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uáng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7 | 2018年 | 7 | 2014年 | 7 |
2013年 | 7 | 2007年 | 7 | 2006年 | 7 |
1995年 | 7 | 1987年 | 8 | 1982年 | 7 |
明朝 | 8 | 元朝 | 9 | 宋朝 | 9 |
北宋 | 96 |
內容來源于:www.anvalley.cn
黃姓主要源自:嬴姓。
1、源自嬴姓,以國名為氏。有三種說法:
①遠祖可追溯到帝舜時代的東夷部落首領伯益。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其后裔中有黃氏者,約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黃國被楚國所滅。亡國后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
②遠祖可追溯到五帝時代金天氏少昊。少昊金天氏后裔臺駘,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于汾川。春秋時,臺駘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后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
③遠祖可追溯到遠古掌火之官吳回(祝融)之子陸終。陸終后裔在周代時,被封于黃地,建立了黃國。黃國后來被楚國所滅,其后代子孫分散到了各地,他們以國名為氏,稱黃姓。
2、源自官位,以官職稱謂為氏。有兩種說法:
①出自遠古伏羲下屬之官黃龍師。黃龍師,亦稱黃龍、黃師、黃中官、龍師等,是伏羲設置的官名,為中官。黃龍師之后裔子孫,有以先祖官稱為姓氏者,稱黃龍氏,后簡稱為單姓黃氏、龍氏等。
②出自遠古黃帝下屬之官黃云。黃云,是黃帝設置的官名,為中官。黃云之后裔子孫,有以先祖官稱為姓氏者,稱黃云氏,后簡稱為單姓黃氏、云氏等。
3、源于改姓而來:
①其他漢姓改為黃姓:上古時候,黃、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為黃姓;還有其他原因改姓黃的:如陸姓、巫姓、吳姓、金姓改黃姓等。
②回族改黃姓:今回族黃氏,是少數蒲氏回族人為避元末“反色目”誅殺之禍而改為黃氏的。
③滿族改黃姓:滿族吳扎拉氏,發源于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人數很多,后分衍有四支漢姓,即黃氏、紫氏、紅氏、白氏。
宋朝時期,黃姓大約有12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6%,排在第9位。黃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占全國黃姓總人口的27.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和福建,這兩省黃姓大約占全國黃姓總人口的53.5%;其次分布于浙江、四川、廣東、河南,這四省的黃姓又集中了24.5%。全國形成了以贛浙、閩粵、四川、河南為中心的四大塊黃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黃姓大約有22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2.3%,排在第7位。江西仍為黃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黃姓總人口的23.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兩省,這兩省黃姓大約占黃姓總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廣東、廣西、浙江,這三省的黃姓又集中了30%。宋、元、明600年間,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黃姓人口純增長率高達83%,凈增加了100萬。