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ǐng,yǐng ]
讀音:jǐng,yǐng
拼音:jing,ying
簡繁:景
五筆:JYIU
五行:暫無
部外:暫無
五筆:JYIU
筆畫:12畫
吉兇:吉
倉頡:AYRF
結構:上下
鄭碼:KSJK
四角:60906
區位:3016
統一碼:666F
異體字:影,幜,暻,?,?,?
英漢互譯:scenery,view,conditions
筆順:豎、橫折、橫、橫、點、橫、豎、橫折、橫、豎鉤、撇、點
筆順演示王由三橫一豎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巴酢弊鳛樾帐霞磥碓从凇巴酢边@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215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206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209 |
1995年 | 163 | 1987年 | 181 | 1982年 | 177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253 |
內容來源于:www.anvalley.cn
景姓主要源自:羋姓。
出自羋姓
1973年湖北當陽趙家湖楚城遺址1號臺基出土過一件青銅甬鐘,銘文作:“秦王卑命,競平王之定救秦戎”。根據新出楚簡,李零將銘文中的“競平王”解讀為春秋時期的楚平王,為楚平王的雙字謚,他并進一步指出,戰國時期的楚國景氏,便是源于楚平王。
出自齊國
周敬王時,齊國國君杵臼去世,謚號為景,世稱齊景公。他的支庶子孫以他的謚號為姓,也姓景。周代貴族,生前封爵位,死后有謚號。謚號是一種社會地位與精神榮譽的象征,故貴族的謚號也成為其后裔之姓氏。春秋周敬王時,齊國君主杵臼去世,謚號為“景”,史稱齊景公,其支子即以謚號之“景”為氏,景丑、景春,為其后裔。
出自改姓冒姓
改姓。常見的有帝王賜姓,避諱改姓,避禍改姓,復音姓氏單音化等等。還有一些少見的改姓現象,即單音姓氏復音化,以及避恥改姓、避嘲改姓等等。此外,在姓氏發展史上,因音訛與省文也是常見的兩種改姓現象。明代忠烈之士景清,本耿姓,后改姓景。
景清的改姓,到底應屬于何因,至今仍未找到有關文獻,有待進一步考證。
冒姓。是改姓的一種,系因被人收養,或因母改嫁,或為贅婿等等,而改取他人之姓。如三國時期的曹操本姓夏侯氏,因其父為曹騰收養,遂冒姓為曹。
出自蒙古族
出自蒙古族精吉集氏部族,屬于文化上 、拼音漢化改姓為氏。據典籍《八旗滿洲姓氏通譜》記載:蒙古族景吉濟氏,亦稱精吉集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赤峰克什克騰)。后有滿族引以為姓者。在清朝中葉以后,蒙古族、滿族景吉濟氏多改漢字姓為景氏、吉氏、濟氏、金氏等。
出自滿族
滿族是我國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東北三省。滿族稱姓氏為“哈拉”,稱家族為“穆昆”。最初一個哈拉就是一個穆昆,后來隨著人口繁衍,家族分支與“隨任駐防”,調往別處。原來的穆昆又分化出數個新穆昆。他們的得姓途徑和漢族有許多相似之處。以居住地為氏,以部落名稱為氏,還有帝王賜姓,沿用女真族舊姓,因分居、遷徙改姓等情況。除此之外,還有滿姓漢化,即指滿族使用漢族姓。其中的隨名姓之說,從這里可以尋找到滿族中景姓的得因。隨名姓有兩種形式:一是以父祖名字中的一字作為子孫的姓氏,這與先秦漢族“以王父之字(或名)為氏”是一樣的;再一個是以本人名字的第一字為姓。由于滿姓譯成漢文長達好幾字,稱呼起來不方便,因此往往稱名不稱姓(族姓),因而在長期的習俗中造成了以本名第一個字為姓的做法(當然他還有自己的族姓)?!肚灏揞愨n》也云:“滿蒙兩族之姓氏,不著于世,輒以其名之第一字,相呼為姓。流俗不察,遂以為其祖父子孫不同姓矣?!?/p>
出自古女真族諸部,屬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在典籍《清稗類鈔》中明確記載:“滿蒙兩族之姓氏,不著于世,輒以其名之第一字,相呼為姓。流俗不察,遂以為其祖父子孫不同姓矣。”
據典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胡錫氏,滿語拼音為Huhi Hala,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后改漢字單姓為景氏。
