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à,dá ]
讀音:tà,dá
拼音:ta,da
簡繁:沓
五筆:IJF
五行:火
部外:暫無
五筆:IJF
筆畫:8畫
吉兇:暫無
倉頡:EA
結(jié)構(gòu):上下
鄭碼:KVK
四角:12609
區(qū)位:7719
統(tǒng)一碼:6C93
異體字:?
英漢互譯:connected,joined,repeated
筆順:豎鉤、橫撇/橫鉤、撇、捺、豎、橫折、橫、橫
筆順演示王由三橫一豎構(gòu)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tǒng)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于“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615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內(nèi)容來源于:www.tangqie.com
沓姓來自鮮卑族,由沓盧氏改姓為沓姓。
一、沓tà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廣東之高要、廣西之平樂、貴州之三都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鄭通志》、《續(xù)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魏書·官氏志》載:“沓盧氏后改為沓氏。”
2、《姓氏考略》注引《風俗通》云:“賨人七姓有沓氏。”賨人,秦漢時期生活在今湖南、四川一帶,驃悍善戰(zhàn)。北魏有沓龍超。
二、沓dá
罕見姓氏。《姓氏詞典》收載并注此音。其注云:“(1)古代少數(shù)民族姓,?人七姓有沓氏(據(jù)《風俗通義》)。?人,秦漢時湖南、四川等地一帶少數(shù)民族。
2、系北魏時代北沓盧氏所改(據(jù)《魏書·官氏志》)。北魏有沓龍趨。”
三、沓
沓姓分布:廣東順德有此姓。
沓姓起源:
1、漢時巴蜀之賨人七姓之一有沓氏,見《風俗通》。
2、北魏時改代北姓沓盧為沓氏。
3、遼東有沓水,漢時置沓氏縣。或居此水旁者,因以為氏。
沓姓名人:
沓龍超,北魏永熙年中益州刺史傅和之部將。
郡望:巴郡。
四、沓
綜合:
音咎,見《直音》。《改併四聲篇海》引《川篇》有?氏,音咎。疑沓(Zǎn)氏系?氏之訛。
沓姓古代名人
沓龍超北魏末,晉壽人。永熙中為梁將樊文熾所擒,不屈而死。今廣東羅定有千人以上姓沓。
一、沓tà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廣東之高要、廣西之平樂、貴州之三都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鄭通志》、《續(xù)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魏書·官氏志》載:“沓盧氏后改為沓氏。”
2、《姓氏考略》注引《風俗通》云:“賨人七姓有沓氏。”賨人,秦漢時期生活在今湖南、四川一帶,驃悍善戰(zhàn)。北魏有沓龍超。
二、沓dá
罕見姓氏。《姓氏詞典》收載并注此音。其注云:“(1)古代少數(shù)民族姓,?人七姓有沓氏(據(jù)《風俗通義》)。?人,秦漢時湖南、四川等地一帶少數(shù)民族。
2、系北魏時代北沓盧氏所改(據(jù)《魏書·官氏志》)。北魏有沓龍趨。”
三、沓
沓姓分布:廣東順德有此姓。
沓姓起源:
1、漢時巴蜀之賨人七姓之一有沓氏,見《風俗通》。
2、北魏時改代北姓沓盧為沓氏。
3、遼東有沓水,漢時置沓氏縣。或居此水旁者,因以為氏。
沓姓名人:
沓龍超,北魏永熙年中益州刺史傅和之部將。
郡望:巴郡。
四、沓
綜合:
音咎,見《直音》。《改併四聲篇海》引《川篇》有?氏,音咎。疑沓(Zǎn)氏系?氏之訛。
其他姓氏
[ 沓 ]的同部首字 - [ 水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