黃姓人口分布主要向東南和南方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贛浙、閩粵桂兩大塊黃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黃姓人口近270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2.2%,排在第7位。廣東為黃姓人口第一大省,約占全國黃姓總人口的19.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廣東、四川、湖南三省,大約占黃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廣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蘇,這五省又集中了28%。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分水嶺,以北少黃姓、以南多黃姓的分布局面。長江以南,尤以珠江三角洲為黃姓高聚集區。其次,四川東南部,湖南東部和江西南部形成兩大塊次高密度的黃姓區。在近600年期間,黃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華中、華北有一定的回遷,向西和南部地區的回遷十分強勁,這已經大于由北向東南的遷移。當代黃姓人口分布頻率,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廣東東部、福建西部、廣東中部、湖南東部、江西南部、四川東南,每平方公里的黃姓人口達到8.7人以上,占國土面積的5.7%,大約有567萬人;在廣西、廣東、湖南南部、臺灣、江西南部、福建南部、貴州東南、新疆喀什地區,黃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4.2%以上,在廣西的桂林和欽州地區、廣東的雷州半島的比例高達8.4%以上,總覆蓋面積占了國土面積的11.6%;四川、云南東部、貴州西北、湖南北部、湖北、江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江蘇南部、安徽南部、陜甘寧大部,黃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4%-4.2%,總覆蓋面積占了國土面積的22.6%;其他北方和西北廣大地區,黃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4%以下,總覆蓋面積占了國土面積的65.8%,其中比例不足0.5%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36%。
江夏郡:漢高帝置郡。相當於今天湖北省武漢一帶。治所在安陸,今天湖北省安陸市。
南安郡:南朝梁天監(502~519年)析晉安郡置南安郡,治晉安縣(今南安市豐州鎮),轄今莆田、泉州、漳州、廈門四市地。
濮陽郡:治所在濮陽(今濮陽市西)。
東陽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置郡,屬揚州。治金華縣(金華市婺城區)。
松陽郡:隋朝置郡,今浙江省松陽縣。
櫟陽郡:古縣名,故城在今天陝西省臨潼縣東北。
安定郡:漢武帝置郡。相當於今天甘肅省平涼地區及寧夏西部,治所高平,在寧夏固原縣。
房陵郡:漢置房陵縣,屬漢中郡。建安末年置房陵郡,在今天湖北省房縣地區。
漢東郡:古縣名。故城在今天湖北省鍾祥縣西北。
上谷郡:公元前222年秦滅趙後置上谷郡。相當於今天河北省西北部,治所沮陽,在今天河北省懷來縣。
譙郡:東漢建安年間置,相當于今天安徽,河南二省之間地區。
山谷堂:因黃庭堅著有《山谷集》而得名。黃庭堅,北宋書法家、文學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分寧(今江西省修水縣)人。歷官集賢校理、著作郎、秘書丞、涪州別駕、吏部員外郎。
江夏堂:典出東漢安陸人黃香,九歲喪母,對父極孝,夏天扇枕席,冬天暖被窩。博學經典,善寫文章,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官至魏郡太守。
寬和堂:漢代黃霸為河南太守。當時的官吏都很嚴肅,黃霸為政獨尚寬和。宣帝時,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關在監獄。從官到民一齊為他呼冤,終于平反昭雪。
