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ǎo ]
讀音:bǎo
拼音:bao
簡繁:寶
五筆:PGYU
五行:火
部外:暫無
五筆:PGYU
筆畫:8畫
吉兇:吉
倉頡:JMGI
結(jié)構(gòu):上下
鄭碼:WDCS
四角:30103
區(qū)位:1706
統(tǒng)一碼:5B9D
異體字:寶,珤,寚,寳,靌,?,?,?,?,?,?,?,?
英漢互譯:treasure,jewel,precious,rare
筆順:點、點、橫撇/橫鉤、橫、橫、豎、橫、點
筆順演示王由三橫一豎構(gòu)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xué)。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tǒng)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于“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511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內(nèi)容來源于:www.anvalley.cn
寶姓主要源自:子姓。
寶姓寶姓起源一
西漢時期,王朝為管理內(nèi)宮,設(shè)有專門的處所,起先負(fù)責(zé)為宮中女子有病就室治療,稱“寶室”,后逐漸演變成掌管皇后、貴人獲罪而囚禁之所,稱“暴室”。設(shè)有寶室令(暴室令)一人,隸屬于光祿勛管轄,官秩六百石,位七品。
寶室令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位姓氏者,稱寶氏,讀音作pù(ㄆㄨˋ)。
寶姓寶姓起源二
源于官位,出自東漢朝時期官員寶室丞,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東漢時期,宮中有專門的布帛印染晾曬之處所,稱曝室,實際上就是染坊,設(shè)有掌管官吏一員,稱曝室丞,后仿照西漢時期宮內(nèi)定制,也將有罪的后妃囚禁于曝室,故而曝室又成為宮內(nèi)附設(shè)的監(jiān)獄,由于多關(guān)押的是貴人、嬪妃,因此又稱為寶室。寶室丞多由君王親信的宦官擔(dān)任。
寶室丞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位姓氏者,稱寶氏,讀音作pù(ㄆㄨˋ)。
寶姓寶姓起源三
源于回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回族中的寶氏,出自姓名首音的漢譯音或諧音。在元朝時期,就有三位名同人不同的“寶合丁”,此外還有“寶合丁刺只”、“寶童”、“寶哥”等。清朝時期,在云南的回民起義軍中也有一位將領(lǐng)名叫寶文明。
寶氏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qū)和云南省,讀音作bǎo(ㄅㄠˇ)。
寶姓寶姓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宋、元時期成吉思汗二弟哈撒爾的后代,屬于以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①蒙古族卓索圖盟(今內(nèi)蒙古土默特右旗)寶氏,源出成吉思汗二弟哈撒爾之后,屬于“黃金家族”的孛兒只斤氏后裔,取氏族名稱詞首為姓氏。蒙古族寶氏原居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后來遷到土默特右旗、遼寧朝陽縣大平房、東大道等鄉(xiāng)鎮(zhèn)及其周邊區(qū)域。在古代,由于等級要求森嚴(yán),寶氏家族的臺吉(貴族)只能和扎薩克(旗長)家族聯(lián)姻。蒙古族孛爾只斤氏,今冠漢姓為鮑氏、包氏、寶氏、博氏、奇氏、羅氏、波氏等,寶氏讀音作bǎo(ㄅㄠˇ)。
②蒙古族寶勒格沁氏,源于金國時期博勒和氏,亦稱寶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nèi)蒙古喀喇沁旗)。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稱Boorigit Hala。所冠漢姓有寶氏、暴氏、包氏,寶氏讀音作bǎo(ㄅㄠˇ)。
③蒙古族寶古氏,亦稱寶濟氏、包多機根氏,世居科爾沁(今內(nèi)蒙古科爾沁草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地區(qū))。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ogi Hala。后冠有漢姓寶氏、鹿氏者,寶氏讀音作bǎo(ㄅㄠˇ)。
④蒙古族失寶赤氏,亦稱實寶禪氏,世居哈喇烏蘇齊巴漢臺(今新疆塔城地區(qū))。后滿族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iboocan Hala。所冠漢姓有寶氏、宮氏、龔氏,寶氏讀音作bǎo(ㄅㄠˇ)。
⑤蒙古族寶日努德氏,所冠漢姓有寶氏、吳氏,寶氏讀音作bǎo(ㄅㄠˇ)。
寶姓寶姓起源五
