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盤轉明珠,君心無定準。昨見襄陽客,剩說襄陽好無盡。
襄漢水,峴山垂,漢水東流風北吹。只言一世長嬌寵,
那悟今朝見別離。君渡清羌渚,知人獨不語,
妾見鳥棲林,憶君相思深。莫作云間鴻,離聲顧儔侶。
尚如匣中劍,分形會同處。是君婦,識君情,
怨君恨君為此行。下床一宿不可保,況乃萬里襄陽城。
襄陽傳近大堤北,君到襄陽莫回惑。大堤諸女兒,
憐錢不憐德。
襄陽行。唐代。張潮。 玉盤轉明珠,君心無定準。昨見襄陽客,剩說襄陽好無盡。襄漢水,峴山垂,漢水東流風北吹。只言一世長嬌寵,那悟今朝見別離。君渡清羌渚,知人獨不語,妾見鳥棲林,憶君相思深。莫作云間鴻,離聲顧儔侶。尚如匣中劍,分形會同處。是君婦,識君情,怨君恨君為此行。下床一宿不可保,況乃萬里襄陽城。襄陽傳近大堤北,君到襄陽莫回惑。大堤諸女兒,憐錢不憐德。
張潮(一作張朝),唐代詩人。曲阿(今江蘇丹陽縣)人,主要活動于唐肅宗李亨、 代宗李豫時代。他的詩在《全唐詩》中僅存五首(其中《長干行》一首,亦作李白或李益詩)。張潮的詩,除了一首《采蓮詞》是寫采蓮女的生活,其余都是抒寫商婦的思想感情。從這些詩的內容和形式來看,都不難發現深受南方民歌的影響。不僅《采蓮詞》、《江南行》,明顯地受民歌影響,其余三首也全采用白描手法和歌行體。主要寫商人婦的思想感情,說明他對當時的城市生活比較熟悉。《唐詩紀事》和《全唐詩》說張潮是大歷(唐代宗年號,766—779年)中處士。《聞一多全集·唐詩大系》將他排列在張巡前,常建后。 ...
張潮。 張潮(一作張朝),唐代詩人。曲阿(今江蘇丹陽縣)人,主要活動于唐肅宗李亨、 代宗李豫時代。他的詩在《全唐詩》中僅存五首(其中《長干行》一首,亦作李白或李益詩)。張潮的詩,除了一首《采蓮詞》是寫采蓮女的生活,其余都是抒寫商婦的思想感情。從這些詩的內容和形式來看,都不難發現深受南方民歌的影響。不僅《采蓮詞》、《江南行》,明顯地受民歌影響,其余三首也全采用白描手法和歌行體。主要寫商人婦的思想感情,說明他對當時的城市生活比較熟悉。《唐詩紀事》和《全唐詩》說張潮是大歷(唐代宗年號,766—779年)中處士。《聞一多全集·唐詩大系》將他排列在張巡前,常建后。
籌邊堂。宋代。梁介。 籌邊無它長,幸此歲有秋。吏無打門宣,民無失業憂。史君來此邦,不但肉食謀。有言天命之,為汝消窮愁。夷蜑及生齒,各異風馬牛。一醉堂上樽,莫運機與籌。
浣溪沙。兩漢。佚名。 酒拍胭脂顆顆新。丹砂然火棄精神。暑天秋杪錦生春。香味已驚櫻實淡,絳皮還笑荔枝皴。美人偏喜破朱唇。
題扇二十四首。宋代。曹勛。 瀰瀰水檻俯橫橋,水面新荷影動搖。時向青空飛白鷺,不妨悲翠立蘭苕。
贈越僧。明代。張元凱。 飛錫常攜海上霞,萬松深處掛袈裟。孤云寄跡元無住,流水將心未有涯。文字不曾離貝葉,因緣還出在蓮花。來時一葦輕千里,何似吾家博望槎。
妙高臺謁蘇文忠公像。明代。梁有譽。 長公不可作,遺像見豐標。臺接丹丘月,門臨滄海潮。一官空白首,十載為青苗。玉簡芳名紀,瑤編綺思饒。感時真慕賈,著論每凌晁。伊昔金蓮遇,何年斷梗飄。投珠人共惜,毀璧禍難銷。舊跡嗟夷漫,荒祠更寂寥。砌閒衰草積,牖暗暮云彯。哀些難成調,忠魂詎可招。丹青猶藹藹,松檜已蕭蕭。漁火連江暗,霜鐘振壑遙。旅懷多感激,行矣寄長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