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èi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89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214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187 |
1995年 | 204 | 1987年 | 170 | 1982年 | 192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12 |
內容來源于:www.anvalley.cn
衛姓主要源自:姬姓。
衛姓,衛滿朝鮮國姓,出自周代王族,山東名門望族也。周文王第九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被封在康地,稱“康叔”,后來轉封衛地,國都在殷商舊都朝歌。管理商朝的遺民。后來衛國又遷到今天的河南濮陽。衛國被秦所滅后,衛國貴族子孫便以國名“衛”或以康為氏。季子曾有名言曰:衛有君子,其國無故?!?衛國有很多君子,所以這個國家不會有大難!)
西漢漢武帝時期因為衛子夫皇后之故,衛氏滿門顯赫,先后衛子夫、衛青、衛宏、衛瓘左右朝政。
姓氏起源
衛姓起源一
衛(Wèi 衞)出自姬姓,來源于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之后,以周國封地國名為氏。上古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于衛(今河南省淇縣),接管舊殷都朝歌七族的遺民,建立了衛國。到春秋戰國時,衛國被秦國兼并。衛國公族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衛。據《辭源》記載:衛,古國名。周武王弟康叔封地。至懿公為狄所滅。戴公野處漕邑,文公又什居楚丘。秦始皇既統一。全國獨置衛郡,為附庸。至二世元年廢;衛,姓。周文王子康叔封于衛,子孫以國為氏。漢有丞相衛綰,見《元和姓篡》。
衛國滅亡之后,其公族子孫以及國民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衛氏,世代相傳至今。衛氏族人大多尊奉衛康叔(姬封)為得姓始祖。
衛姓起源二
源于鮮卑族,出自十六國時期鮮卑昌黎衛部,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后燕錄》記載:晉朝時期,居于昌黎地區(今河南昌黎)鮮卑民族中有昌黎衛氏、渴燭渾氏部落,為鮮卑族的兩支氏族部落,北魏王朝建立后,皆隸屬于鮮卑拓拔部。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后,昌黎衛部隨之進入中原,在北魏孝文帝進行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昌黎衛氏、渴燭渾氏皆漢化為單姓衛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衛姓起源三
漢成帝鴻嘉年賜侍者李平姓衛氏。
衛姓起源四
源于衛國公室,出自漢朝時期朝鮮半島衛滿朝鮮,屬于以國名為氏。衛滿朝鮮,亦稱衛氏朝鮮,公元前195~前108年,是漢朝初期由故燕國流亡者衛滿推翻了原朝鮮半島上的箕子朝鮮自立的一個政權,是朝鮮半島歷史中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獻證明的國家。在戰國時期,燕國在全盛時期勢力曾一度進入朝鮮半島,其地域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后,朝鮮就成了遼東郡以外的邊界國家。據史籍《史記》的記載,漢朝初期,有一個名叫衛滿的故燕國人,原來是燕王盧綰的屬下。后燕王盧綰背叛漢朝,漢高祖劉邦率軍鎮壓,盧綰亡命匈奴,衛滿亦一同前往。后衛滿帶同千余名黨徒進入朝鮮半島地區。漢武帝之后,西漢在朝鮮半島北部的郡縣(比如漢四郡:臨屯郡、真番郡、樂浪郡、玄菟郡)設置情況有所變化。漢昭帝劉弗陵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罷去臨屯、真番二郡,并入樂浪、玄菟二郡。樂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鮮平壤,管轄貊、沃沮等族;玄菟郡治所則初在夫租(今朝鮮咸興),后因受貊所侵而遷往高句麗西北(今遼寧東部新賓地區),管轄高句麗、夫余等族。漢王朝在朝鮮北部地區進行郡縣統治,客觀上大大促進了漢與朝鮮半島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助于漢朝先進文化在朝鮮漢朝郡縣地區的傳播。當時不僅有漢人官吏到朝鮮四郡去任職,更有很多富商大賈與農民前往經商、墾荒,史學家將這一時期朝鮮半島的文化稱作“樂浪文化”,其實也就是漢文化。
衛滿朝鮮滅亡之后,有其王族后裔子孫內遷中原,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衛氏,主要分布在河南與山西交界處的焦作地區,逐漸生息繁衍,世代相傳至今。
衛姓起源五
源于女真族,出自明朝時期建州女真首領、建州衛官阿哈出,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阿哈出,完顏氏族成員,是明朝時期建州女真的第一任行政長官,原為女真胡里改(火兒阿)部首領。胡里改部,源出宋朝時期的女真族英雄完顏·胡里改(烏延·胡里改),曷懶路星顯水人(今黑龍江牡丹江),公元1010~1170年,后為愛也窟(今黑龍江圖們江一帶)謀克,后授世襲河東南路婆朵火河(今山西汾陽河)謀克,其族逐漸來壯大為胡里改部。“胡里改”,就是金國東北部邊境地區的總稱,鎮所在今黑龍江省的依蘭市。北宋末期的公元十二世紀初,女真統領完顏·阿骨打統一了女真民族各部,建立了強大一時的金國政權。以后,部分女真族人遷入中原,逐漸與漢族融合。留居在東北地區的部分女真族人,在元朝時期歸合芝府水達達等路管轄,在明朝初期,被分稱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三部分。