一、黃huáng
現行常見姓氏。分布很廣: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度、平邑、龍口,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田林,貴州之從江,云南之瀘水、河口、隴川、路南,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漢、回、滿、蒙、侗、鮮、彝、傣、羌、壯、白、畬、黎、水、京、苗、瑤、土家、布依、納西、赫哲、仫佬、拉祜、哈尼、裕固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多嵧ㄖ尽?、《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嬴姓。陸終之后受封於黃,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黃國故城,在楚與國也。僖十二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p>
2、《姓氏考略》據《宋學士集》注云:“臺(臺)駘封於汾州,其后為沉、姒、蓐、黃諸國。為晉所滅,后亦以黃為氏?!迸_駘,相傳為古帝少昊之苗裔,世為水官之長。顓頊封之于汾川,后遂以為汾水之神。汾州,即今山西汾陽。
3、突厥族亦有黃姓。《唐書·突厥傳》載:蘇祿大首領莫賀達干、都摩支二部方盛。而種人自謂娑葛后者為黃姓;蘇祿為黑姓。更相猜仇。天寶十二載,黑姓部立登里伊羅蜜施(dēnglǐyīluómìshī)為可汗。至德后,黃、黑姓皆立可汗相攻。中國(按:此當指唐王朝)方多故,不暇治也。
4、《姓氏考略》據《唐書》又注:“邕管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p>
5、為陸姓所改?!独m通志·氏族略·總論·冒姓》載:“元黃公望,本姓陸,出繼永嘉黃翁,遂冒姓黃氏。”
6、清代高麗族亦有黃姓,散處易州、開州等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收載。
7、為清代滿族黃佳氏、烏雅氏所改,見劉慶華《滿族姓氏錄》。
8、為赫哲族之朝日朝恩克“哈拉”所改。“朝日朝恩克”,赫哲語為黃鼠狼,當為氏族圖騰,以之名族,以族為氏,或依其漢意“黃鼠狼”之首音取“黃”而為單姓。
9、黎族之黃姓,海南白沙縣有分布。因方音所致,王、黃不分,或稱本姓王,后作“黃”;或謂本姓黃,后作“王”。
10、壯族之“黃”,乃“皇帝”之意。
11、白族之黃姓,源於圖騰崇拜。白族語稱“介恥”,或為“蓋恥”。漢意為“雞氏族”,即以雞為其圖騰的氏族,遂以雞名其族,以族名為姓。后或據其漢意為單姓姬、紀,或音變而為奚、高、黃等。
12、裕固族之黃姓,則由西喇氏所改?!拔骼?,本戶族名,或以代姓。漢意為黃色,后或依其漢意而為單姓“黃”。
二、黃(黃)
黃姓分布:分布很廣,約占全國人口2.2%,為中國人口最多10個姓之一。黃姓主要集中于長江以南地區。尤以廣東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黃姓人口19%。四川、湖南、廣西、江西等省(區)亦多此姓,上述5省(區)黃姓約占全國漢族黃姓人口56%。
黃姓起源:
1、系自嬴姓。顓頊曾孫陸終之后,受封于黃(故城在今河南潢川西12里),春秋時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2、出于金天氏。自臺駘封于汾州(故治在今山西汾陽),其后為沈、姚、蓐、黃諸國,為晉所滅,后亦以黃為氏,見《宋學士集》。
3、河西黃氏出自漢、晉時匈奴屠各部。
4、金時女真人移剌氏(即耶律氏),漢姓為黃。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牛莊等地。又,清滿洲八旗姓黃佳氏、烏雅氏、伊喇氏等后均改為黃氏。
5、唐時突厥人姓突騎施后改為黃、黑二氏。
6、唐時邕管(故治在今廣西南寧)蠻有黃姓,見《唐書》。壯族姓。其先民以部落旗子顏色為姓。
7、清高麗人姓。凡三派,出易州、開州、益州等地。今朝鮮族姓。
8、明、清時云南麗江府石鼓土把總有黃姓,系藏族。
9、清貴州思州府土司黃姓始于明朝。
10、景頗族曾行氏;漢姓為黃。
