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ě ]
讀音:yě
拼音:ye
簡繁:也
五筆:BNHN
五行:暫無
部外:暫無
五筆:BNHN
筆畫:3畫
吉兇:吉
倉頡:PD
結構:獨體
鄭碼:YI
四角:44712
區位:5018
統一碼:4E5F
異體字:?,?,?,匜,迆,?
英漢互譯:also,classical final particle of strong affirmation or identity
筆順:橫折鉤、豎、豎彎鉤
筆順演示王由三橫一豎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于“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236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內容來源于:www.tangqie.com
也姓主要源自:乜姓。
①、源于蒙古人姓。如也可林合剌(伊可埒哈喇)、也可抹合剌(伊克穆爾哈拉)、也先(也鮮)、也里吉斤(伊勒齊勒)、也客巴魯剌、也額等,取首字為漢姓。
②、源于土家族人名。元甘肅行省僉事薛都爾丁,于明初率部歸明,受指揮僉事,其子也里只今之后,以其名字首音為漢姓也姓、冶姓。
③、源于西夏人姓。西夏姓有也未(也胃、也惟、也葦、也謂、葉胃)、也有(也酉、也祐、葉有)、也和(葉和)、也要(也腰、也藥)、也馬(也麻、也瑪、葉瑪)、也蒲(野蒲)、也蠻、也斯褒等,漢姓為也姓。
④、源于西域人姓。也里可溫,本基督教之稱,其基督教徒進入中國者以為氏。(《新元史》)后簡稱也姓。
⑤、源于鮮卑人姓。鮮卑有也蛭姓,漢姓為也。
⑥、今回族也有此姓。
⑦、源于乜姓誤寫。
河北承德、黃驊、三河,甘肅寧縣,山西陽泉、昔陽,內蒙古鄂爾多斯,北京,天津,四川成都,湖北武漢、鐘祥,湖南綏寧,江蘇武進、蘇州等地均有此姓。
一、也yě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北京、山西之陽泉、湖北之武漢、四川之成都等地均有分布。漢、蒙、回、土等多個民族有此姓。《續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據《奇姓通》注云:“蒙古姓。明洪武初有訓導也伯先。”
2、土族也有也姓。元甘肅行省僉事薛都爾丁,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率部歸明,授指揮僉事,其子也里只斤,其后依漢習取名之首音諧以漢字“也”、“冶”而為單姓。見《中國人的姓名·土族》。元代有也識哥。
二、也
也姓分布:北京、湖北武漢、鐘祥、四川成都、江蘇武進等地均有此姓。
也姓起源:原系蒙古人姓。
也姓名人:
也伯先,明時安徽懷寧人,洪武初歲貢,任訓導。
也姓古代名人
也伯先明朝,安徽懷寧人洪武初歲貢,任訓導。
也里可溫·馬押忽元朝,
也里可溫·闊里吉恩元朝,仕進,僑居鎮江。
也里可溫·馬世德元朝,淮南廉訪僉事。
也蛭阿丑南北朝,北齊天寶年邑子帳內都督。(《宋顯伯等造像龕記碑陰》)
一、也yě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北京、山西之陽泉、湖北之武漢、四川之成都等地均有分布。漢、蒙、回、土等多個民族有此姓。《續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據《奇姓通》注云:“蒙古姓。明洪武初有訓導也伯先。”
2、土族也有也姓。元甘肅行省僉事薛都爾丁,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率部歸明,授指揮僉事,其子也里只斤,其后依漢習取名之首音諧以漢字“也”、“冶”而為單姓。見《中國人的姓名·土族》。元代有也識哥。
二、也
也姓分布:北京、湖北武漢、鐘祥、四川成都、江蘇武進等地均有此姓。
也姓起源:原系蒙古人姓。
也姓名人:
也伯先,明時安徽懷寧人,洪武初歲貢,任訓導。
其他姓氏
[ 也 ]字的同音字 - [ y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