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捆绑sm调教_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久久精品_欧美国产亚洲一区二区_国产区一二_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_毛片毛片毛片毛片毛片

首頁 > 百家姓

[ huán ]

讀音:huán

拼音:huan

簡繁:桓

五筆:SGJG

五行:木

部外:暫無

五筆:SGJG

筆畫:10畫

吉兇:吉

倉頡:DMAM

結構:左右

鄭碼:FBK

四角:41916

區位:2724

統一碼:6853

異體字:?

英漢互譯:variety of tree,surname

筆順:橫、豎、撇、點、橫、豎、橫折、橫、橫、橫

筆順演示

王由三橫一豎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于“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482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407

內容來源于:www.anvalley.cn

起源

桓姓主要源自:子姓、姜姓。

桓姓起源一

源于黃帝時的桓常,出自黃帝屬臣桓常,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黃帝有一個大臣名為桓常,其后裔子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桓氏。

在史籍《路史·后五紀·疏仡紀·黃帝紀上》中記載:“黃帝即位也,適有云瑞,因以云紀百官,師長俱以云名。乃立四輔三公,六卿三少,二十有四官,凡百二十官有秩,以之共理,而視四民。命知命糾俗,天老錄教,力牧準斥,冶決法,五圣道級,闚紀補闕,地典州絡,七輔得而天地治,神明至……復岐下,見岐伯,引載而歸,訪于治道。于是申命封胡以為丞,鬼容區為相,力牧為將,而周昌輔之;大山稽為司徒,庸光為司馬,恒先為司空。建九法,七相翌而下服度。猶且蛩蛩,常若備盜,豫若天令,令人知禁。風后善乎伏羲之道,以為當天而配上臺;桓常審乎地利,以為常平,于是地獻草木,乃述耕種之利;奢比辨乎東,以為土師,而平春,種角谷,論賢列爵,勸耕馌,禁伐厲;庸光辨乎南,以為司徒而正夏,種芒谷,修馳戒僇,發宿臧靜,居農以戒力,以宛夏功,種房谷以應戊己之方;大封辨乎西,以為司馬,玩巽禽,種遂谷,收谷薦祖,組甲厲兵,戒什伍以從事;后土辨乎北,以為之李,行冬斷罪,種稜谷,劋劍伐木,乃勞農,始獵殺。”

按史籍中的記載,由于那位桓常“審乎地利”,具有豐富的地理物侯知識,熟悉作物生長規律,于是向黃帝講述了土地耕種之利。這是一個協助黃帝促使人類從原始漁獵的蠻荒狀態向農耕氏族社會轉變的重要角色。但古史中沒有關于他為官任職的更詳細記載。

該支桓氏世系以及正確讀音因年代久遠,無法考證。部分桓氏族人仍奉黃帝大臣桓常為得姓始祖。

桓姓起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子御說,屬于以謚號為氏。作為謚號,“桓”字是“古之君子,卽戎忘身。明其果毅,尚其桓桓”之義,按古代《謚法》的規定:“辟土服遠,克敬勤民,皆曰桓。”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期,宋國有個國君名叫子卿,原名叫子御說,是宋湣公(宋閔公)子捷之弟。

周莊王姬佗十五年(宋湣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大夫南宮長萬因受到君主戲弄和侮辱,忿殺宋湣公,立公子子游為君。其他諸公子借曹國軍隊反擊,殺公子子游,立公子子御說為君,是為宋桓公。子御說寵妃甚多,生有七個兒子:子茲甫、子目夷、子三種、子四魚、子五蕩、子六鱗、子七肸。

周襄王姬鄭元年(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天,子御說病逝。

宋桓公在位時期,克敬勤民,多次參加諸侯盟會,曾出兵援救鄭國、邢國,安定周王室。因此他逝世后得到周王室賜予的謚號“桓”,歷史上稱為“宋桓公”。在宋桓公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謚號為姓氏者,稱桓氏。

在史籍《姓氏急就篇》中顏師古就注云:“宋桓公孫鱗矔為宋司徒,號曰桓子,因為氏焉。”

在史籍《唐書·宰相世系表》中也記載:“宋桓公之后向魋亦號桓氏。”

在史籍《姓纂》中亦記載:“又宋桓公之后向隨,亦號桓氏。”

該支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子姓桓氏族人皆奉宋桓公子御說為得姓始祖。其支庶子孫向魋,就以王父的謚號為氏。稱為桓魋。該支桓氏正確讀音作huán(ㄏㄨㄢˊ)。