在火兒阿豆漫古論·阿哈出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早在明朝中葉就漢化稱衛氏,為滿族漢姓衛氏之先。
衛姓起源六
源于滿族,出自明、清時期巴佳爾氏族,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巴佳爾氏,亦稱巴佳拉氏,滿語為Bajara mongu或Pajala mongu,漢義“皇帝衛士”,出自金國時期宮廷侍衛軍,成員大多為完顏氏族人?!鞍图褷枴?,實際上原是一種官職稱謂,相當于明、清時期的“大內侍衛”,在元朝時期演變為一批由原金廷侍衛組成的部落名稱,后成為該部落的族人姓氏。這是非常古老的老滿洲部族之一,人數甚少,有四個小分支。
清朝中葉以后,巴佳爾氏大多冠漢姓為衛氏、富氏、巴氏等。
衛姓起源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旺舒特部,屬于以居邑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旺舒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后奉命遷駐中衛(今遼寧沈陽)。明朝中葉以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angsut Hala,在明朝時期即已冠漢姓為衛氏。
⑵.蒙古族土默特氏,以部為氏,世居中衛(今遼寧沈陽)。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umot Hala。在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衛氏。
⑶.蒙古族旺古爾沁氏,世居中衛(今遼寧沈陽)。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anggurcin Hala。在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王氏,其中亦有部分族人以世居地名稱為衛氏者。
衛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一位,人口約六十七萬六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42%左右。
因此,衛姓出于姬姓,起源于河南。發展和演變:衛姓不僅僅是康叔的后代,古代少數民族鮮卑族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時候也有改姓“衛”的。衛姓從河南發祥 地向外發展,有一支逐步遷移到河東郡,發展成為望族,因此衛姓郡望河東。按,周文王第九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被封在康地,稱“康叔”,后來轉封衛地,國都在殷商舊都朝歌。管理商朝的遺民。后來衛國又遷到今天的河南濮陽。衛國被秦所滅后,衛國貴族子孫便以國名“衛”為姓。因此,衛姓出于姬姓,起源于河南,望居河東郡(秦代初置。在今天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陳留郡(秦始皇置陳留縣,漢代改置陳留郡。在今天河南省開封地區)。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
①指今整個山西省。
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東縣,劃入蒲州。
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
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陜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并河東縣入蒲州。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為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開封縣。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
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后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于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
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后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后金(清)所并。
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于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
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陳留堂:以望立堂。
