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憤怒不平貌。
⒈ 憤怒不平貌。
引《漢書·戾太子劉據傳》:“太子進則不得上見,退則困於亂臣,獨寃結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殺 充,恐懼逋逃。”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以是忿忿,懷慙反側。”
《醒世恒言·灌園叟晚逢仙女》:“眾女子留之不住…… 十八姨 忿忿向東而去。”
茅盾 《搬的喜劇》:“他拿出兩毛錢來丟給那女仆,忿忿地說:‘隨你去買點什么!’”
⒈ 憤怒不平的樣子。
引《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戾太子劉據傳》:「獨冤結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
《三國演義·第四回》:「袁紹忿忿而去,若購之急,勢必為變。」
英語variant of 憤憤|憤憤[fen4 fen4]
"忿忿"解釋:
形容心中不服,感到氣憤。
近義詞:
憤怒、氣憤、憤慨、憤恨
反義詞:
高興、開心、愉快、歡樂
組詞:
忿忿不平、忿忿然、忿忿而去
一年級造句:
1. 小明忿忿不平地看著那個欺負他的大孩子。
2. 妹妹忿忿地扔掉了手中的玩具。
3. 他忿忿地離開了會議室,顯然對結果不滿。
二年...
[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