桓姓起源三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桓公,屬于以謚號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襄公姜諸兒執政時言行多變、政令不信,國政混亂不堪。齊襄公有三個弟弟,分別是公子糾、公子小白、公子彭生。當時公子糾的老師管仲預感齊國將發生大亂,通知了好友鮑叔牙,于是諸公子們紛紛外逃,公子糾逃到外婆家魯國,公子小白在老師鮑叔牙的保護下逃到了莒國。

齊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大臣連稱、管至父伙同齊襄公的堂弟公孫無知弒殺了齊襄公,公孫無知自立為君。由于公孫無知曾施暴虐于大夫雍廩,第二年(公元前685年)春天,雍廩乘魯莊公姬同派軍伐齊國之機刺殺了公孫無知。一時間齊國無君,舉國上下更加混亂。通過眼線得知此情況的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俱連夜回趕,以爭奪君位。當時,魯莊公發兵護送姜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國,并派管仲帶兵堵截住了從莒國到齊國的路,兩公子相遇,管仲一箭射向公子小白,結果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帶鉤。當時公子小白假裝中箭倒地而死,于是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魯莊公覺得公子糾沒有競爭對手了,就慢慢地護送公子糾回國,過了六天才到齊國都城。而公子小白早已由鮑叔牙陪同,日夜兼程趕回齊國并由大夫高傒立為國君了。公子小白,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姜小白在位期間(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國國勢發展到顛峰狀態。

公元前643年10月7日,齊桓公被寵臣易牙、開方、豎刁三人軟禁而餓死。

姜小白死后,得到了周王室賜予的謚號“桓”,后世稱之為齊桓公。

在齊桓公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其謚號為姓氏者,稱桓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并世代相傳至今。

姜姓桓氏族人皆奉齊桓公姜小白為得姓始祖。該支桓氏正確讀音作huán(ㄏㄨㄢˊ)。

桓姓起源四

源于少數民族改姓

源于烏桓(wán)族,烏桓原稱“烏丸”、“古丸”、“烏延”,原與鮮卑族同為東胡部落。其族屬和語言系屬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諸說,未有定論。史籍《后漢書·烏桓傳》記載:“烏桓者,本東胡也。漢初,匈奴冒頓滅其國,余類保烏桓山,因以為號焉。”《新唐書·回鶻傳下》:“東 靺鞨,西 突厥,南 契丹,北 烏丸,大抵風俗皆 靺鞨 也。烏丸 或曰 古丸。”

西漢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匈奴王冒頓單于擊敗東胡,東胡人北遷至鮮卑山和烏桓山(烏丸山)定居,各以山名為族號,分別形成鮮卑人和烏桓人。烏桓山即現大興安嶺中部的東西罕山。烏桓族無文字,刻木為信。隨水草放牧,以穹廬為室,常要向匈奴進貢,匈奴每歲向烏桓征收牲畜、皮革。

到了秦、漢之際,烏桓民族主要活動于饒樂水一帶,其地東鄰挹婁、夫余、高句麗等,西連匈奴,南與幽州刺史所部相接。

西漢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軍大破匈奴,將匈奴逐出漠南,烏桓又臣屬漢朝,南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駐牧,代漢北御匈奴。

東漢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烏桓趁匈奴內亂之時進攻匈奴,把匈奴趕出大漠以南。東漢對烏桓優撫,允許烏桓人部分移居太原關內各地,駐牧于遼東屬國。

東漢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烏桓又從五郡塞外南遷至塞內的遼東、漁陽及朔方邊緣十郡,即今遼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內蒙古河套一帶駐牧。烏桓在兩漢時先后兩次南遷,逐漸發展壯大,但受漢護烏桓校尉管轄,分成若干部落,各自為政,一直沒形成統一的部落聯盟。

東漢末年,遼東、遼西等地的烏桓大人趁亂稱王。初平元年(190年),遼西烏桓大人蹋頓統一現遼寧一帶的烏桓各部。

漢獻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紹在官渡之戰之后敗給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烏桓蹋頓,形成殘余勢力。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烏桓,戰于柳城,斬蹋頓諸王,從此烏桓徹底衰落,地位為鮮卑取代。

東漢建安十二年(207年)農歷9月,曹操從柳城班師。此時雨水已經止息,濱海道可以通行了。曹操經此路返回,途經碣石,回想白狼山一戰,意氣風發,寫下了豪情滿懷的《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最后一句中的“幸甚至哉”,應該是曹操在征滅烏桓部落之后的真實感受。