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洪武年間官員于寶,屬于避難改姓為氏。該支寶氏,源于明朝洪武年間,錢塘人于寶奉命到云南騰沖地區(qū)征糧,恰逢兵變,糧薄丟失,為避禍而棄官流落迤西云南縣,即現(xiàn)云南省大理州祥云縣,以名為姓易為寶氏,后逐漸繁衍發(fā)展,遂成西南地區(qū)的大族。
現(xiàn)其后人在祥云、龍陵、騰沖、芒市、緬甸等地,其家譜記載該支寶氏目前在世族人約三千余,專設(shè)有家會統(tǒng)管祭祀,寶氏讀音作bǎo(ㄅㄠˇ)。
寶姓寶姓起源六
源于滿族,出自明、清之際女真族保佳氏部落,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保佳氏,亦稱鮑佳氏,滿語為Boogiya Hala,世居安楚拉庫(今吉林安圖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帶)。所冠漢姓有鮑氏、寶氏、包氏,寶氏讀音作bǎo(ㄅㄠˇ)。后文革期間,也有部分愛新覺羅氏改姓為寶。
寶姓寶姓起源七
源于官位,出自秦、漢時期官吏葆人,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葆人,就是寶人,在古代,“寶”、“葆”二字同義通用,因此又稱寶人,在兩周時期專職掌管王室和諸國君主的珍寶庫藏,隸屬于天官府司管轄。至秦朝以后,改由三公中的丞相管轄。“三公”,就是太尉、丞相、御史。
在葆人(寶人)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葆人氏、或?qū)毴耸希蠼允∥暮喐臑閱涡蛰崾稀毷希来鄠髦两瘢湫帐献x音亦作bǎo(ㄅㄠˇ)。
寶姓寶姓起源八
源于子姓,出自宋朝時期孔子后裔,屬于以為氏。孔宗愿,生卒年待考,字子莊,主要活動于宋仁宗趙禎執(zhí)政時期(公元1023~1063年),他是儒學(xué)大家孔子的第四十六代嫡孫。宋寶元二年(公元1038年),宋仁宗官授孔宗愿為國子監(jiān)主簿,襲封文宣公之爵,兼知縣事。到了宋至和二年(公元1054年),孔宗愿任職于集賢院,其間曾上書申明歷朝歷代對先祖孔子及其嫡裔封號的混亂狀況,議革唐朝以來的記載之誤。宋仁宗甚感然也,允之,并因此改封孔宗愿為衍圣公。自孔宗愿起,世上始有“衍圣公”之尊稱,從此相沿至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民國政府正式廢黜其封建世爵,改“衍圣公”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仍世襲。孔子世家的“衍圣公”尊號持有八百八十一年整。
在孔宗愿的庶支后裔子孫以及家院姻親族人中,有以先祖襲封為“文宣公”爵稱之首封年號“寶元”為姓氏者,在古代,“寶”、“葆”二字同義通用,因此有稱寶氏、或葆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氏讀音作bǎo(ㄅㄠˇ)。
寶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六百五十一位,多以河南、歸化為郡望。
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呼和浩特、土默特右旗,遼寧省的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朝陽市大平房與東大道等鄉(xiāng)鎮(zhèn),河南省的焦作市,云南省的騰沖縣紅豆樹村、米果村,大理州祥云縣,保山地區(qū)昌寧縣、潞江、滇西各縣市,河北省滄州市大楮村,北京市、臺灣省臺北市、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緬甸王國的瓦城、木姐、臘戌、佤邦等地,均有寶氏族人分布。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qū),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dāng)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后又復(fù)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yuǎn)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xù)至今。
歸化城:即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呼和浩特市舊城,是一座有四百三十余年歷史的塞外名城。它北枕巍峨起伏的陰山山脈大青山,可通北部豐美的草原;南臨波濤滾滾的黃河水,與鄂爾多斯高原隔河相望;東連連綿起伏的蠻汗山;西連河套,為西進甘寧之門戶。它坐落于黃河、大黑河沖積而成的平原上。這里土地肥沃,地形平坦,灌溉便利,地理上稱為前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史稱敕勒川豐州灘。明隆慶六年(壬申,公元1572年),駐牧于土默川的蒙古族首領(lǐng)阿拉坦汗和妻子三娘子召集各族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在大青山之陰,黃河之濱,破土建設(shè)具有八座樓和琉璃金銀殿的雄偉美麗的城池。