11、裕固族西喇氏,漢族為黃。
12、哈尼族埃拉氏,漢姓為黃。
13、臺灣土著、白、赫哲、回、京、仫佬、苗、瑤、彝、布依、土家、黎(216
黃姓名人:
黃歇,春秋時楚春申君。
郡望:櫟陽、安定、房陵、漢東、上谷、譙郡、江夏。
其他:
①臺灣黃姓,在日本侵占臺灣時期曾被迫改姓日本姓共田、武田、守田、友田、橫田、幸田、廣田、廣潮、廣江、廣??、廣岡、廣內等,這些姓均含黃字一部分或黃字。1945年臺灣光復后,奉命全部恢復黃姓。②臺灣土著在日本侵占臺灣時期曾被迫使用過日本姓高山、木下者,在1945年臺灣光復后,奉命重新選擇了黃姓。
黃姓古代名人
黃歇戰國(前320年—前238年),戰國,前320年-前238年,黃國(今河南省潢川縣),楚國大臣
黃石公秦末漢初(約前292年-前195年),秦末漢初,約前292年-前195年,下邳(今江蘇睢寧),道家學者
黃霸西漢(前130年-前51年),西漢,前130年-前51年,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官至丞相
黃香東漢(18年-106年),東漢,18年-106年,江夏安陸(今湖北云夢),官員、孝子
黃忠三國(?-220年),三國,?-220年,南陽(今河南南陽),封關內侯
黃蓋三國,三國,生卒年不詳,零陵,赤壁之戰,獻計火攻
黃鳳麟隋朝(555年-626年),隋朝,555年-626年,江夏郡黃岡縣,黃姓第一位狀元
黃巢唐朝(820年-884年),唐朝,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唐末農民起義領袖
黃仁澤唐朝(865年-945年),唐朝,865年-945年,福州侯官,黃姓第一武狀元
黃居寀五代(933年-993年),五代,933年-993年,成都(今屬四川),翰林待詔
黃筌五代(約903-965年),五代,約903-965年,成都(今屬四川),畫家
黃中庸北宋(1030年-1110年),北宋,1030年-1110年,福建興化,文學家,政治家
黃庭堅北宋(1045年-1105年),北宋,1045年-1105年,分寧(今江西修水縣),江西詩派的開創人,[15]
黃道婆元朝(1245年-1330年),元朝,1245年-1330年,海南,女工藝家
黃公望元朝(1269年-1354年),元朝,1269年-1354年,江浙行省常熟縣(今江蘇),畫家
黃道周明朝(1585年-1646),明朝,1585年-1646,福建漳浦(今東山縣),書畫家、抗清英雄
黃綰明朝(1477年-1551年),明朝,1477年-1551年,浙江省黃巖縣(今溫嶺市),禮部尚書
黃宗羲明末清初(1610年-1695年),明末清初,1610年-1695年,紹興府余姚縣,史學家、地理學家
黃龍士清朝(1651年-?),清朝,1651年-?,江蘇泰州,圍棋高手
黃慎清朝(1687年-?),清朝,1687年-?,福建寧化,畫家
黃易清朝(1744年-1802年),清朝,1744年-1802年,浙江錢塘,篆刻家
黃景仁清朝,1749年-1783年,常州府武進縣(今江蘇省常州市)詩人,文學家
黃祖江夏太守
黃權三國,巴西閬中人(今四川閬中)。
黃沉晉朝,魏郡斥丘人(今河北成安)。
黃回南朝,宋竟陵郡人(今湖北鐘祥)。
黃法氍南朝,陳巴山新建人(今江西樂安龔坊)。
黃姓近代名人
黃以周清朝(1828年-1899年),清朝,1828年-1899年,定海廳(今舟山),內閣中書
黃飛鴻清朝(1847年-1925年),清朝,1847年-1925年,廣東省南??h,嶺南武術界宗師
黃遵憲清朝(1848年-1905年),清朝,1848年-1905年,廣東嘉應州,詩人,外交家
黃興清末民初,1874年-1916年,湖南省長沙縣民國創建者之一
江夏郡:漢高帝置郡。相當於今天湖北省武漢一帶。治所在安陸,今天湖北省安陸市。
南安郡:南朝梁天監(502~519年)析晉安郡置南安郡,治晉安縣(今南安市豐州鎮),轄今莆田、泉州、漳州、廈門四市地。
濮陽郡:治所在濮陽(今濮陽市西)。
東陽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置郡,屬揚州。治金華縣(金華市婺城區)。
松陽郡:隋朝置郡,今浙江省松陽縣。
櫟陽郡:古縣名,故城在今天陝西省臨潼縣東北。
安定郡:漢武帝置郡。相當於今天甘肅省平涼地區及寧夏西部,治所高平,在寧夏固原縣。
房陵郡:漢置房陵縣,屬漢中郡。建安末年置房陵郡,在今天湖北省房縣地區。