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占領了烏桓之地,鮮卑與烏桓融合,鮮卑族于是有了烏桓氏。

烏桓族人在遷入北魏時,融入鮮卑族,其中有改漢字單姓為桓氏者,另外還有復姓桓侯氏、桓阿氏,史籍《姓氏尋源》中記載:“后魏桓阿氏,后改鹿氏。”其實,所謂“桓阿氏”就是《姓纂》中記載的“鹿桓阿氏”,實際上應當是“阿鹿桓氏”,這在《通志·氏族略》、《姓氏辨證》等其它史籍中皆有勘誤,正確的應當是“阿鹿桓改桓氏”或“阿鹿桓改桓氏,阿鹿孤改鹿氏”方為正確。

五胡十六國時期,烏桓與各族雜居,形成“雜胡”。烏桓和匈奴的混血后代“鐵弗”人赫連勃勃立國胡夏。

內徙的烏桓人后來因永嘉之亂,死于民族沖突。

唐朝時,嫩江以北有烏丸國,為烏桓后人所建立。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曾派兵征伐烏丸國,之后烏桓融入契丹、靺鞨等其他民族。形成一個名叫“桓赧氏”的部落,屬于生女真,女真語稱“桓散達”,以部為氏。在金世祖完顏·劾里缽統一女真諸部的過程中,“桓散達”被征服,并入女真統一體,成為后來完顏·劾里缽的兒子、金太祖武元皇帝完顏·阿骨打的附庸屬下。到了金熙宗完顏亶執政時期,金國加速了封建化進程,期間大量接受漢文化,女真族桓赧氏在此過程中漢化省文為單姓桓氏。

據史籍《中華姓府》《姓氏尋源》記載:清代老滿洲部族(女真族)桓泰氏,滿語為wántai Hala,世居雅蘭(今俄羅斯雅蘭河流域),在滿清時期為脫譜姓氏,族源不詳,后并入滿族八旗,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桓氏、泰氏等。滿族人不與漢人通婚。

少數民族改姓的這些桓氏,正確讀音均作wán(ㄨㄢˊ)。

桓氏在東周時期之前,為單一來源姓氏,源于軒轅黃帝大臣桓常,因年代過于久遠,不在信史之內,故不可完全相信。在東漢之前,桓氏主要是來源于宋桓公和齊桓公的后裔。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述,齊桓公的后裔,以桓公的謚號為氏。而宋桓公的后代,也稱桓氏。北魏時,鮮卑族的部分烏丸氏亦改姓桓氏。

此外,《元和姓纂》和《魏書·官氏志》也都對桓氏的出處有考證文字。由此可見,古老的桓氏家族之中,有來自山東姜姓齊桓公之后,也有發祥于河南子姓宋桓公之后,更有一少部分為鮮卑族之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零七位門閥,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

當代桓氏族人分布地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桓坡村、商丘市柘城縣、周口市鹿邑縣山東省青島市、東營市、濰坊市諸城市、臨沂市平邑縣北京昌平區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滄州市獻縣、石家莊市上海市嘉定區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江蘇省徐州市邳州市、南京市、蘇州市相城區、宿遷市、揚州市寶應縣、鎮江市丹陽市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恩施州恩施市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福建省廈門市、泉州市安溪縣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陜西省漢中市洋縣、銅川市、咸陽市禮泉縣遼寧省沈陽市、葫蘆島市、阜新市、鞍山市、本溪市、撫順市、朝陽市北票市、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四平市懷德縣與雙遼縣、松原市扶余縣、公主嶺市、松原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鶴崗市、綏化市、黑河市北安市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市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云南省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洲貴州省貴陽市四川省雅安市重慶市重慶市

譙國郡,亦稱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196年~220年),將沛郡

龍亢堂:東漢經學大師桓榮,齊桓公后裔,沛郡龍亢(今安徽懷遠龍亢鎮)人,東漢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漢光武帝劉秀請桓榮入宮教授太子劉莊,從此恩遇日隆,官至少傅,漢明帝時封關內侯。桓榮與子桓郁、孫桓焉教五位帝王經書,被譽為“三代御先生,五位帝王師”,在歷史上成為美談,龍亢桓氏由此出名。從此桓氏家族成為龍亢的望族。

龍亢桓氏歷經東漢、三國、西晉、東晉三百六十多年,十一世都有文官武將在朝供職。桓榮十世孫桓溫擔任東晉大將軍、大司馬,領導了三次北伐收復中原的戰爭。末三代有十七位將軍握兵權、守重鎮,聲勢顯赫。桓榮的第十一世孫桓玄,篡東晉自立為帝建立桓楚政權。公元404年,忘恩負義、吃里扒外的反賊劉裕進攻桓楚帝國,桓玄兵敗,死于江陵。此后,大江南北桓姓滅嗣絕倫,被抄斬者眾,僥幸活命者,或更名換姓或遠逃他鄉。