⑵.滿族精格理氏,亦稱景格里氏、精厄禮氏,滿語拼音為Ginggeri Hala,意為“潔凈”,世居烏拉(今吉林長春)。后改漢字單姓為景氏、金氏、精氏、孫氏等。
⑶.滿族精吉氏,亦稱景吉氏,滿語拼音為Ginggi Hala,世居烏拉(今吉林 吉林),后改漢字單姓為景氏、金氏、精氏等。
⑷.滿族景佳氏,亦稱靖佳氏,滿語拼音為Ginggiya Hala,祖先在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融入鮮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遼陽(今遼寧遼陽),后改漢字單姓為景氏、靖氏等。
滿族中的景氏名人還為數不少,景固勒岱、景安、景廉、景星、景善等,將在以后章節中予以介紹。
出自達斡爾族
出自古達斡爾族精奇哩氏部族,屬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據典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達斡爾族景奇里氏,亦稱精奇哩氏,世居景奇理烏喇(今結雅河一帶)、噶哈里碧漢額里村、黑龍江沿岸等地。后有滿族引以為姓氏者。在清朝中葉以后,達斡爾族族、滿族景吉濟氏多改漢字姓為景氏、金氏等。
出自景頗族
出自古百越族景頗部族,屬于以民族名稱文化上漢化為氏。景頗族稱“姓”漢語諧音為“波?!?,含有類、種、姓的意義。景頗族歷史上同種、同類之人,也即同姓之人,均有血緣關系,不得通婚。至今仍嚴格遵守這種“同姓不婚”的制度。姓氏在景頗族中起著“姓別婚姻”的功能。因而景頗族姓氏與家族歷史密切相關。
景頗族姓氏中有大姓與小姓之分。大姓共二十六個,均為氏族社會部族或家族標志。其中木日(彭、李)、恩昆(岳),勒托(董、徐)、木然(尚、楊)、勒排(排)五大姓,是世襲山官的子孫,稱為五大官姓。由二十六個大姓衍生出三百多個小姓。景頗族稱小姓為“亭郭明”,即戶名。由戶名再發展為姓氏(即小家族的名字)。大姓和小姓常常連用,小姓在前,大姓在后,由同一大姓分出的兩個小姓之間可以通婚。
景頗族的姓氏,主要來源于七個方面:①官位、職業稱謂;②出生或居住地名;③動物名稱;④植物名稱;⑤生活用具和建筑材料稱謂;⑥食物或事物名稱;⑦某種動物行為。
景頗族的姓氏起源模式,與漢族的姓氏起源十分類似,且多與圖騰崇拜有關。而大姓、小姓之分及其社會功能,與漢族早期的“姓”、“氏”之分,和“姓別婚姻”、“氏明貴賤”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可以從中看出中華民族姓氏發展的基本規律。
在景頗族人中,有許多族人以民族稱謂的諧音漢字為姓氏,改稱景氏,世代相傳至今。
朝鮮族
主要分布于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的部分地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朝鮮族的主要聚居地。中國朝鮮族的近一百多個姓氏中,景姓也占有一定比例。中國朝鮮族人的祖輩是從朝鮮半島遷移過來的。17世紀末開始零星遷徙,到19世紀60年代中葉以后,當時由于朝鮮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再加上清朝同治八年(西元1869年)其北部遭受大饑荒,使得大批朝鮮災民陸續遷入我國延邊地區定居下來。
阿昌族
居住在我國西南邊疆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梁河、潞西及保山專區的騰沖、龍陵等縣,其中約90%的人口聚居在隴川縣的戶撒區和梁河縣的遮島、大廠區。阿昌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之一,漢族文獻中對阿昌族先民的記載始見于唐代,“阿昌”這一族稱是在元代開始確定的。據史書記載,阿昌族的先民早在 13世紀就已居住在今保山、騰沖、梁河一帶。阿昌族原本無姓,后來受漢族文化影響開始有姓氏。從明代起,大批內地漢族移進阿昌族地區,對阿昌族的社會發展產生了影響。特別是戶撒、臘撒地區,至今仍有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筑物和墓碑,具有漢族文化的特點。阿昌族不僅在經濟上,而且在風俗習慣、宗教、姓名等方面都受到漢族的影響。阿昌族景氏,明朝初期跟隨沐國公沐英攻打三邊(今云南、貴州、廣西),最后留守西南邊疆,和當地的阿昌族同胞通婚,逐漸融入阿昌族,成為阿昌族的大姓之一。