漢東郡:古縣名。故城在今天湖北省鍾祥縣西北。
上谷郡:公元前222年秦滅趙後置上谷郡。相當於今天河北省西北部,治所沮陽,在今天河北省懷來縣。
譙郡:東漢建安年間置,相當于今天安徽,河南二省之間地區。
山谷堂:因黃庭堅著有《山谷集》而得名。黃庭堅,北宋書法家、文學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分寧(今江西省修水縣)人。歷官集賢校理、著作郎、秘書丞、涪州別駕、吏部員外郎。
江夏堂:典出東漢安陸人黃香,九歲喪母,對父極孝,夏天扇枕席,冬天暖被窩。博學經典,善寫文章,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官至魏郡太守。
寬和堂:漢代黃霸為河南太守。當時的官吏都很嚴肅,黃霸為政獨尚寬和。宣帝時,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關在監獄。從官到民一齊為他呼冤,終于平反昭雪。
一、黃huáng
現行常見姓氏。分布很廣: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度、平邑、龍口,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田林,貴州之從江,云南之瀘水、河口、隴川、路南,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漢、回、滿、蒙、侗、鮮、彝、傣、羌、壯、白、畬、黎、水、京、苗、瑤、土家、布依、納西、赫哲、仫佬、拉祜、哈尼、裕固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多嵧ㄖ尽?、《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嬴姓。陸終之后受封於黃,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黃國故城,在楚與國也。僖十二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p>
2、《姓氏考略》據《宋學士集》注云:“臺(臺)駘封於汾州,其后為沉、姒、蓐、黃諸國。為晉所滅,后亦以黃為氏?!迸_駘,相傳為古帝少昊之苗裔,世為水官之長。顓頊封之于汾川,后遂以為汾水之神。汾州,即今山西汾陽。
3、突厥族亦有黃姓?!短茣ね回蕚鳌份d:蘇祿大首領莫賀達干、都摩支二部方盛。而種人自謂娑葛后者為黃姓;蘇祿為黑姓。更相猜仇。天寶十二載,黑姓部立登里伊羅蜜施(dēnglǐyīluómìshī)為可汗。至德后,黃、黑姓皆立可汗相攻。中國(按:此當指唐王朝)方多故,不暇治也。
4、《姓氏考略》據《唐書》又注:“邕管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p>
5、為陸姓所改。《續通志·氏族略·總論·冒姓》載:“元黃公望,本姓陸,出繼永嘉黃翁,遂冒姓黃氏?!?/p>
6、清代高麗族亦有黃姓,散處易州、開州等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收載。
7、為清代滿族黃佳氏、烏雅氏所改,見劉慶華《滿族姓氏錄》。
8、為赫哲族之朝日朝恩克“哈拉”所改?!俺粘骺恕保照苷Z為黃鼠狼,當為氏族圖騰,以之名族,以族為氏,或依其漢意“黃鼠狼”之首音取“黃”而為單姓。
9、黎族之黃姓,海南白沙縣有分布。因方音所致,王、黃不分,或稱本姓王,后作“黃”;或謂本姓黃,后作“王”。
10、壯族之“黃”,乃“皇帝”之意。
11、白族之黃姓,源於圖騰崇拜。白族語稱“介恥”,或為“蓋恥”。漢意為“雞氏族”,即以雞為其圖騰的氏族,遂以雞名其族,以族名為姓。后或據其漢意為單姓姬、紀,或音變而為奚、高、黃等。
12、裕固族之黃姓,則由西喇氏所改。“西喇”,本戶族名,或以代姓。漢意為黃色,后或依其漢意而為單姓“黃”。
二、黃(黃)
黃姓分布:分布很廣,約占全國人口2.2%,為中國人口最多10個姓之一。黃姓主要集中于長江以南地區。尤以廣東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黃姓人口19%。四川、湖南、廣西、江西等省(區)亦多此姓,上述5省(區)黃姓約占全國漢族黃姓人口56%。
黃姓起源:
1、系自嬴姓。顓頊曾孫陸終之后,受封于黃(故城在今河南潢川西12里),春秋時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2、出于金天氏。自臺駘封于汾州(故治在今山西汾陽),其后為沈、姚、蓐、黃諸國,為晉所滅,后亦以黃為氏,見《宋學士集》。
3、河西黃氏出自漢、晉時匈奴屠各部。
4、金時女真人移剌氏(即耶律氏),漢姓為黃。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牛莊等地。又,清滿洲八旗姓黃佳氏、烏雅氏、伊喇氏等后均改為黃氏。
5、唐時突厥人姓突騎施后改為黃、黑二氏。
6、唐時邕管(故治在今廣西南寧)蠻有黃姓,見《唐書》。壯族姓。其先民以部落旗子顏色為姓。
7、清高麗人姓。凡三派,出易州、開州、益州等地。今朝鮮族姓。
8、明、清時云南麗江府石鼓土把總有黃姓,系藏族。
9、清貴州思州府土司黃姓始于明朝。
10、景頗族曾行氏;漢姓為黃。
11、裕固族西喇氏,漢族為黃。
12、哈尼族埃拉氏,漢姓為黃。
13、臺灣土著、白、赫哲、回、京、仫佬、苗、瑤、彝、布依、土家、黎(216
黃姓名人:
黃歇,春秋時楚春申君。
郡望:櫟陽、安定、房陵、漢東、上谷、譙郡、江夏。
其他:
①臺灣黃姓,在日本侵占臺灣時期曾被迫改姓日本姓共田、武田、守田、友田、橫田、幸田、廣田、廣潮、廣江、廣??、廣岡、廣內等,這些姓均含黃字一部分或黃字。1945年臺灣光復后,奉命全部恢復黃姓。②臺灣土著在日本侵占臺灣時期曾被迫使用過日本姓高山、木下者,在1945年臺灣光復后,奉命重新選擇了黃姓。
一、黃huáng
現行常見姓氏。分布很廣: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度、平邑、龍口,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田林,貴州之從江,云南之瀘水、河口、隴川、路南,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漢、回、滿、蒙、侗、鮮、彝、傣、羌、壯、白、畬、黎、水、京、苗、瑤、土家、布依、納西、赫哲、仫佬、拉祜、哈尼、裕固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多嵧ㄖ尽?、《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嬴姓。陸終之后受封於黃,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黃國故城,在楚與國也。僖十二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p>
2、《姓氏考略》據《宋學士集》注云:“臺(臺)駘封於汾州,其后為沉、姒、蓐、黃諸國。為晉所滅,后亦以黃為氏?!迸_駘,相傳為古帝少昊之苗裔,世為水官之長。顓頊封之于汾川,后遂以為汾水之神。汾州,即今山西汾陽。
3、突厥族亦有黃姓?!短茣ね回蕚鳌份d:蘇祿大首領莫賀達干、都摩支二部方盛。而種人自謂娑葛后者為黃姓;蘇祿為黑姓。更相猜仇。天寶十二載,黑姓部立登里伊羅蜜施(dēnglǐyīluómìshī)為可汗。至德后,黃、黑姓皆立可汗相攻。中國(按:此當指唐王朝)方多故,不暇治也。
4、《姓氏考略》據《唐書》又注:“邕管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p>
5、為陸姓所改。《續通志·氏族略·總論·冒姓》載:“元黃公望,本姓陸,出繼永嘉黃翁,遂冒姓黃氏?!?/p>
6、清代高麗族亦有黃姓,散處易州、開州等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收載。
7、為清代滿族黃佳氏、烏雅氏所改,見劉慶華《滿族姓氏錄》。
8、為赫哲族之朝日朝恩克“哈拉”所改。“朝日朝恩克”,赫哲語為黃鼠狼,當為氏族圖騰,以之名族,以族為氏,或依其漢意“黃鼠狼”之首音取“黃”而為單姓。
9、黎族之黃姓,海南白沙縣有分布。因方音所致,王、黃不分,或稱本姓王,后作“黃”;或謂本姓黃,后作“王”。
10、壯族之“黃”,乃“皇帝”之意。
11、白族之黃姓,源於圖騰崇拜。白族語稱“介恥”,或為“蓋恥”。漢意為“雞氏族”,即以雞為其圖騰的氏族,遂以雞名其族,以族名為姓。后或據其漢意為單姓姬、紀,或音變而為奚、高、黃等。
12、裕固族之黃姓,則由西喇氏所改?!拔骼?,本戶族名,或以代姓。漢意為黃色,后或依其漢意而為單姓“黃”。