匡晉堂:晉朝桓氏有十一位將軍(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沖、桓雄、桓云、桓濤、桓溫、桓霍、桓謙、桓振)來匡扶朝廷,因稱“匡晉堂”。

樂善堂

據田余慶先生《東晉門閥政治》所載:漢魏桓氏除了望出譙郡者外,還有《元和姓纂》卷五引應劭《風俗通》楚大夫桓思之后的桓,當即長沙臨湘桓氏;還有《三國志·魏志·裴潛傳》注引《魏略》所云馮翊甲族桓氏;同書同志《王粲傳》所云安成令下邳桓威,等等,《文選》卷二八陸機《吳趨行》注引張勃《吳錄》,吳八族中有桓氏。《三國志·吳志·士燮傳》有交趾桓鄰。《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注引《蜀記》,謂西晉時扶風王司馬駿有長史榮陽(今浙江榮陽)桓隰。桑世昌《蘭亭考》卷一載修禊賦詩者有“榮陽桓偉”(張淏《云谷雜記》卷一,桓偉誤作柏偉),則桓氏尚有榮陽一望。又,《隸釋》卷二《東海廟碑》尚有南陽桓氏。

一、huán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黑龍江之嫩江縣,遼寧之清原,山東之平邑、平度,河北之樂亭,山西之太原、晉城,陜西之韓城,湖北之武昌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黃帝臣有桓常,審地利,桓氏宜出此。”

2、鄭樵注云:“姜姓,齊桓公之后,以謚為氏。”

3、又云:“宋桓公之后向魋亦號桓氏。”此亦以祖輩謚號為氏,系出子姓。

4、又云:“烏丸氏改為桓氏。”烏丸,北魏姓氏。似出自鮮卑。

5、《中國姓氏大全》稱:“為桓侯氏所改。”

6、鄭樵又云:“桓庭昌,唐上元中準制改為姜姓。”

二、

桓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桓姓起源:

1、相傳黃帝之臣有桓常,審地利。桓氏宜出此。

2、系自姜姓。春秋時齊桓公之后,以謚為氏。

3、系自子姓。春秋時宋桓公之孫向魋稱桓氏。

4、北魏時烏丸氏改稱桓氏,見《魏書·官氏志》。

桓姓名人:

桓跳,春秋時齊大夫。桓貸,北魏太宗時烏桓人,執金吾,見《通鑒》。

郡望:譙郡。

歷史名人

桓姓古代名人

桓魋東周,春秋時期宋國公族。任宋國主管軍事行政的官——司馬,掌控宋國兵權。他是宋桓公的后代,深受宋景公寵愛,他的弟弟司馬牛是孔子的弟子。

桓齮東周,戰國時期秦國將領。秦始皇十年被封為將軍,秦始皇十三年,秦國大將桓齮攻取趙的平陽、武城(今山東省武城縣西),趙將扈輒率兵赴救,兵敗被殺于武遂,10萬趙軍被斬首。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7年),桓齮與王翦和楊端和攻趙,取鄴九城。秦始皇十八年(公元前230年)之后下落不明。

桓寬西漢,字次公,汝南人,治《公羊春秋》。宣帝時舉為郎,后官至廬江太守丞。其知識廣博,善為文。著有《鹽鐵論》六十篇。

桓少君西漢,名不詳,字少君,大臣鮑宣的妻子。鮑宣是桓少君父親的門生,桓父看出鮑宣是個可造之材,很想將女兒桓少君許配給鮑宣,在征求了女兒同意后,桓家準備了豐厚的嫁妝。鮑宣知道這件事后很不高興,托人告訴桓少君:“你是富家小姐,而我卻是窮書生,我怎么能配得上你。”桓少君聽了之后,為向鮑宣表明心志,就將嫁妝中的綢衣換成了粗布衣。結婚當天,桓少君與鮑宣一起推著小車嫁到了夫家。過門之后,她對婆婆和丈夫很尊敬,每天都按時恭恭敬敬地拜見婆婆,提著水甕到門外的水井中打水,家中生火做飯這樣的雜事也都由她全權負責,這些都使得鮑宣對她敬愛有加。她品行美好并謹守婦女規范,鄉里邦人都稱贊敬重她。

桓譚兩漢,哲學家、經學家、琴師、天文學家。字君山,沛國相人。17歲入朝,79歲卒于任上,歷事西漢、王莽、東漢三朝,官至議郎、給事中、郡丞。愛好音律,善鼓琴,博學多通,遍習五經,喜非毀俗儒。著有《新論》29篇。

