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事物產生的根源。
英origin; source; starting point;
⒈ 源頭。
引漢 王充 《論衡·效力》:“江 河 之水,馳涌滑漏,席地長遠,無枯竭之流,本源盛矣。”
宋 王禹偁 《鹽池十八韻》:“本源皆瀉滷,異端亦咸鹺。”
⒉ 借指事物的根源,起源。
引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序志》:“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詳其本源,莫非經典。”
宋 司馬光 《進修心治國之要札子狀》:“夫治亂、安危、存亡之本源,皆在人君之心。”
清 陳夢雷 《絕交書》:“或者年兄戒迷復之兇,敦報德之義,遡泉蔭之本源,悔下石之機智,補牘詳陳,無所隱諱。”
孫中山 《人格救國》:“近來科學中的進化論家說,人類是由極簡單的動物,慢慢變成復雜的動物……所以人的本源便是動物。”
⒊ 根本。指事物的最重要方面。
引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情采》:“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
唐 杜甫 《信行遠修水筒》詩:“秉心識本源,於事少凝滯。”
宋 陸游 《讀<老子>》詩:“正爾分章句,誰歟達本源?”
清 惲敬 《<姚江學案>書后》二:“此皆議論之時,枝葉波流偶然相及,非為學之本源。”
廖仲愷 《國民的努力》:“必須先從本源著手,把政治上的障礙物掃清,這是我們應努力的第一著。”
⒈ 流水的源頭。
引漢·王充《論衡·效力》:「江河之水,馳涌滑漏,席地長遠,無枯竭之流,本源盛矣。」
宋·王禹偁〈鹽池十八韻〉:「本源皆瀉鹵,異端亦咸鹺。」
⒉ 比喻根本、起源。
引《后漢書·卷四九·王符傳》:「此未昭政亂之本源,不察禍福之所生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
英語origin, source
法語principe
1、而當一個棋士觸摸到世界之力的本源時,棋圣便誕生了。
2、你?你的武學本源已修入通乾,來參加潛龍試煉豈不是穩(wěn)穩(wěn)奪魁?再者,白帝宮的人,難道還在乎這區(qū)區(qū)潛龍試煉么?
3、李贄學術歸屬泰州一脈,但他并未囿于泰州王學,而是以其特有的膽識直抒己見,基于其天地本源說提出自己的思想,從而使泰州學派的平民儒學具有了一定的啟蒙意義。
4、冥河見到融合后的地藏這么輕易的破解自己的招式頓感啞然大笑到沒想到融合后的本源之力卻是這么厲害,以前到沒想到。
5、水之本源于舞陽肉身之內只如怒海瀾濤一般洶涌澎湃。
6、一個人只有在寧靜中,心緒才會像秋水一般清澈,這時才能發(fā)現(xiàn)人性的真正本源。