河東堂:以望立堂,亦稱蒲坂堂、太原堂、并州堂、平陽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亦稱扶余堂、襄平堂、遼陽堂、凌東堂。
友順堂:資料有待補充。
一部堂:資料有待補充。
光大堂:山西衛氏某派。
永世堂:安徽衛氏某派。
敦本堂:肥西衛氏一派。
鑒湖堂:安徽合肥南鄉(萬年埠)衛氏一派。(河東郡)
一、衛(衛)wèi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芷江、廣東之新會、云南之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彝、土家、布依、傈僳等多個民族有此姓?!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芬嗍蛰d。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封之國也,武王克商之后,以商馀民封紂子武庚祿父以奉先祀,武王又令其弟管叔、蔡叔相之,以和其民。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攝政。管、蔡疑周公,挾武庚祿父作亂。周公以王命伐之而以商之馀民封康叔,為衛君,居河、淇之間故商墟。周公與康叔至相睦,故以其地封之。子孫以國為氏?!?/p>
2、《姓氏考略》據《后燕錄》注云:“昌黎鮮卑有衛姓。”望出河東、陳留。漢代有衛子夫,武帝后妃;又有衛青,子夫弟;晉代有衛階;唐代有衛伯玉,代宗時荊南節度使;明代有衛穎、衛靖。
衛姓古代名人
衛鞅戰國(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人,衛國國君的后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后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于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衛綰西漢(?-前131年),代國人。他的主要活動是在漢景帝時期,歷任中郎將、河間王太傅、太子太傅,御史大夫,并做過三年丞相。他寡言敦厚,謹守職守,是一位無為政治的奉行者。衛綰膂力過人,且有高超的御車之術,漢文帝做代王時,他就護駕于左右,文帝即位后,他隨至京師漢文帝為郎官,不久升中郎將。謹慎小心,為文帝信任。至漢武帝即位,以不稱職之名被罷免。死后,謚號哀侯。衛綰一生為官,位居顯要,既無拾遺補闕之功,更談不上興利除弊之績,只是默默無言,守道而已。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漢初黃老政治的一些具體情形。
衛子夫漢朝(?-前91年),名不詳,字子夫。平陽人,漢武帝的第二任皇后。衛子夫原是平陽侯曹壽和平陽公主的謳者,后漢武帝到訪平陽公主家時臨幸了她,并把她和衛青一同帶入宮中。初封為夫人,元朔元年(前128年)生下劉據,被立為皇后,元狩元年(前122年)劉據被立為太子。征和三年(前90年),江充等人制造的巫蠱案牽連到太子,太子劉據被迫起兵反抗,兵敗自殺,衛子夫因牽扯在內、不能自明而自殺。其時葬于桐柏(對著長樂未央宮),十八年后她的曾孫劉詢登基為漢宣帝,當即以皇后禮重新厚葬她,追謚號曰“思”,建園置周衛。史稱孝武衛思后。
衛青漢朝,字仲卿。河東郡平陽人。西漢武帝時期的將領本來姓鄭,因為異父姐衛子夫在平陽公主家得到武帝的寵幸而冒姓衛,他曾先后七征匈奴,屢建戰功,拜為大將軍,封長平侯。元光六年,匈奴騎兵南侵上谷郡、今河北懷來)。漢武帝派遣四路軍馬同時出擊,衛青一路,率軍萬騎,到達蘢城,斬獲七百人,封關內侯。元朔二年,匈奴集結大量兵力再次進犯漢朝上谷、漁陽,漢武帝派衛青率大軍進攻久為匈奴盤踞的河南地。衛青等人引軍北上,繞到敵人后方,擊敗匈奴的白羊王和樓煩王,收復了秦時蒙恬所辟的河南地,漢朝在這里設置了朔方郡和九原郡,建筑了朔方城。
衛宏東漢,詩人,先隨九江謝曼卿學《毛詩》,作《毛詩序》,“善得風、雅之旨”;后隨大司空杜林學《古文尚書》,作《訓旨》。光武帝時,任議郎,又集西漢雜事,編有作《漢書舊儀》四篇,今有輯本。又著賦、頌、誄七首,皆傳于世。由集西京雜事。衛宏能書,北魏王愔《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漢、吳五十九人,中有衛宏。
衛瓘西晉(220-291),書法家。字伯玉河東安邑人。曾任三國魏鎮東將軍,西晉時任司空、太保等職,惠帝時被賈后所殺。出身書法世家,父衛覬長于書法。衛瓘擅長隸書、章草,師承張芝書法傳統,自稱得張芝之筋,風格流便秀美。其章草筆畫去掉波勢,見出今草端倪。無墨跡傳世,北宋《淳化閣帖》收有他的刻帖《頓首州民帖》。
衛恒西晉(?-291),書法家。字巨山河東安邑人,衛瓘之子。曾任黃門侍郎,惠帝時與其父衛瓘一道為賈后所殺。出身書法世家,祖父衛覬、父親衛瓘均是書法名家,受家庭熏陶,自幼喜愛書法,能傳其家法,擅長草書、章草、隸及散隸等書體。無墨跡傳世,僅北宋《淳化閣帖》收有草書二行。著《四體書勢》,論述草、章草、隸、散隸四種書體的演變,并保存了一些書法史料。
衛鑠西晉,字茂漪書法家。河東安邑人,衛瓘之女。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世所共推,而他們究竟師承何人?卻不大有人注意,更很少有人知道。說來令人不敢置信,王氏父子的老師,竟然是一位出自衛家的女子。這位不大為人所知的才女,叫做衛鑠,后人尊稱為衛夫人。是東晉望族之一衛瓘的女兒,衛瓘在當時不但武功彪炳,而且寫得一手好草書。衛夫人家學淵博,她所寫的隸書與正書,更冠絕一時。曾有“粹玉壺之冰,爛瑤臺之月,婉然芳樹,穆若清風”的時譽?!稌鴶唷芬粫?,也特別推崇她的字說:“衛夫人隸書尤善規矩”。有這樣好的老師,怪不得王氏父子的字會寫得那樣好了。