桓景東漢,汝南人,他曾經跟隨費長房修道,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們家有大災。不過可以通過這個方法消除災禍:讓家人將包著茱萸的絳色紗布纏在手臂上,登到高處喝菊花酒。桓景聽了以后回家照辦了。第二天,他回來說,家里的牛羊雞馬都死了。費長房對他說:“畜生代替你們死了。”從此以后,便有了重陽節。

桓榮東漢初年,字春卿,沛郡龍亢人,經學大家。

桓虞東漢,官員,為漢章帝時官員,早期任尚書仆射,能夠依法斷事,細密公正,后來擔任南陽太守。桓虞曾征召前臨淮太守朱暉之子朱駢為郡吏,但朱暉卻寧愿放棄自己兒子的仕途,而推薦亡友陳揖之子陳友,桓虞對于朱暉的情義相當嘆服。建初四年五月甲戌,桓虞被任命為司徒。

桓郁東漢(?~93年),字仲恩。沛郡龍亢人。大臣,太常桓榮次子。

桓焉東漢(?~143年),字叔元,沛郡龍亢人,大臣,經學大師桓榮之孫。

桓麟東漢,沛郡龍亢人,桓榮曾孫,桓酆之子,官至許縣縣令。

桓鸞東漢(108年~184年),沛郡龍亢人,桓榮曾孫,太常桓郁孫。

桓典東漢(?-201年),字公雅,譙國龍亢人,大臣,桓榮玄孫,太傅桓焉之孫,桓順之子。

桓彬東漢(133年-178年),字彥林,沛郡龍亢人。大臣,桓榮玄孫,桓酆之孫,桓麟之子。

桓階三國(?—221年),字伯緒,長沙臨湘人。曹魏開國功臣。

桓威三國,下邳郡人。約生于魏文帝黃初元年,卒年不詳。出自孤微。景初二年,十八歲著《渾輿經》,依道以見意。后從齊國門下書佐司徒署吏。后為安成令。

桓范三國(?-249年),字元則,沛國龍亢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文學家,畫家。

桓嘉三國(? — 252年),長沙臨湘人,魏國將領。官至樂安太守、安樂鄉侯。后被丁奉所殺,謚曰“壯侯”。妻子是升遷亭公主。

桓鄰三國,交州交趾郡人。桓治之弟。吳時,被交阯太守士燮舉為郡吏。士燮死后,其子士徽自任交阯太守,拒阻孫權所派之新任太守。鄰叩頭勸士徽迎接新守,被徽笞死。后其侄桓發舉兵攻徽,未果。

桓隰晉朝,司隸河南尹滎陽縣人,任扶風王司馬駿長史,曾與司馬駿、劉寶等議論諸葛亮之為人。

桓彝晉朝(276年-328年),字茂倫,譙國龍亢人。桓榮九世孫。大臣,江左八達之一。晉惠帝時,為州主簿,拜騎都尉;晉元帝為丞相,以為安東將軍、丞相府中兵參軍;及即位,累遷中書侍郎、尚書吏部郎。晉明帝時,拜散騎常侍,封萬寧縣男,補宣城內史。晉成帝咸和三年,死于蘇峻之亂,追贈廷尉,謚號為簡。咸安中,改贈太常。

桓宣晉朝(?-344年),譙國铚縣人,義陽太守桓詡之孫,冠軍長史桓弼之子,將領。

桓伊東晉,字叔夏,小字子野。譙國铚縣人。將領、名士、著名音樂家,鎮南將軍桓宣族子,其父桓景,曾任丹陽尹。桓伊少有武干,性標悟簡率,歷任大司馬參軍、淮南太守、歷陽太守、督豫州之十二郡及揚州之江西五郡軍事,升建威將軍、歷陽及淮南二郡太守等。封宣城縣子,進都督豫州諸軍事,西中郎將、豫州刺史,以淝水之功晉爵永修縣侯,進號右軍將軍,假節都督江州、荊州十郡及豫州四郡軍事,江州刺史,召為護軍將軍。為政寬恤,安撫士民、“百姓賴焉”,于任內去世,追贈右將軍、散騎常侍,謚號“烈”。桓伊為人謙素,善吹笛,號稱“江左第一”,有“笛圣”之稱,著名琴曲《梅花三弄》是根據他的笛譜改編的。桓伊挽歌與袁山松的《行路難》﹑羊曇唱樂并稱為“三絕”。曾參與著名的淝水之戰,同時在謝安功名太盛遭晉孝武帝猜忌之時演唱曹植的《怨歌行》以進諫,謝安亦為之傾倒。在江州刺史任上,桓伊對廬山的佛學、文化起了極大的貢獻,對東林寺的組建亦居功至偉,“一往情深”是桓伊的典故。