史書記載說,庫庫和屯城進人施工階段后,三娘于是主要的主持者。明萬歷三年(乙亥,公元1575年)城池建成,明朝政府賜名為歸化城。在修建歸化城時,阿拉坦汗已經(jīng)進入老年,并且疾病纏身。因此,三娘子積極輔佐丈夫處理各種事務(wù)。明萬歷九年(辛巳,公元1581年),坷勒坦汗和三娘子再次擴建歸化城,又修筑了一座規(guī)模宏偉的外城。據(jù)方志文獻《玉泉區(qū)志》的記載,明天啟七年(丁卯,公元1627年),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克歸化城,奪銀佛寺”。明崇禎五年(壬申,公元1632年),后金大汗愛新覺羅·皇太極戰(zhàn)敗了林丹汗,一直追擊到歸化城后縱火燒城,唯獨對銀佛寺倍加保護。后來的歸化城是滿清王朝在歸化城的廢墟上又重新建立起來的,但是人們?yōu)榱思o(jì)念三娘子,仍然將歸化城稱為“三娘子城”。歸化城坐落在在層巒疊嶂的青山輝映下,顯露著一派蒼郁生機。當(dāng)時的歸化城是由青磚砌成的,遠(yuǎn)望一片青色,當(dāng)?shù)孛晒抛迦嗣窠o她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庫庫和屯”,后漢譯為“呼和浩特”,漢義“青色的城”,簡稱“青城”,因召廟云集,又稱“召城”。歸化城也就是今呼和浩特舊城區(qū)的雛型。
河南堂:以望立堂,亦稱三川堂、河內(nèi)堂、中原堂。
歸化堂:以望立堂,亦稱青城堂。
一、寶(寶)bǎo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尚義、黃驊,山東之平度,山西之陽泉,廣東之吳川,云南之馬關(guān)、隴川等地有分布。漢族、回族、蒙古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初見於《姓苑》。望出丹陽。
二、寶(寶)
寶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shù)不多。
寶姓起源:見《姓苑》。蒙古族亦有此姓。
寶姓名人:
寶忠,漢光武時人。
郡望:丹陽。
變化:一作〔寶〕。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qū),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dāng)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后又復(fù)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yuǎn)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xù)至今。
歸化城:即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呼和浩特市舊城,是一座有四百三十余年歷史的塞外名城。它北枕巍峨起伏的陰山山脈大青山,可通北部豐美的草原;南臨波濤滾滾的黃河水,與鄂爾多斯高原隔河相望;東連連綿起伏的蠻汗山;西連河套,為西進甘寧之門戶。它坐落于黃河、大黑河沖積而成的平原上。這里土地肥沃,地形平坦,灌溉便利,地理上稱為前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史稱敕勒川豐州灘。明隆慶六年(壬申,公元1572年),駐牧于土默川的蒙古族首領(lǐng)阿拉坦汗和妻子三娘子召集各族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在大青山之陰,黃河之濱,破土建設(shè)具有八座樓和琉璃金銀殿的雄偉美麗的城池。史書記載說,庫庫和屯城進人施工階段后,三娘于是主要的主持者。明萬歷三年(乙亥,公元1575年)城池建成,明朝政府賜名為歸化城。在修建歸化城時,阿拉坦汗已經(jīng)進入老年,并且疾病纏身。因此,三娘子積極輔佐丈夫處理各種事務(wù)。明萬歷九年(辛巳,公元1581年),坷勒坦汗和三娘子再次擴建歸化城,又修筑了一座規(guī)模宏偉的外城。據(jù)方志文獻《玉泉區(qū)志》的記載,明天啟七年(丁卯,公元1627年),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克歸化城,奪銀佛寺”。明崇禎五年(壬申,公元1632年),后金大汗愛新覺羅·皇太極戰(zhàn)敗了林丹汗,一直追擊到歸化城后縱火燒城,唯獨對銀佛寺倍加保護。后來的歸化城是滿清王朝在歸化城的廢墟上又重新建立起來的,但是人們?yōu)榱思o(jì)念三娘子,仍然將歸化城稱為“三娘子城”。歸化城坐落在在層巒疊嶂的青山輝映下,顯露著一派蒼郁生機。當(dāng)時的歸化城是由青磚砌成的,遠(yuǎn)望一片青色,當(dāng)?shù)孛晒抛迦嗣窠o她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庫庫和屯”,后漢譯為“呼和浩特”,漢義“青色的城”,簡稱“青城”,因召廟云集,又稱“召城”。歸化城也就是今呼和浩特舊城區(qū)的雛型。
河南堂:以望立堂,亦稱三川堂、河內(nèi)堂、中原堂。
歸化堂:以望立堂,亦稱青城堂。
