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官吏降職并調往遠方就任。
英relegation;
⒈ 古代官吏因過失或犯罪而被降職或流放。
引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贊成》:“﹝ 鄭虔 ﹞由是貶謫十餘年,方從調選,授廣文館博士。”
《明史·張文明傳》:“文明 止於貶謫,人以為幸。”
秦牧 《藝海拾貝·數字與詩》:“柳宗元 詩句中如果不是采用了那些數字,他的貶謫流浪、沉郁蒼涼的感情便未必能表達盡致。”
⒈ 降低官等職位,并調派到遠離京城的地方就任。
例如:「他因小人的讒言,而遭貶謫。」
1、蘇軾一生多次被貶謫。
2、貶謫與貶謫文學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獨特而重要的文化現象。
3、蘇東坡能夠到處快樂滿足,就是因為他持這種幽默的看法。后來他被貶謫到中國本土之外的瓊崖海島,當地無醫無藥,他告訴朋友說:“每念京師無數人喪生于醫師之手,予頗自慶幸。”。
4、在我們這個時空的宋代,賈似道專權誤國,貪污腐敗,雖然被罷相,按照宋朝不殺文官的祖制,只能被貶謫,不能定死罪。
5、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在貶謫期間不僅沒有與世隔絕,相反仍很關心世事,尤其與普通民眾休戚與共,顯露出博大仁愛的胸懷。
6、柳宗元一生游蹤可分為入仕之前、貶謫途中、永州時期和柳州時期四個階段,其間形成了寄情山水、重視生民的“統合儒釋”的旅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