桓溫東晉(312年-373年),字元子,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龍亢鎮)人。政治家、軍事家、權臣,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東漢名儒桓榮之后,宣城內史桓彝長子。

桓沖東晉(公元318—384年),名將,字幼子,小字買德郎,譙國龍亢人,宣城內史桓彝第五子,大司馬桓溫之弟,桓楚武悼帝桓玄之叔。歷征虜將軍、振威將軍、江州刺史,豐城公等。桓溫死,他歷中軍將軍、都督江揚豫州軍事、揚豫二州刺史,徐州刺史,車騎將軍,荊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職。忠于晉室,雖桓氏與陳郡謝氏有所沖突,但仍以國家為重,犧牲宗族利益,將原本桓溫時取得的揚州刺史職位讓給謝安,自愿出鎮外地。后與謝氏于東西兩邊協力防御前秦的進攻,助東晉于淝水之戰中獲勝,太元九年逝世,追贈太尉,謚曰宣穆。,后桓玄稱帝,追贈太傅、宣城王。

桓玄東晉(369年-404年),字敬道,小字靈寶,譙國龍亢人。譙國桓氏代表人物,將領、權臣,大司馬桓溫之子,桓楚帝國武悼帝。桓玄形貌瑰奇,風神疏朗,襲爵南郡公,世稱“桓南郡”。先后消滅殷仲堪和楊佺期,滅亡執政司馬道子父子,把持朝權。歷任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錄尚書事、揚州牧,領徐州刺史,相國、大將軍,晉封楚王。大亨元年(403年),威逼晉安帝禪位,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建立桓楚,改元“永始”。不久,反賊劉裕舉北府兵起義,桓玄敗逃江陵重整軍力,遭西討義軍擊敗。試圖入蜀,遭益州督護馮遷殺害,時年三十六歲。桓玄博綜藝術,善屬文,著有《桓玄集》二十卷。

桓修東晉(?-404年),又作桓脩,字承祖,譙國龍亢人。桓榮十一世孫,車騎將軍桓沖第三子。將領。

桓振東晉末年(?-405年),字道全,名將,譙國龍亢人。征西大將軍桓豁之孫,冠軍將軍桓石虔之子,桓楚武悼帝桓玄從子,有其父風,果銳敢斗,但暴橫無行。桓玄敗死后作為其繼任者繼續領導桓楚的余黨對抗東晉,終因兵敗戰死。

桓石民晉朝,譙國龍亢人。晉朝重要將領,宣城內史桓彝之孫,征西大將軍桓豁之子,冠軍將軍桓石虔之弟。其妻為謝安兄長謝奕的女兒謝道輝。桓石民歷任顯職,甚具名望,多番擊敗敵國。前后累功進遷左將軍。后來卒于任上,沒有子嗣。

桓石綏東晉末期(?-410年),征西大將軍桓豁之子,大司馬桓溫之侄,桓楚武悼帝桓玄從弟,譙國龍亢人,將領。桓玄敗死后仍持續抵抗東晉,終失敗被殺。

桓法嗣唐朝,祖籍譙國龍亢,桓榮的十七世孫,潤州曲阿人,官至雍王府諮議參軍、弘文館學士。

桓彥范唐朝,桓彥范早年曾歷任司衛寺主簿、監察御史、御史中丞、司刑寺少卿,后與敬暉、張柬之、崔玄暐、袁恕己一同發動神龍政變,擁立唐中宗復辟,被任命為侍中。因挾正敢言,遭到韋皇后與武三思的排擠,被奪去實權,進封扶陽郡王。神龍二年(706年),武三思以五王誣陷韋后為由,通過唐中宗頒布詔令,將五王流放邊疆。桓彥范被流放貴州,后被周利貞虐殺。時年54歲。唐睿宗繼位后,賜謚忠烈,德宗建中三年(782年)追贈司徒。唐睿宗即位后,為其冤案昭雪,賜謚“忠烈”。

桓彥范唐朝(653年-706年),字士則,桓榮的十九世孫,祖籍譙國龍亢,潤州曲阿人,官至宰相,唐朝“復國五王”之一。

桓臣范唐朝,祖籍譙國龍亢(今安徽省懷遠縣西龍亢鎮北),桓榮的十九世孫,桓彥范之弟。任鴻臚少卿、右衛將軍、左金吾將軍、京兆尹、西京副留守等。開元廿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薨于位,享年六十四歲。有《桓臣范墓志銘》存于洛陽師范學院。