衛玠西晉(285-312),字叔寶小字虎,河東安邑人,衛瓘之孫。衛玠的死,至少有兩種說法,都見于《世說新語》。一種是上面這則記載。說是衛玠剛渡江南來,見大將軍王敦,因有謝鯤在坐,徹夜暢談,結果累得一病不起。另一種說法是,衛玠南渡后到豫章,然后到下都,因為人長得極其漂亮,名氣又大得嚇人,所以“觀者如堵墻”,大有狗仔隊圍攻的架式。由于不堪勞累,遂病而死。
衛涇南宋初(1159-1226),字清叔初號拙齋居士,晚號西園居士,江蘇省昆山石浦人。孝宗淳熙十一年進士第一,為昆山歷史上第一個狀元。在朝廷為官,他曾向孝宗陳述不可茍安的政見。光宗初政,又請臥薪嘗膽,毋忘故土。寧宗慶元三年被派往使金,歸言金弱蒙強,“一弱國滅,一強敵生”,頗有政治家的遠見,后南宋果為蒙元所滅。累官至中書舍人、資政殿大學士、參知政事。后因排擠,出知潭州。68歲病重辭仕,未幾去世。理宗為輟朝一日,以示哀悼,特贈太師,追封秦國公,謚文節,又封吳郡開國公。
衛康叔周朝,姓姬名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周公旦把武庚所統治的殷朝遺民,封給康叔。定居,在黃河和淇水之間的商朝故都朝歌這個地方。周公旦擔心康叔年紀大小,不足以勝任,乃作《康浩》、《酒浩》、《梓材》以示告誡,所以到了他的封國,很快就能安撫其人民,人民也非常的歡悅。后周成王拔舉康叔為周司寇,賞賜寶貴的祭器給衛國,以彰顯他的美德。
衛大經唐朝,蒲州解梁人。因有學問而遠近聞名,不媚俗,經常閉門而謝絕與他人來往。他生來天資聰慧而有很高悟性,通曉天文歷象,對天宇間的玄奧也有很深的研究和探索。后來壽終正寢,葬于解梁郊外。唐開元年間發大水,姜師度奉皇帝之命開鑿無咸河,用以灌溉鹽田。他拆除了很多房舍,鏟平了很多墳丘,解梁的百姓都很不滿。等挖到衛先生墓前,在向地下挖土時,發現一塊石頭,刻字為銘,那是當年衛先生留下的話。他寫道:“姜師度,更移向南三五步?!毙藓庸さ么耸?,便把這一情形稟報姜師度。姜師度對此事十分驚奇,他感嘆良久,對左右的僚屬們說:“衛先生真是奇才啊!”就立即命令修河工們改變河道走向,離開衛先生的墓地幾十步遠。
衛富益宋末元初,崇德人祖籍華亭,南宋著名學者。衛富益少有異質,識見高遠,讀書不務章句。嘗學于金履祥、許謙學《易》,深為業師所器重。祥興二年,張世杰兵敗崖山,陸秀夫負帝投海,南宋滅亡.富益聞訊,日夜悲泣,設壇以祭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詞極哀慘,觀者無不墜淚。從此決意不仕,隱居石人涇,創白社書院講學。著有《四書考證》、《性理集義》、《易說》、《讀史篡要》、《耕讀怡情錄》等書傳世。卒后門有謚正節先生。
衛哲治清朝,雍正乾隆年間人,祖籍河南懷慶府濟源縣(現河南濟源市玉泉辦事處人),工部尚書,名列清史稿列傳九十六。生于1702年,卒于1756年。為官三十年,以興修水利、賑災諸多,深受人民敬仰愛戴。著有《淮安府志》
衛培鼎清朝,乾隆年間,濼口歷城王爐莊人,赴貴州省任都勻南籠知府,在即12年。深得當地百姓贊譽,告老還鄉,回原籍攜三子文淵閣大學士衛克鈞,遷居長清縣孟官莊修張氏廟安家,后為衛家樓。其后人在此安居樂業。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
①指今整個山西省。
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東縣,劃入蒲州。
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
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陜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并河東縣入蒲州。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為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開封縣。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
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后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ぃ槐毖鄷r期又復置遼東郡于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
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后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后金(清)所并。
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于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
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陳留堂:以望立堂。
河東堂:以望立堂,亦稱蒲坂堂、太原堂、并州堂、平陽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亦稱扶余堂、襄平堂、遼陽堂、凌東堂。
友順堂:資料有待補充。
一部堂:資料有待補充。
光大堂:山西衛氏某派。
永世堂:安徽衛氏某派。
敦本堂:肥西衛氏一派。
鑒湖堂:安徽合肥南鄉(萬年埠)衛氏一派。(河東郡)