一、寶(寶)bǎo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尚義、黃驊,山東之平度,山西之陽泉,廣東之吳川,云南之馬關(guān)、隴川等地有分布。漢族、回族、蒙古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初見於《姓苑》。望出丹陽。
二、寶(寶)
寶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shù)不多。
寶姓起源:見《姓苑》。蒙古族亦有此姓。
寶姓名人:
寶忠,漢光武時人。
郡望:丹陽。
變化:一作〔寶〕。
一、寶(寶)bǎo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尚義、黃驊,山東之平度,山西之陽泉,廣東之吳川,云南之馬關(guān)、隴川等地有分布。漢族、回族、蒙古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初見於《姓苑》。望出丹陽。
二、寶(寶)
寶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shù)不多。
寶姓起源:見《姓苑》。蒙古族亦有此姓。
寶姓名人:
寶忠,漢光武時人。
郡望:丹陽。
變化:一作〔寶〕。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qū),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dāng)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后又復(fù)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yuǎn)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xù)至今。
歸化城:即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呼和浩特市舊城,是一座有四百三十余年歷史的塞外名城。它北枕巍峨起伏的陰山山脈大青山,可通北部豐美的草原;南臨波濤滾滾的黃河水,與鄂爾多斯高原隔河相望;東連連綿起伏的蠻汗山;西連河套,為西進甘寧之門戶。它坐落于黃河、大黑河沖積而成的平原上。這里土地肥沃,地形平坦,灌溉便利,地理上稱為前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史稱敕勒川豐州灘。明隆慶六年(壬申,公元1572年),駐牧于土默川的蒙古族首領(lǐng)阿拉坦汗和妻子三娘子召集各族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在大青山之陰,黃河之濱,破土建設(shè)具有八座樓和琉璃金銀殿的雄偉美麗的城池。史書記載說,庫庫和屯城進人施工階段后,三娘于是主要的主持者。明萬歷三年(乙亥,公元1575年)城池建成,明朝政府賜名為歸化城。在修建歸化城時,阿拉坦汗已經(jīng)進入老年,并且疾病纏身。因此,三娘子積極輔佐丈夫處理各種事務(wù)。明萬歷九年(辛巳,公元1581年),坷勒坦汗和三娘子再次擴建歸化城,又修筑了一座規(guī)模宏偉的外城。據(jù)方志文獻《玉泉區(qū)志》的記載,明天啟七年(丁卯,公元1627年),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克歸化城,奪銀佛寺”。明崇禎五年(壬申,公元1632年),后金大汗愛新覺羅·皇太極戰(zhàn)敗了林丹汗,一直追擊到歸化城后縱火燒城,唯獨對銀佛寺倍加保護。后來的歸化城是滿清王朝在歸化城的廢墟上又重新建立起來的,但是人們?yōu)榱思o(jì)念三娘子,仍然將歸化城稱為“三娘子城”。歸化城坐落在在層巒疊嶂的青山輝映下,顯露著一派蒼郁生機。當(dāng)時的歸化城是由青磚砌成的,遠(yuǎn)望一片青色,當(dāng)?shù)孛晒抛迦嗣窠o她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庫庫和屯”,后漢譯為“呼和浩特”,漢義“青色的城”,簡稱“青城”,因召廟云集,又稱“召城”。歸化城也就是今呼和浩特舊城區(qū)的雛型。
河南堂:以望立堂,亦稱三川堂、河內(nèi)堂、中原堂。
歸化堂:以望立堂,亦稱青城堂。
一、寶(寶)bǎo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尚義、黃驊,山東之平度,山西之陽泉,廣東之吳川,云南之馬關(guān)、隴川等地有分布。漢族、回族、蒙古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初見於《姓苑》。望出丹陽。
二、寶(寶)
寶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shù)不多。
寶姓起源:見《姓苑》。蒙古族亦有此姓。
寶姓名人:
寶忠,漢光武時人。
郡望:丹陽。
變化:一作〔寶〕。
[ 寶 ]字的同音字 - [ bao ]
[ 寶 ]的同部首字 - [ 宀 ]部
其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