桓云東晉,字云子,桓溫之弟,東晉大臣。

桓豁東晉,字朗子,桓溫之弟,東晉大臣。

桓楚東晉,由將領桓玄所建立的一個短期政權

桓石虔桓豁之子,以勇猛著稱。

桓謙桓沖之子,桓楚政權將領。

桓胤東晉,桓沖之孫,東晉官員。

郡望

譙國郡,亦稱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196年~220年),將沛郡

龍亢堂:東漢經學大師桓榮,齊桓公后裔,沛郡龍亢(今安徽懷遠龍亢鎮)人,東漢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漢光武帝劉秀請桓榮入宮教授太子劉莊,從此恩遇日隆,官至少傅,漢明帝時封關內侯。桓榮與子桓郁、孫桓焉教五位帝王經書,被譽為“三代御先生,五位帝王師”,在歷史上成為美談,龍亢桓氏由此出名。從此桓氏家族成為龍亢的望族。

龍亢桓氏歷經東漢、三國、西晉、東晉三百六十多年,十一世都有文官武將在朝供職。桓榮十世孫桓溫擔任東晉大將軍、大司馬,領導了三次北伐收復中原的戰爭。末三代有十七位將軍握兵權、守重鎮,聲勢顯赫。桓榮的第十一世孫桓玄,篡東晉自立為帝建立桓楚政權。公元404年,忘恩負義、吃里扒外的反賊劉裕進攻桓楚帝國,桓玄兵敗,死于江陵。此后,大江南北桓姓滅嗣絕倫,被抄斬者眾,僥幸活命者,或更名換姓或遠逃他鄉。

匡晉堂:晉朝桓氏有十一位將軍(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沖、桓雄、桓云、桓濤、桓溫、桓霍、桓謙、桓振)來匡扶朝廷,因稱“匡晉堂”。

樂善堂

據田余慶先生《東晉門閥政治》所載:漢魏桓氏除了望出譙郡者外,還有《元和姓纂》卷五引應劭《風俗通》楚大夫桓思之后的桓,當即長沙臨湘桓氏;還有《三國志·魏志·裴潛傳》注引《魏略》所云馮翊甲族桓氏;同書同志《王粲傳》所云安成令下邳桓威,等等,《文選》卷二八陸機《吳趨行》注引張勃《吳錄》,吳八族中有桓氏。《三國志·吳志·士燮傳》有交趾桓鄰。《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注引《蜀記》,謂西晉時扶風王司馬駿有長史榮陽(今浙江榮陽)桓隰。桑世昌《蘭亭考》卷一載修禊賦詩者有“榮陽桓偉”(張淏《云谷雜記》卷一,桓偉誤作柏偉),則桓氏尚有榮陽一望。又,《隸釋》卷二《東海廟碑》尚有南陽桓氏。

一、huán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黑龍江之嫩江縣,遼寧之清原,山東之平邑、平度,河北之樂亭,山西之太原、晉城,陜西之韓城,湖北之武昌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黃帝臣有桓常,審地利,桓氏宜出此。”

2、鄭樵注云:“姜姓,齊桓公之后,以謚為氏。”

3、又云:“宋桓公之后向魋亦號桓氏。”此亦以祖輩謚號為氏,系出子姓。

4、又云:“烏丸氏改為桓氏。”烏丸,北魏姓氏。似出自鮮卑。

5、《中國姓氏大全》稱:“為桓侯氏所改。”

6、鄭樵又云:“桓庭昌,唐上元中準制改為姜姓。”

二、

桓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桓姓起源:

1、相傳黃帝之臣有桓常,審地利。桓氏宜出此。

2、系自姜姓。春秋時齊桓公之后,以謚為氏。

3、系自子姓。春秋時宋桓公之孫向魋稱桓氏。

4、北魏時烏丸氏改稱桓氏,見《魏書·官氏志》。

桓姓名人:

桓跳,春秋時齊大夫。桓貸,北魏太宗時烏桓人,執金吾,見《通鑒》。

郡望:譙郡。

姓氏源流

一、huán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黑龍江之嫩江縣,遼寧之清原,山東之平邑、平度,河北之樂亭,山西之太原、晉城,陜西之韓城,湖北之武昌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黃帝臣有桓常,審地利,桓氏宜出此。”

2、鄭樵注云:“姜姓,齊桓公之后,以謚為氏。”

3、又云:“宋桓公之后向魋亦號桓氏。”此亦以祖輩謚號為氏,系出子姓。

4、又云:“烏丸氏改為桓氏。”烏丸,北魏姓氏。似出自鮮卑。

5、《中國姓氏大全》稱:“為桓侯氏所改。”

6、鄭樵又云:“桓庭昌,唐上元中準制改為姜姓。”

二、

桓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桓姓起源:

1、相傳黃帝之臣有桓常,審地利。桓氏宜出此。

2、系自姜姓。春秋時齊桓公之后,以謚為氏。

3、系自子姓。春秋時宋桓公之孫向魋稱桓氏。

4、北魏時烏丸氏改稱桓氏,見《魏書·官氏志》。

桓姓名人:

桓跳,春秋時齊大夫。桓貸,北魏太宗時烏桓人,執金吾,見《通鑒》。

郡望:譙郡。

堂號

譙國郡,亦稱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196年~220年),將沛郡

龍亢堂:東漢經學大師桓榮,齊桓公后裔,沛郡龍亢(今安徽懷遠龍亢鎮)人,東漢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漢光武帝劉秀請桓榮入宮教授太子劉莊,從此恩遇日隆,官至少傅,漢明帝時封關內侯。桓榮與子桓郁、孫桓焉教五位帝王經書,被譽為“三代御先生,五位帝王師”,在歷史上成為美談,龍亢桓氏由此出名。從此桓氏家族成為龍亢的望族。

龍亢桓氏歷經東漢、三國、西晉、東晉三百六十多年,十一世都有文官武將在朝供職。桓榮十世孫桓溫擔任東晉大將軍、大司馬,領導了三次北伐收復中原的戰爭。末三代有十七位將軍握兵權、守重鎮,聲勢顯赫。桓榮的第十一世孫桓玄,篡東晉自立為帝建立桓楚政權。公元404年,忘恩負義、吃里扒外的反賊劉裕進攻桓楚帝國,桓玄兵敗,死于江陵。此后,大江南北桓姓滅嗣絕倫,被抄斬者眾,僥幸活命者,或更名換姓或遠逃他鄉。

匡晉堂:晉朝桓氏有十一位將軍(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沖、桓雄、桓云、桓濤、桓溫、桓霍、桓謙、桓振)來匡扶朝廷,因稱“匡晉堂”。

樂善堂

據田余慶先生《東晉門閥政治》所載:漢魏桓氏除了望出譙郡者外,還有《元和姓纂》卷五引應劭《風俗通》楚大夫桓思之后的桓,當即長沙臨湘桓氏;還有《三國志·魏志·裴潛傳》注引《魏略》所云馮翊甲族桓氏;同書同志《王粲傳》所云安成令下邳桓威,等等,《文選》卷二八陸機《吳趨行》注引張勃《吳錄》,吳八族中有桓氏。《三國志·吳志·士燮傳》有交趾桓鄰。《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注引《蜀記》,謂西晉時扶風王司馬駿有長史榮陽(今浙江榮陽)桓隰。桑世昌《蘭亭考》卷一載修禊賦詩者有“榮陽桓偉”(張淏《云谷雜記》卷一,桓偉誤作柏偉),則桓氏尚有榮陽一望。又,《隸釋》卷二《東海廟碑》尚有南陽桓氏。

一、huán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黑龍江之嫩江縣,遼寧之清原,山東之平邑、平度,河北之樂亭,山西之太原、晉城,陜西之韓城,湖北之武昌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黃帝臣有桓常,審地利,桓氏宜出此。”

2、鄭樵注云:“姜姓,齊桓公之后,以謚為氏。”

3、又云:“宋桓公之后向魋亦號桓氏。”此亦以祖輩謚號為氏,系出子姓。

4、又云:“烏丸氏改為桓氏。”烏丸,北魏姓氏。似出自鮮卑。

5、《中國姓氏大全》稱:“為桓侯氏所改。”

6、鄭樵又云:“桓庭昌,唐上元中準制改為姜姓。”

二、

桓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桓姓起源:

1、相傳黃帝之臣有桓常,審地利。桓氏宜出此。

2、系自姜姓。春秋時齊桓公之后,以謚為氏。

3、系自子姓。春秋時宋桓公之孫向魋稱桓氏。

4、北魏時烏丸氏改稱桓氏,見《魏書·官氏志》。

桓姓名人:

桓跳,春秋時齊大夫。桓貸,北魏太宗時烏桓人,執金吾,見《通鑒》。

郡望:譙郡。

其他姓氏

欄目導航

熱門姓氏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国一级黄色片 |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 天天操网 | 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 | 日本超碰 |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福利在线 |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精品 | 男女网站免费观看 | 成人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三级av |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视频播放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精品一二三区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 | 97人人澡人人爽91综合色 | 久久久久91 | 成人亚洲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情侣酒店偷拍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99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伊人激情综合网 | 在线看免费的a | 在线免费观看视频你懂的 | 亚洲久草 | 日韩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视频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天天色天天射天天干 | 久久精品国内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 | 精品国产区 | 久免费视频 | 91视频日本|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 | 美女在线一区二区 | 天天影视亚洲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