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uì ]
讀音:shuì
拼音:shui
簡繁:稅
五筆:TUKQ
五行:金
部外:暫無
五筆:TUKQ
筆畫:12畫
吉兇:暫無
倉頡:HDCRU
結(jié)構(gòu):左右
鄭碼:MFJR
四角:28912
區(qū)位:4316
統(tǒng)一碼:7A0E
異體字:稅,?
英漢互譯:taxes
筆順:撇、橫、豎、撇、點、點、撇、豎、橫折、橫、撇、豎彎鉤
筆順演示王由三橫一豎構(gòu)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xué)。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tǒng)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于“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558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378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207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內(nèi)容來源于:www.anvalley.cn
據(jù)貴州省習(xí)水縣稅氏支譜記載,稅姓源自西周成王時期,約公元前1064年——公元前1044年。約公元前1066年,西周才建立兩年,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姬誦)年少繼位,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輔政。封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姬處于諸侯國霍。姬處之子姬申分封的采邑名曰稅邑。姬申以邑為姓,此乃稅姓之源。(根據(jù)周朝宗法制度,諸侯國封地和爵位由嫡長子繼承,諸侯國君又分封自己的兄弟以采邑,建立卿大夫之家。卿大夫在自己的封邑內(nèi)建立宗廟統(tǒng)帥自己的家族)
貴州省習(xí)水縣、重慶市江津區(qū)、綦江縣稅姓乃同宗同源,于元朝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間(約公元1273年)籍起江西省瑞昌縣。
始祖:稅金玉 祖妣:李氏
稅姓約于周代起源于今四川中部,后成為當?shù)卮笮罩弧?jù)《路史》載:“蜀王見廩君兵強,結(jié)好欽宴,以稅氏五千人遺廩君。”可見當時稅氏人數(shù)之眾。西漢末年曾幫助公孫述割據(jù)蜀地,并由此東遷,南朝初年已有族人居住在今湖北西部一帶。稅姓以河間郡為郡望,說明曾在今河北一帶形成郡姓望族。如今則是湖北、四川等地較有影響的姓氏之一,陜西、貴州等地也有稅氏分布。目前稅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稅姓分部最多的是沿長江沿線,從宜賓到九江的兩岸沿線占了稅姓的大部分。
樂山犍為、樂山井研和自貢榮縣是稅姓的一支,應(yīng)該在十多代前由湖廣填四川的時候遷入。這三地的稅姓在當?shù)睾芏啵钱數(shù)氐拇笮眨彩峭谕础?/p>
河間郡漢為河間國,治樂城(即今河北獻縣治),后魏初改為郡,在今河北河間西南三十五里,尋分置瀛州,隋廢郡存州,又改州為河間郡,并置河間縣城為郡治,即今河間縣治,唐復(fù)曰瀛州,尋曰河間郡,后仍為瀛州,宋曰瀛州河間郡,升為河間府,元置河間路總管府,明曰河間府,清因之,屬河北省,民國廢。
堂號:河間堂。
自立堂號:經(jīng)學(xué)堂等。
一、稅shuì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分布頗廣:今河北之尚義、阜平,山東之魚臺,湖北之利川,湖南之芷江,云南之隴川,四川之合江、郫縣等地均有。漢族、土家族有此姓。《鄭通志》、《續(xù)通志》之《氏族略》俱載。《姓氏考略》引《路史》注云:蜀王廩君(按:“廩君”,《中國姓氏大全》引作“稟君”)兵強,結(jié)好飲宴,以稅氏五千人遺廩君。稅氏始此,今蜀多稅姓。望出河間。鄭樵引盛弘之《荊州記》則云:“建平信陵縣有稅氏。”宋代有稅挺;明代有稅璿,平?jīng)龈挥钟卸愋拢苫M士。
二、稅(稅)
稅姓分布:分布較廣,人數(shù)不多。
稅姓起源:古稅國,在蜀,見《姓考》。漢新莽天鳳年中,公孫述自立為蜀王,見廩君兵強,結(jié)好于廩君,乃以稅氏50人遣廩君,見《路史》。
稅姓名人:
稅挺,宋時登進士第。稅新,明時四川成化進士。
郡望:河間。
稅姓古代名人
稅安禮宋朝,地圖學(xué)家。蜀人。生平不詳。
稅與權(quán)宋朝,經(jīng)學(xué)家。