二、黃(黃)
黃姓分布:分布很廣,約占全國人口2.2%,為中國人口最多10個姓之一。黃姓主要集中于長江以南地區。尤以廣東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黃姓人口19%。四川、湖南、廣西、江西等省(區)亦多此姓,上述5省(區)黃姓約占全國漢族黃姓人口56%。
黃姓起源:
1、系自嬴姓。顓頊曾孫陸終之后,受封于黃(故城在今河南潢川西12里),春秋時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2、出于金天氏。自臺駘封于汾州(故治在今山西汾陽),其后為沈、姚、蓐、黃諸國,為晉所滅,后亦以黃為氏,見《宋學士集》。
3、河西黃氏出自漢、晉時匈奴屠各部。
4、金時女真人移剌氏(即耶律氏),漢姓為黃。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牛莊等地。又,清滿洲八旗姓黃佳氏、烏雅氏、伊喇氏等后均改為黃氏。
5、唐時突厥人姓突騎施后改為黃、黑二氏。
6、唐時邕管(故治在今廣西南寧)蠻有黃姓,見《唐書》。壯族姓。其先民以部落旗子顏色為姓。
7、清高麗人姓。凡三派,出易州、開州、益州等地。今朝鮮族姓。
8、明、清時云南麗江府石鼓土把總有黃姓,系藏族。
9、清貴州思州府土司黃姓始于明朝。
10、景頗族曾行氏;漢姓為黃。
11、裕固族西喇氏,漢族為黃。
12、哈尼族埃拉氏,漢姓為黃。
13、臺灣土著、白、赫哲、回、京、仫佬、苗、瑤、彝、布依、土家、黎(216
黃姓名人:
黃歇,春秋時楚春申君。
郡望:櫟陽、安定、房陵、漢東、上谷、譙郡、江夏。
其他:
①臺灣黃姓,在日本侵占臺灣時期曾被迫改姓日本姓共田、武田、守田、友田、橫田、幸田、廣田、廣潮、廣江、廣??、廣岡、廣內等,這些姓均含黃字一部分或黃字。1945年臺灣光復后,奉命全部恢復黃姓。②臺灣土著在日本侵占臺灣時期曾被迫使用過日本姓高山、木下者,在1945年臺灣光復后,奉命重新選擇了黃姓。
江夏郡:漢高帝置郡。相當於今天湖北省武漢一帶。治所在安陸,今天湖北省安陸市。
南安郡:南朝梁天監(502~519年)析晉安郡置南安郡,治晉安縣(今南安市豐州鎮),轄今莆田、泉州、漳州、廈門四市地。
濮陽郡:治所在濮陽(今濮陽市西)。
東陽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置郡,屬揚州。治金華縣(金華市婺城區)。
松陽郡:隋朝置郡,今浙江省松陽縣。
櫟陽郡:古縣名,故城在今天陝西省臨潼縣東北。
安定郡:漢武帝置郡。相當於今天甘肅省平涼地區及寧夏西部,治所高平,在寧夏固原縣。
房陵郡:漢置房陵縣,屬漢中郡。建安末年置房陵郡,在今天湖北省房縣地區。
漢東郡:古縣名。故城在今天湖北省鍾祥縣西北。
上谷郡:公元前222年秦滅趙後置上谷郡。相當於今天河北省西北部,治所沮陽,在今天河北省懷來縣。
譙郡:東漢建安年間置,相當于今天安徽,河南二省之間地區。
山谷堂:因黃庭堅著有《山谷集》而得名。黃庭堅,北宋書法家、文學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分寧(今江西省修水縣)人。歷官集賢校理、著作郎、秘書丞、涪州別駕、吏部員外郎。
江夏堂:典出東漢安陸人黃香,九歲喪母,對父極孝,夏天扇枕席,冬天暖被窩。博學經典,善寫文章,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官至魏郡太守。
寬和堂:漢代黃霸為河南太守。當時的官吏都很嚴肅,黃霸為政獨尚寬和。宣帝時,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關在監獄。從官到民一齊為他呼冤,終于平反昭雪。
一、黃huáng
現行常見姓氏。分布很廣: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度、平邑、龍口,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田林,貴州之從江,云南之瀘水、河口、隴川、路南,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漢、回、滿、蒙、侗、鮮、彝、傣、羌、壯、白、畬、黎、水、京、苗、瑤、土家、布依、納西、赫哲、仫佬、拉祜、哈尼、裕固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多嵧ㄖ尽贰ⅰ独m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嬴姓。陸終之后受封於黃,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黃國故城,在楚與國也。僖十二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p>
