、李慈銘,為同光派的重要詩人,詩作艷俗,有“樊美人”之稱,又擅駢文,死后遺詩三萬余首,并著有上百萬言的駢文,是我國近代文學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產詩人。著有《樊山全集》。
秋夜。宋代。張玉娘。 暮聲雜鳴葉,靈籟生郊墟。白霧脆楊柳,秋水翻芙蕖。蟾蜍澹簾箔,機杼織寒虛。幾度思蘋藻,茫然愧鹿車。
路鳳岡民部第中牡丹冬開寄題四首 其二。明代。于慎行。 沈香亭北醉多時,霜后依然絕代姿。道是經秋渾不解,先春早發向陽枝。
雪中由玉河泛舟復至玉泉山 其一。。弘歷。 密點還疏點,冰心復水心。被田同暢悅,助景好探尋。入沼無痕化,推篷有冷侵。不知誰戴氏,仿佛泛山陰。
送程尊師東游有寄。唐代。羅隱。 華蓋峰前擬卜耕,主人無奈又閑行。且憑鶴駕尋滄海,又恐犀軒過赤城。絳簡便應朝右弼,紫旄兼合見東卿。勸君莫忘歸時節,芝似螢光處處生。
善權即事十首 其五。宋代。李綱。 小童又報雪花飛,深炷爐煙欲起時。淅瀝乍聞經竹葉,飄蕭初看著松枝。南人共訝何曾見,北顧深顰有所思。牢落無言自搔首,卻驚華發頓成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