稅安禮宋朝,地圖學(xué)家。蜀人。生平不詳。元符中,撰《歷代地理指掌圖》,始帝嚳,迄北宋,繪圖四十四幅,“圖其疆域,著其因革,刊其同異”,為最早的中國歷史地圖。
稅鐘麟(1878—1910),近代民主革命者。字錫疇,別號樹人,四川井研人。1905年留學(xué)日本,入宏文師范,不久轉(zhuǎn)入實業(yè)學(xué)校,研習(xí)理化,是年加入同盟會。翌年,為抗議日本政府取締中國留學(xué)生事,歸國。在家鄉(xiāng)與革命黨人聯(lián)絡(luò),奔走革命。1907年春,與革命黨人集資創(chuàng)立公司,外則振興實業(yè),內(nèi)則借此厚集資財,廣羅豪俊,為革命用。榮縣、定遠、敘永、隆昌、瀘州等地黨人,多為其聯(lián)系。所居杏林村,尤為各州縣革命黨人往來結(jié)合之所。同年秋,與奉孫中山之命自日本返川的余英、謝奉琦、熊克武策劃成都起義,與黃復(fù)生赴敘永,不久又到犍為,制造炸彈,供起義之用,事敗逃亡。1909年春,又策劃廣安之役,失敗。同年冬,與其侄稅聯(lián)三及革命黨人群集樂山童家場,奪取團局槍支以攻嘉定,又大敗,出走重慶,后轉(zhuǎn)赴云南。1910年10月15日病逝于云南四川會館。
河間郡漢為河間國,治樂城(即今河北獻縣治),后魏初改為郡,在今河北河間西南三十五里,尋分置瀛州,隋廢郡存州,又改州為河間郡,并置河間縣城為郡治,即今河間縣治,唐復(fù)曰瀛州,尋曰河間郡,后仍為瀛州,宋曰瀛州河間郡,升為河間府,元置河間路總管府,明曰河間府,清因之,屬河北省,民國廢。
堂號:河間堂。
自立堂號:經(jīng)學(xué)堂等。
一、稅shuì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分布頗廣:今河北之尚義、阜平,山東之魚臺,湖北之利川,湖南之芷江,云南之隴川,四川之合江、郫縣等地均有。漢族、土家族有此姓。《鄭通志》、《續(xù)通志》之《氏族略》俱載。《姓氏考略》引《路史》注云:蜀王廩君(按:“廩君”,《中國姓氏大全》引作“稟君”)兵強,結(jié)好飲宴,以稅氏五千人遺廩君。稅氏始此,今蜀多稅姓。望出河間。鄭樵引盛弘之《荊州記》則云:“建平信陵縣有稅氏。”宋代有稅挺;明代有稅璿,平?jīng)龈挥钟卸愋拢苫M士。
二、稅(稅)
稅姓分布:分布較廣,人數(shù)不多。
稅姓起源:古稅國,在蜀,見《姓考》。漢新莽天鳳年中,公孫述自立為蜀王,見廩君兵強,結(jié)好于廩君,乃以稅氏50人遣廩君,見《路史》。
稅姓名人:
稅挺,宋時登進士第。稅新,明時四川成化進士。
郡望:河間。
一、稅shuì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分布頗廣:今河北之尚義、阜平,山東之魚臺,湖北之利川,湖南之芷江,云南之隴川,四川之合江、郫縣等地均有。漢族、土家族有此姓。《鄭通志》、《續(xù)通志》之《氏族略》俱載。《姓氏考略》引《路史》注云:蜀王廩君(按:“廩君”,《中國姓氏大全》引作“稟君”)兵強,結(jié)好飲宴,以稅氏五千人遺廩君。稅氏始此,今蜀多稅姓。望出河間。鄭樵引盛弘之《荊州記》則云:“建平信陵縣有稅氏。”宋代有稅挺;明代有稅璿,平?jīng)龈挥钟卸愋拢苫M士。
二、稅(稅)
稅姓分布:分布較廣,人數(shù)不多。
稅姓起源:古稅國,在蜀,見《姓考》。漢新莽天鳳年中,公孫述自立為蜀王,見廩君兵強,結(jié)好于廩君,乃以稅氏50人遣廩君,見《路史》。
稅姓名人:
稅挺,宋時登進士第。稅新,明時四川成化進士。
郡望:河間。
河間郡漢為河間國,治樂城(即今河北獻縣治),后魏初改為郡,在今河北河間西南三十五里,尋分置瀛州,隋廢郡存州,又改州為河間郡,并置河間縣城為郡治,即今河間縣治,唐復(fù)曰瀛州,尋曰河間郡,后仍為瀛州,宋曰瀛州河間郡,升為河間府,元置河間路總管府,明曰河間府,清因之,屬河北省,民國廢。
堂號:河間堂。
自立堂號:經(jīng)學(xué)堂等。
一、稅shuì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分布頗廣:今河北之尚義、阜平,山東之魚臺,湖北之利川,湖南之芷江,云南之隴川,四川之合江、郫縣等地均有。漢族、土家族有此姓。《鄭通志》、《續(xù)通志》之《氏族略》俱載。《姓氏考略》引《路史》注云:蜀王廩君(按:“廩君”,《中國姓氏大全》引作“稟君”)兵強,結(jié)好飲宴,以稅氏五千人遺廩君。稅氏始此,今蜀多稅姓。望出河間。鄭樵引盛弘之《荊州記》則云:“建平信陵縣有稅氏。”宋代有稅挺;明代有稅璿,平?jīng)龈挥钟卸愋拢苫M士。
二、稅(稅)
稅姓分布:分布較廣,人數(shù)不多。
稅姓起源:古稅國,在蜀,見《姓考》。漢新莽天鳳年中,公孫述自立為蜀王,見廩君兵強,結(jié)好于廩君,乃以稅氏50人遣廩君,見《路史》。
稅姓名人:
稅挺,宋時登進士第。稅新,明時四川成化進士。
郡望:河間。
[ 稅 ]的同部首字 - [ 禾 ]部
其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