2、《姓氏考略》據《宋學士集》注云:“臺(臺)駘封於汾州,其后為沉、姒、蓐、黃諸國。為晉所滅,后亦以黃為氏。”臺駘,相傳為古帝少昊之苗裔,世為水官之長。顓頊封之于汾川,后遂以為汾水之神。汾州,即今山西汾陽。
3、突厥族亦有黃姓?!短茣ね回蕚鳌份d:蘇祿大首領莫賀達干、都摩支二部方盛。而種人自謂娑葛后者為黃姓;蘇祿為黑姓。更相猜仇。天寶十二載,黑姓部立登里伊羅蜜施(dēnglǐyīluómìshī)為可汗。至德后,黃、黑姓皆立可汗相攻。中國(按:此當指唐王朝)方多故,不暇治也。
4、《姓氏考略》據《唐書》又注:“邕管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p>
5、為陸姓所改。《續通志·氏族略·總論·冒姓》載:“元黃公望,本姓陸,出繼永嘉黃翁,遂冒姓黃氏。”
6、清代高麗族亦有黃姓,散處易州、開州等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收載。
7、為清代滿族黃佳氏、烏雅氏所改,見劉慶華《滿族姓氏錄》。
8、為赫哲族之朝日朝恩克“哈拉”所改?!俺粘骺恕?,赫哲語為黃鼠狼,當為氏族圖騰,以之名族,以族為氏,或依其漢意“黃鼠狼”之首音取“黃”而為單姓。
9、黎族之黃姓,海南白沙縣有分布。因方音所致,王、黃不分,或稱本姓王,后作“黃”;或謂本姓黃,后作“王”。
10、壯族之“黃”,乃“皇帝”之意。
11、白族之黃姓,源於圖騰崇拜。白族語稱“介恥”,或為“蓋恥”。漢意為“雞氏族”,即以雞為其圖騰的氏族,遂以雞名其族,以族名為姓。后或據其漢意為單姓姬、紀,或音變而為奚、高、黃等。
12、裕固族之黃姓,則由西喇氏所改。“西喇”,本戶族名,或以代姓。漢意為黃色,后或依其漢意而為單姓“黃”。
二、黃(黃)
黃姓分布:分布很廣,約占全國人口2.2%,為中國人口最多10個姓之一。黃姓主要集中于長江以南地區。尤以廣東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黃姓人口19%。四川、湖南、廣西、江西等省(區)亦多此姓,上述5省(區)黃姓約占全國漢族黃姓人口56%。
黃姓起源:
1、系自嬴姓。顓頊曾孫陸終之后,受封于黃(故城在今河南潢川西12里),春秋時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2、出于金天氏。自臺駘封于汾州(故治在今山西汾陽),其后為沈、姚、蓐、黃諸國,為晉所滅,后亦以黃為氏,見《宋學士集》。
3、河西黃氏出自漢、晉時匈奴屠各部。
4、金時女真人移剌氏(即耶律氏),漢姓為黃。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牛莊等地。又,清滿洲八旗姓黃佳氏、烏雅氏、伊喇氏等后均改為黃氏。
5、唐時突厥人姓突騎施后改為黃、黑二氏。
6、唐時邕管(故治在今廣西南寧)蠻有黃姓,見《唐書》。壯族姓。其先民以部落旗子顏色為姓。
7、清高麗人姓。凡三派,出易州、開州、益州等地。今朝鮮族姓。
8、明、清時云南麗江府石鼓土把總有黃姓,系藏族。
9、清貴州思州府土司黃姓始于明朝。
10、景頗族曾行氏;漢姓為黃。
11、裕固族西喇氏,漢族為黃。
12、哈尼族埃拉氏,漢姓為黃。
13、臺灣土著、白、赫哲、回、京、仫佬、苗、瑤、彝、布依、土家、黎(216
黃姓名人:
黃歇,春秋時楚春申君。
郡望:櫟陽、安定、房陵、漢東、上谷、譙郡、江夏。
其他:
①臺灣黃姓,在日本侵占臺灣時期曾被迫改姓日本姓共田、武田、守田、友田、橫田、幸田、廣田、廣潮、廣江、廣??、廣岡、廣內等,這些姓均含黃字一部分或黃字。1945年臺灣光復后,奉命全部恢復黃姓。②臺灣土著在日本侵占臺灣時期曾被迫使用過日本姓高山、木下者,在1945年臺灣光復后,奉命重新選擇了黃姓。
[ 黃 ]字的同音字 - [ huang ]
其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