阿昌族取名一般取褒義,寄寓美好的愿望。同一輩分的兄弟姐妹,名字中的一字多取相同的,或有某種關聯的字,這點與漢族有共同之處,從名字上即可看出是否屬同輩。
出自傣族
出自明朝初期沐國公軍下景氏將士,屬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傣族景氏,祖先在明朝初期跟隨沐國公沐英攻打三邊(今云南、貴州、廣西),最后留守西南邊疆,逐漸文化上融入傣族。傣族,傣族人原本無姓,后來通過以下幾個途徑而陸續得姓。有的是因為傣漢通婚,傣族姑娘嫁給漢人,生了孩子用父親的姓;有的是學校老師為了便于稱呼而給定的姓;更有趣的是“生隨師姓”,解放后,學校里出現了老師姓什么,全班同學都姓什么的現象。
景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漢室鼎盛時期,景氏宗人從楚地外徙,流居關中,落戶陜地(河南省陜縣)。至晉朝,族氏支分,足跡印于陜西、福建、江蘇、湖北等地。云陽景氏的始遷之祖為景繼彰,進士及第,官授常州武進令,時在隋唐戰亂之際。其五世祖審公世居慶州(陜西?。?、真寧(甘肅省慶陽)一帶。景繼彰赴任江南,偕諫、諄二子同抵衙署(武進)。繼彰病故后,其景諫、景諄二子迫于路途遙遠,無法就道返歸故里,于唐景龍三年(709年)卜居于丹陽的折柳鎮唐興里。后人因村中有丹井五口,叩擊之,則分別發出“宮、商、角、徵、羽”旋律,其聲清脆可辨,鏗鏘入耳,遂易村名為嘉(佳)井。由此,景諫、景諄兄弟倆被尊奉為丹陽景姓始祖。景氏定居丹陽以來,歷時達1000余年,按宗支細分為貴一至貴七。其貴七又分派12支,并有墻、玄,有望等宗支,以大宗統領小支,小支依附大宗,出現了枝繁葉茂的局面。景氏居住在行宮的景家渡,橫塘的大景甲、景巷,陵口的東莊,蔣墅、折柳、竇莊景家村、云陽的景甲村,亦有分布在司徒村、徐巷、界溝、萬畝塘、新廟頭、張家村、段莊、大上埄、南寺前、長安橋、白塔里、盛墅橋、三里鋪、冷家村、東莊鋪、卜弋橋、戴莊、留莊、郵塘、柘塘、管莊、梅莊、望仙橋、丁義河、南渚、符城等地。
一、景jǐng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布很廣:今北京、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度、昌樂、平邑,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老河口,廣西之田林,云南之瀘水、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傣族、傈僳族、阿昌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羋姓,楚公族也。”乃“以族為氏。”又,屈、景、昭,乃“楚之三戶”,愛國詩人屈原曾任楚三閭大夫之職,主管屈、景、昭三王族事物。
2、《續通志》注引《古今姓氏書辨證》曰:“出自姜姓。齊景公之后,以謚為氏。景丑、景春皆其裔也?!?/p>
3、或為耿氏所改?!缎帐峡悸浴窊睹魇贰纷⒃疲骸懊骶扒澹拘展?,改姓景?!?/p>
4、阿昌族之景姓,系喇進氏所改,蓋取“喇進”之尾音諧以音近之“景”字,以為單姓。戰國時楚有景差;漢代有景毅,蜀郡人,建寧中為侍御史;明代有景芳,定陶人,臨漳令。
二、景
景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5%。尤以江蘇、甘肅、貴州等省多此姓,三省景姓約占全國漢族景姓人口63%。
景姓起源:
1、系自羋姓。春秋時楚公族之后,別為景氏。
2、系自姜姓。春秋時齊景公之后,以謚為氏。
3、明洪武進士,御史大夫景清,本姓耿。
4、滿、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景姓名人:
景差,戰國時楚公族大夫。
郡望:晉陽,馮翊。
景姓古代名人
景陽戰國,楚將。齊、魏、韓三國攻燕,燕使太子求救于楚,楚王命景陽為將救燕。景陽不赴燕而遷攻魏之丘,取之以與宋,三國恐懼,乃罷兵,燕國得解圍。景陽這種戰略,被載于《戰國策》。
景丹漢朝,櫟陽(今陜西,臨潼)人,名列漢光武中興時云臺“二十八將”的大功臣。能文能武,但學問好。也很有謀略,曾為光武帝擊破王郎等,又與吳漢等人大敗五校于櫟陽,戰功彪炳,被封為櫟陽侯。據說,在封侯的時候,光武帝曾對他說了一句:“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故以封卿耳?!笨梢姽馕涞鄣钠髦亍?/p>
