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積攢聚存。
例積蓄力量。
英save; accumulate; amass; in stock;
⒉ 積存的財物。
例年年有積蓄。
英savings;
⒈ 積聚;貯藏。
引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刑相生》:“﹝ 召公 ﹞親入南畝之中,觀民墾草發淄,耕種五穀,積蓄有餘,家給人足,倉庫充實。”
元 鄭光祖 《伊尹耕莘》第一折:“幼年頗看經書,隱居不仕,惟以務農為活,積蓄多年,廣有錢穀,家業頗豐。”
巴金 《利娜·第五封信》:“得了錢她們就積蓄起來,不給男人用。”
⒉ 指積蓄的財物。
引《史記·高祖本紀》:“宛,大郡之都也,連城數十,人民眾,積蓄多,吏人自以為降必死,故皆堅守乘城。”
明 唐順之 《鳳陽等處災傷疏》:“且 江 北人家素無積蓄,今歲原是子粒不收,起運京糧多從遠處糴買,致之甚艱。”
《紅樓夢》第一一八回:“賈環 本是一個錢沒有的,雖是 趙姨娘 有些積蓄,早被他弄光了。”
巴金 《奴隸的心》:“他越想越苦惱,加以他做了多年的奴隸,并沒有積蓄,賠不起這一筆錢。”
⒊ 蘊積,蘊蓄。
引唐 李白 《贈別從甥高五》詩:“自笑我非天,生事多契闊。積蓄萬古憤,向誰得開豁。”
清 梅曾亮 《<柏枧山房集>自序》:“右軍 《蘭亭》之詠,不殊常語; 安仁 《金谷》之詩,未聞好詞。何者?意非積蓄,詞由豪舉。”
⒋ 指蘊蓄的思想、情感。
引宋 文天祥 《跋李龍庚殿策》:“君非碌碌,意積蓄必有深厚,故予獨探其心表而出之。”
⒈ 累積儲存。
例如:「為了救急,他把積蓄多年的錢都拿出來了。」
近儲蓄
反消耗
⒉ 所儲存的財物。
引《宋史·卷二九三·王禹偁傳》:「今旱云未霑,宿麥未茁,既無積蓄,民饑可憂。」
《文明小史·第一五回》:「于是私下把各人的積蓄拿了出來,湊了湊。」
1、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為災區捐出了自己全部的積蓄。
2、聽到家鄉受災的噩耗,他當即捐出了自己所有的積蓄。
3、不要畏懼困苦,它是墊高你的基石;不要躲避忙碌,它能燃燒你的希望;不要拒絕寒冷,它可以積蓄你的能量;不要一味愜意,這往往是挫敗的開始;不要眷念誘惑,這常常是墮落的前奏。人生的成長,靠的不是時間,而是勤奮與努力
4、秋天,大風吹來,萬物凋零,小草一天天衰弱了,變黃了。到了寒冷的冬天,它只剩下了光禿禿的草根。然而,它只是暫時地沉睡了,它在慢慢地積蓄著能量,當來年開春的時候,它又會把綠色奉獻給大地。
5、喜歡不恥下問的人,卻從中有所理解,有所積蓄,有所運用,有所心得。
6、紙醉金迷的生活使他早早地花光了自己的積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