一、衛(衛)wèi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芷江、廣東之新會、云南之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彝、土家、布依、傈僳等多個民族有此姓?!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芬嗍蛰d。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封之國也,武王克商之后,以商馀民封紂子武庚祿父以奉先祀,武王又令其弟管叔、蔡叔相之,以和其民。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攝政。管、蔡疑周公,挾武庚祿父作亂。周公以王命伐之而以商之馀民封康叔,為衛君,居河、淇之間故商墟。周公與康叔至相睦,故以其地封之。子孫以國為氏。”
2、《姓氏考略》據《后燕錄》注云:“昌黎鮮卑有衛姓。”望出河東、陳留。漢代有衛子夫,武帝后妃;又有衛青,子夫弟;晉代有衛階;唐代有衛伯玉,代宗時荊南節度使;明代有衛穎、衛靖。
一、衛(衛)wèi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芷江、廣東之新會、云南之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彝、土家、布依、傈僳等多個民族有此姓?!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芬嗍蛰d。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封之國也,武王克商之后,以商馀民封紂子武庚祿父以奉先祀,武王又令其弟管叔、蔡叔相之,以和其民。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攝政。管、蔡疑周公,挾武庚祿父作亂。周公以王命伐之而以商之馀民封康叔,為衛君,居河、淇之間故商墟。周公與康叔至相睦,故以其地封之。子孫以國為氏?!?/p>
2、《姓氏考略》據《后燕錄》注云:“昌黎鮮卑有衛姓?!蓖龊訓|、陳留。漢代有衛子夫,武帝后妃;又有衛青,子夫弟;晉代有衛階;唐代有衛伯玉,代宗時荊南節度使;明代有衛穎、衛靖。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
①指今整個山西省。
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東縣,劃入蒲州。
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
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陜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并河東縣入蒲州。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為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開封縣。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
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后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于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
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后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后金(清)所并。
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于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
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陳留堂:以望立堂。
河東堂:以望立堂,亦稱蒲坂堂、太原堂、并州堂、平陽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亦稱扶余堂、襄平堂、遼陽堂、凌東堂。
友順堂:資料有待補充。
一部堂:資料有待補充。
光大堂:山西衛氏某派。
永世堂:安徽衛氏某派。
敦本堂:肥西衛氏一派。
鑒湖堂:安徽合肥南鄉(萬年埠)衛氏一派。(河東郡)
一、衛(衛)wèi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芷江、廣東之新會、云南之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彝、土家、布依、傈僳等多個民族有此姓?!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芬嗍蛰d。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封之國也,武王克商之后,以商馀民封紂子武庚祿父以奉先祀,武王又令其弟管叔、蔡叔相之,以和其民。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攝政。管、蔡疑周公,挾武庚祿父作亂。周公以王命伐之而以商之馀民封康叔,為衛君,居河、淇之間故商墟。周公與康叔至相睦,故以其地封之。子孫以國為氏?!?/p>
2、《姓氏考略》據《后燕錄》注云:“昌黎鮮卑有衛姓?!蓖龊訓|、陳留。漢代有衛子夫,武帝后妃;又有衛青,子夫弟;晉代有衛階;唐代有衛伯玉,代宗時荊南節度使;明代有衛穎、衛靖。
[ 衛 ]字的同音字 - [ wei ]
其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