景煥北宋,曾官壁州的白石縣縣令。早年專事書畫,與翰林歐陽炯學士曾是忘形之交。一天他們一道騎馬游玩來到應天寺。在右側壁面上畫上一天王與左側天王像相對。渤海在一旁,觀看畫作之逸勢,寫成一篇歌行以記此事。后來擅草書的僧人夢龜又來到此寺,人們請他在廊壁上題字。書畫歌行,一日而就。全城人都聞訊前來觀看,寺中擁擠不堪,一時路道阻塞。成都的人稱此為“應天三絕”。著有《野人寒語》、《牧豎閑談》等。
景清明朝(1362年5月-1403年3月),明陜西,真寧(今甘肅正寧)人,一說本姓耿。洪武進士,授編修,改御史。洪武三十年(1397年)命署左僉都御史。建文初為北平參議。復遷御史大夫。成祖即位,以原官留任。欲于早朝時行刺成祖,被執,搜之得所藏刃,遂被殺,誅九族,株連其鄉人。
景范五代(903年~955年),字萬卿,漢族,淄州長山人。杰出的政治人物,仕至后周中書侍郎、平章事、判三司。卒年52歲,立祠崇祀。世稱景相公,葬相公山下,現有神道碑遺存。根據族譜記載,景范是山東景氏的始遷祖。
景延廣五代十國(892-947),字航川,后晉,陜州人。高祖時累官馬步軍都指揮使。出帝立,大臣議告契丹致表稱臣,延廣獨不肯,但致書稱孫,契丹數以責晉。延廣對契丹使者說:“晉有橫磨大劍十萬口,翁要戰則來,他日不禁孫子取笑天下”。其后契丹入寇,延廣閉壁不肯出,尋出為河南尹,北騎奄至,延廣顧其家,未能引決,被執。但他寧死不屈,最后自殺,以身殉國。終年55歲。
景廷賓清末(1861-1902),號尚卿,農民起義領袖,直隸,廣宗(今屬河北省)東苕村人。義和團失敗后,他領導家鄉的農民繼續進行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附近人民紛起響應。在巨鹿縣廈頭寺自稱“龍團大元帥”,豎起“官逼民反”,“掃清滅洋”大旗。義軍以金、木、水、火、土、中字編列為營,最初不過兩三千人。4月間進駐廣宗縣件只村后,各地人民紛紛響應,隊伍迅速擴大至三四萬人。起義失敗后被俘犧牲。
景幼南初名炎昭,改名昌極,字幼南。江蘇,泰州人。畢生從事教育事業,著有《哲學論文集》、《哲學新論》、《道德哲學新論》、《名理新探》。譯有《柏拉圖對話集選篇》、《溫楷斯德文學評論之原理》等。
景差《楚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當時與屈原齊名,辭賦家,有《大招》傳世。
景監戰國,秦國宦官并多次向秦孝公舉薦商鞅以主持商鞅變法。
一、景jǐng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布很廣:今北京、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度、昌樂、平邑,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老河口,廣西之田林,云南之瀘水、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傣族、傈僳族、阿昌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羋姓,楚公族也?!蹦恕耙宰鍨槭稀!庇?,屈、景、昭,乃“楚之三戶”,愛國詩人屈原曾任楚三閭大夫之職,主管屈、景、昭三王族事物。
2、《續通志》注引《古今姓氏書辨證》曰:“出自姜姓。齊景公之后,以謚為氏。景丑、景春皆其裔也。”
3、或為耿氏所改?!缎帐峡悸浴窊睹魇贰纷⒃疲骸懊骶扒?,本姓耿,改姓景?!?/p>
4、阿昌族之景姓,系喇進氏所改,蓋取“喇進”之尾音諧以音近之“景”字,以為單姓。戰國時楚有景差;漢代有景毅,蜀郡人,建寧中為侍御史;明代有景芳,定陶人,臨漳令。
二、景
景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5%。尤以江蘇、甘肅、貴州等省多此姓,三省景姓約占全國漢族景姓人口63%。
景姓起源:
1、系自羋姓。春秋時楚公族之后,別為景氏。
2、系自姜姓。春秋時齊景公之后,以謚為氏。
3、明洪武進士,御史大夫景清,本姓耿。
4、滿、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景姓名人:
景差,戰國時楚公族大夫。
郡望:晉陽,馮翊。
[ 景 ]字的同音字 - [ jing,ying ]
[ 景 ]的同部首字 - [ 日 ]部
其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